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是团体心理咨询的重要形式,论文在梳理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本内容、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团体精神分析疗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积极探索两者有效结合的途径,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期将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实效,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团体精神分析疗法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是团体心理咨询的重要形式,将团体精神分析疗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适应当今大学生特点变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释义

1.1 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意译而来的,关于此意译,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樊富珉教授在《团体咨询》一书中使用“团体咨询”这一概念,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成员获得有关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识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 任桂秀认为,“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的心理咨询,它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人为地模拟指导者所需要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团体成员在其中按一定目标,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共同商讨、训练,引导成员借观察、交流、分享、学习、模仿、体验、整合、应用,促进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主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获得成长。” 柳圣爱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正常人群与专业的咨询师在可信赖、可被接纳的环境中,通过团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促进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从而解决问题、开发潜能、发展自我的一种心理咨询活动。”

从以上观点可以得知,团体心理咨询是在一个共同的团体内,有相似困惑或问题的成员在交互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认知并试图改变,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发展,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实践教育活动。

1.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释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的诞生。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在研究人的精神层次、人格结构、性本能、心理防御机制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人的意识与无意识、正常的人的意识及无意识、非常态的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直至今日,精神分析学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德育教育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3 团体精神分析疗法

第一位将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团体心理咨询的是亚历山大•沃夫。 他既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由于他既不想将一些需要治疗的患者拒之门外,但又无法向他们提供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于是在1938年开始试图进行团体治疗,随着这种尝试的不断深入,他逐渐增长了自己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团体的精神分析疗法。

2.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内容

亚历山大•沃夫将移情、自由联想、释梦等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他强调,在团体中通过象征性地重视个体早期家庭可以帮助个体又回到过去。 在团体的治疗中,团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体早期家庭的复本,团体就像一个家庭,由不同的成员组成,每一个成员都将在团体中重新体验他们最初在家庭中所体验到的心灵冲突。

2.1 早期经历的影响

团体精神分析就是“在过去和现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地切换……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治疗师要把握好时机,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挖掘,来体察目前的状态与过去的联系,发现过去的创伤事件对后来个体病态行为模式的影响。” 在大学生团体精神分析治疗中,学生思考和回顾过去的经验是很重要的,有助于审视过去的自己,找寻现在的自己。

2.2 潜意识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在团体的咨询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成员潜意识的分析,不能只限于关注成员此时此地意识层面的相互作用。在弗洛伊德看来,我们大部分的“选择”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我们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包括个人的想法、情感、动机、冲动和其他在自我意识以外的东西。 大学生思想的趋向与日常生活的行为更多地是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驱使的,因此会选择一些东西去满足一些在以前未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2.3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究的是自我的防卫功能。在团体情境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观察个体的防御行为。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在团体环境中感受到威胁时,就会继续沿用我们在儿童时期遭遇威胁所用的防御机制。团体精神分析学在教育领域的观点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我防御机制形式的引导与利用,使受教育者维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相关性

团体精神分析疗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相通性。通过了解两者的相关性,将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功能和优势,用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形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针对性的需要。

3.1 目标相关

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是有计划的咨询活动,旨在通过强化自我,对人格进行可控的、系统的回归,促进每个成员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其细化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是要求大学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可见,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在实现的目标上是相关的,都是促进人的需要、情感、智力、身心等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2 内容相关

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充分利用移情、自由联想、释梦、追溯等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对团体成员进行团体咨询活动,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共同成长课题,或面对的相类似的问题及困扰,来组织开展团体咨询活动,让他们重新感受、分析、讨论和理解过去经历修通潜意识中的自我防御和阻抗,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促进其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心理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相交互,其解决往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而这些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中引进团体精神分析的咨询活动,对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3 形式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团体。而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也证明,清楚地自我认知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最佳途径是到团体中去。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正是运用团体的形式进行,针对大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团体内的自由联想、人生追溯等形式,促使学生将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进而正确审视自己,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团体的形式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以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宿舍群体等为对象,通过团体内大学生们开展的活动等培养其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团体氛围。同样,在不同的团体中,大学生们也会面临共同的成长困惑,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他们生活在团体中,建立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团体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团体的积极作用,控制和消除团体的消极作用。

可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精神分析疗法的力量,将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团体的力量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互动。

4.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教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思想观念的易受诱导性和人格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引进团体精神分析的咨询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潜意识教育的作用。教育主体应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人格感召力,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对大学生群体言传身教,激发其对此产生认同感的潜意识。同时,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潜意识教育是用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各类社团团体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将团体精神分析疗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得益彰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和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教育观的新方法相结合,充分借鉴团体精神分析疗法教育观的优秀成果,克服现有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张大均,陈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郭斯萍,刘建华,陈以洁.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美)Ed E.Jacobs等著 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 (美)杰拉尔德•柯瑞著 刘铎等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柳圣爱.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咨询[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2005(6).

[10] 魏荣.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

[11] 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12] 骆郁廷,王若飞.也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1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14] 高爽.团体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zjx/581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