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一生清廉,淡泊名利。由于个性高洁,虽为官,却厌恶官场黑暗,他是后人所知晓的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东晋官场尔虞我诈,他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他高洁的性格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最后辞官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而在他的这种性格下,他所憧憬生活的却是他笔下名篇《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他无法改变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黑暗社会,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展现一个与社会黑暗对立的纯净美好世界—桃花源。《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理想世界的出处,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与政治情,《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的名篇,描述了陶渊明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完全相反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淳朴善良,隔绝在世外桃源,这便是陶渊明刻画出的理想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人 桃花源 《桃花源记》 理想世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的出生于官宦家庭,年幼丧父,他博学多才,做个几任小官,一生贫穷。年轻时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东晋时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赋税徭役繁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虽有一腔抱负,但却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直清廉为官,不趋炎附势,更不攀附权贵,这使得他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由于生不逢时,他“大济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他不满社会黑暗,41岁人彭泽县令,任职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从此归隐田园,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田园诗,即抒写山水田园的诗歌,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情景。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他开创了中国写诗的新题材—山水田园诗。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描写山水自然景物,更写出田园生活的乐趣。陶渊明的田园诗着重描写田园风光,农村生活,以这些为审美对象,陶渊明刻画了理想的避难所和精神寄托,表现出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特征,而在这种平淡自然的自然的诗歌特征中却表现出他“内容平淡,意境浑融”的特点,他的诗风在他所处的年代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最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约作于永初二年(421)。陶渊明在这个时候已经归隐十六年,过着虽贫苦但却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却与他的抱负格格不入,他生活在东晋极端腐败黑暗社会,虽有远大志向却不得放弃。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不断加深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东晋王朝实行门阀制度,名门望族的贵族官僚的主义特权得以保护,而出身贫寒的书生和中小地主出身的一般知识分子根本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他们空有一腔报复,在现实面前却不得不低头,寒门之士的知识分子无法为官,更不提大济苍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陶渊明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这样的小官职,根本无法实现自己做官理想,陶渊明家境是败落的寒门之士,自己的理想无疾而终,壮志难酬。陶渊明为人正直,清明廉正,他从来不愿意攀附于权贵,更不远卑躬屈膝的任人摆布做自己违心的事,因此他耿直的性格和污浊腐败的黑暗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越发的严重,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义熙元年(405),陶渊明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他抛弃了黑暗的现实社会,或者说是黑暗的现实社会抛弃了他。从此陶渊明开始归隐田园,过着自由自在清苦的田园生活,躬耕僻野。陶渊明虽然归隐,但“猛志固常在”,他虽生活在田园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不满刘裕政权,更加憎恨黑暗的现实社会。他虽然心中有种种的愤怒与不满,却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现实社会、并且这种现状她也不愿干预,这样的环境下陶渊明只好借助自己的创作来抒写自己心中美好的情怀,他用笔写出了一个自己心中理想的现实社会的样子,塑造一个纯净美好的桃花源,与污浊黑暗社会形成对比,寄托自己的美好的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受儒思想影响
在封建社会儒家教育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教育,是许多达官贵人必须接受的教育,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主义家庭,自然也不例外,陶渊明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也影响着他的创作。陶渊明早年也曾是一名热血的青年,他也曾渴望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年轻时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而这种“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也曾和他的教育有关,他的早期思想受孔子出世思想影响,他几次出仕,这种行为显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孟子曾在《孟子•尽心章句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具有理想色彩,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 现实主义。这正是陶渊明一生的体现,如果得志,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陶渊明年轻时想做官就是想兼济天下,而这种志向是儒家思想所影响,晚年归隐田园与世无争,这种作为又何尝不是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隐居,虽然清苦,但却能安贫乐道,做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名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陶渊明生活的现实和他理想中的世界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自由平等、悠然自得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一个与世俗对立的理想社会,从一开始就点出桃花源的美丽。“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首先捕鱼人迷路,这样的铺垫为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个世外桃源作解释,桃花源是捕鱼人迷路找到的,后来人们无法在进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陶渊明用这样简单优美的文字首先就道出桃花源所在的地方,风景优美,并且有它的一个显著的的特点-桃花林,这片桃花林中没有其他的树,只有这一片桃花林,所以陶渊明以《桃花源记》为题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桃花美景,并且能做到点题。在一弯水源清澈的地方,一个世外桃源开始形成雏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捕鱼人进入到这片桃花林,顺着光从山的一个小入口开始寻找到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很狭窄的,后面才可以进入,从这一句点出了桃花源所在地地形复杂,并且不容易被人发现。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捕鱼人在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刚刚进入时这地方便豁然开朗,这里有整齐有致的房屋,也有田地,桑树,竹子,也有家禽,交通便利。村子中的人看到这样一位外来人,都很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捕鱼人一一作答,村子中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不并设宴款待了捕鱼人,村子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位外来者也前来问关于他的事。(在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环境和外面世界是差不多的,但这里的人却是淳朴善良的,从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一位外来者,便邀请这样一位陌生人带家中做客,并设宴款待,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生活。热情淳朴的村中人靠自己双手过日子,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你争我抢,这也是陶渊明理想的地方)
《桃花源记》中的现实描写与其他仙境故事的差异
《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风景秀美,生活的人怡然自得。而这样的世界使我们联想到许多仙境故事。与这些仙境故事比较,桃花源又是独特的。同:《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桃源。但是陶渊明所所描写的桃花源又是现实的:桃花源生活着普普通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世代生存在那里的人,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生活在这片与世无争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劳动世世代代自给自足。而在许多仙境故事中,生活的都是一群得道成仙的神仙,他们会仙法,能长生不老,不用劳动便可生存。而在桃花源中有的只是一群普通人农耕的景象。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孔子大同社会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具代表作之一,文中描写了一个远离世俗纷争,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的社会,这种社会正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悠然自得的自给自足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陶渊明的这种田园生活的描写也跟他的受儒家传统教育有关。
孔子在自己的《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社会便是桃花源的缩影,这样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笔下是这般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这样的大同之世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他的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了他的理想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从《桃花源记》中的看陶渊明的接受儒家教育
儒家思想自西汉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统治思想以后历代承传,对文人影响巨大。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青壮年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这可见诸他的诸多诗作,如20岁时写《咏菊花》、咏三良》、《咏二疏》,借壮怀激烈的历史先贤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佐君当贤臣的从仕抱负。而《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杂诗》之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也道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政治理想。因此陶渊明仕隐观形成基础之一也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小有强烈的入仕意识。龚自珍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正言于此。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玄风盛行的时代,受祖先高旷性格影响,他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也是很容易接受的。由《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始作镇军经曲亚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可见陶渊明天性就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之感,而专注于琴书六经又让他对俗世有一种潜在的远离感,不期然间就养成了“爱好闲静,不慕荣利”的品性。由此可见青壮年时期陶渊明身上就有归隐的潜在和促成因素。同时,自小就生长在幽静宁馨的大自然中,他这种对大自然对归隐的热爱情结也不断从潜在走向清晰明确。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1942.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

