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学讲式课堂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之中相互研究,教师发挥点拨启发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本文主要从学讲式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线索、重点环节以及空间拓展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讲式课堂;实施要点
   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交集,没有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学生理解效果也没有能够深入、全面,影响了教学整体成效。笔者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学讲式课堂,在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搭建学讲式课堂教学的良好载体
   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的教学载体进行创新,尤其是要为学生相互合作学习搭建恰当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充分借鉴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开展了合作学习小组这一载体的探究与尝试。笔者将班级的学生按照8人一组的规模设置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设置并没有完全按照座位顺序,而是兼顾到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兴趣以及能力等方面因素,保证每一个小组里面的学生都处于均衡状态。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成效,笔者对每一个小组的牵头学生都进行了专门培训,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较好地发挥组织作用。有了这样的良好学习载体,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大家能够在一起群策群力,相互研究探讨,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设置学讲式课堂教学的思维线索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运用学讲式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设计出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线索,通常以一组研究题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一组探究题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情感教育,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与思考题的设计息息相关,思考题探究完成了就等于绝大多数学习任务完成了。例如在教学《美苏争锋》时,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探究题:“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本质与影响是什么?美苏冷战对抗的措施有哪些?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有哪些?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两极格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是什么?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所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效开展了教学活动。
   三、紧扣学讲式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
   学讲式课堂的关键在于有效掌控整个教学流程,历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与改进,把握住重点环节,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教师应当紧扣住几个重点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奏进度。学讲式课堂的节奏应当是适中的,教师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探究题为线索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掌握好节奏与进度,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应当给予思维方式指点,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陷于某一环节无法继续进行。其次,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属于共性或者面上的问题,教师应当在班级进行集体讲解点拨,达到节省时间的目标。另外,在学生思维出现不一致的环节,教师不能够直接进行评判,最为恰当的方式是给予学生思维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释其理由,让学生自己寻找准确的答案,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梳理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学讲式课堂教学的课后空间
学讲式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课内教学环节,还应当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点拨引导成为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向课外进行教学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弥补课堂教学因为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影响,为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与任务奠定扎实基础。例如在教学《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事业》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借助于各种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班级交流活动显得丰富多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够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拓展活动有效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吸引力。笔者在教学之余还鼓励学生自主选取关注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相互合作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难点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共同分析研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相互合作研究的方式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顺超.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的改革[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7)
[2] 格桑宗珠.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J]. 成功(教育). 2013(03)
[3] 赵俊林. 浅议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学法指导[J]. 华章. 2012(20)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1652.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5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

  • 数字故事在美术特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1章 绪论1.1 选题的缘由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这些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人们的工作、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如何将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目标明确,如何将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这无疑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思考和努力。 关键字:数学教学 改革目标 理念 教学实…

    未分类 2014年10月9日
  •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每一个体都是由各要素依据一定结构而组成的,结构决定功能,只有不断完善事物的组织结构,才能使事物和人类得以前进和发展。在新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知识结构更…

    未分类 2014年10月29日
  •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研究者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董江华详细梳理了新中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的历史善变,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的历史发展分为“教师思想改造(1949…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人文教育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性

    在十四世纪时期,有一场从意大利开始兴起直至西欧各国在16世纪纷纷参与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壮大促进了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未分类 2014年10月21日
  • 浅谈转化需助生的途径

    在一个班集体,需助生的人数一般不多,但影响大,消极作用强。如不及早教育,任其发展,不仅影响班集体的建设,而且他们也很容易走上歧路,成为“害群之马”。但如教育得法,则可能是“浪子回头…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学生的影响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一种以校园网络为基本载体的网络信息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内涵及影响的分析,高校应该主动在校园…

    未分类 2014年10月2日
  • 中国与南非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及比较

    中国和南非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比较包括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方面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及比较      我国 《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小…

    未分类 2014年10月8日
  • 【高中化学论文】新型活力化学课堂建设

    摘要: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意在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建立三观,新的教育指导思想下的化学教学课堂应充分发挥课堂作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对知…

    未分类 2014年12月11日
  • 普通高考加试体育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通过对五所普通高级中学高三年学生及部分相关人员进行高考加试体育的调查与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调查结果作了简单的分析,探讨高考加试体育的意义,分析高考加试体育各方面的依据…

    未分类 2014年10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