  • 衔接莫过头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 要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根拔不掉的毒刺,并已严重危害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笔者在对目前社会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深入…

    未分类 2014年10月10日
  • 论情感教育下的湘版高中美术教学实践

    摘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知识就行了,学生要学习知识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但是要想在学习中学习情感则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情感教…

    未分类 2014年10月26日
  • 浅谈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响应国家节能政策发展的必然途径,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有何种意义,当今建筑行业又有哪些最新节能技术…

    未分类 2014年10月29日
  • 广西—东盟背景下梧州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探讨

    摘要:在广西—东盟的背景下,梧州学院国际合作办学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近年来,高等教育与国外的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梧州学院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在加紧实施国际合作办学的步伐…

    未分类 2014年10月9日
  • 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小学生英交际运用能力

    摘 要:学生在和谐学习情境引导下能主动思维和积极表达,增强他们学习认知体验。围绕互动交流注重学生英语表达交际能力培养,能让他们更好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互动交流模式运用,能为学…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排头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我国教…

    未分类 2014年10月10日
  • 对加强电工维修中故障排除的意义分析

    摘要:电工是电力系统中重要而基础的工作者,其肩负着电力系统中故障排除与检修的重要责任。为了切实保证电力系统电路的正常运行,电工就必须在自身的日常维修工作中加强对系统故障的排除。这对…

    未分类 2014年10月29日
  • 浅析企业工商类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在现今竞争激励的社会中,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管理能力等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如…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儒家文化在其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德育内容极为丰富,大体可归结为德教与修身两个方面…

    未分类 2014年10月21日
  • 浅谈丽都国际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施工的重点,保证安全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每年在施工上发生的安全事故总是高居不下,为了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工人的技能培…

    未分类 2014年10月13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