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论文】浅谈职业生涯管理

摘要: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最为悠久的一种理论。它源自19世纪官能心理学的研究,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就把它运用在职业指导方面,从而提出职业选择“三步范式”法。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性而且能够对其测量,这些特性是跟特定的职业相关联的。“三步范式”法主张根据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再进行两者间的匹配。

关键字: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指导

   美国霍兰德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人格类型理论,它是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匹配。霍兰德在六种人格类型和其相对应的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模型,为测量不同的人格类型,还编制了职业偏好测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鲍亭以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分析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以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理论,称为“心理动力论”。注重从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内在因素来探索职业选择。

   社会学习理论是克鲁姆波特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班杜拉指出行为在社会学习中的作用,还有心理作用过程中思想和形象的作用,强调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实际行为三者间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行为。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考虑到了基因遗传、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各种任务处理技巧。

   美国埃德加·H·施恩是最早提出职业锚理论的人。职业锚是指个人经过搜到所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由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力和需要、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三部分组成。职业锚在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和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规划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强调发展历程论(将人生历程视为一个阶段转换至另一个阶段),强调个人特质论(着重于心理需求与特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强调决策历程论(分析职业抉择历程中的元素与步骤),强调社会学系论(社会环境和学习经验对职业生涯行为的影响),职业发展论(探讨自我概念的发展、职业印象、结构考虑、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与个人特质等因素),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选择是自我概念和环境中学习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认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考虑到心理问题,同时考虑到社会问题、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将职业选择看作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认为职业选择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它已经成为世界职业生涯指导的主流理论体系。[2]

   

   2.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南开大学的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龙立荣以及陈社明博士等相继出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和尝试阶段,很多专家和企业家也撰文和著书共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但就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的应用来看,并不理想。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处于探索、引入阶段,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的人职匹配问题,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但缺乏动态性,忽视职业要求对个体能力的反作用即企业的用人标准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改进。全面、动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同时,我国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现在的研究主要突出了学校在整个过程的辅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没有体现,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

   21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提出并受到热切关注。2000年,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的,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八所北京高校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2006年、2009年、全国共有24个省市千余所高校的近百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先后举办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可是,我们要明确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刚刚起步。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究。孟万金主要从教育哲学和社会角度探究了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的意义,撰写了《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罗双平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原则、过程与方法,撰写了《职业生涯规划》;张再生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探究了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撰写了《职业生涯管理》。[4]   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最为悠久的一种理论。它源自19世纪官能心理学的研究,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就把它运用在职业指导方面,从而提出职业选择“三步范式”法。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性而且能够对其测量,这些特性是跟特定的职业相关联的。“三步范式”法主张根据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再进行两者间的匹配。

   美国霍兰德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人格类型理论,它是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匹配。霍兰德在六种人格类型和其相对应的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模型,为测量不同的人格类型,还编制了职业偏好测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鲍亭以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分析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以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理论,称为“心理动力论”。注重从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内在因素来探索职业选择。

   社会学习理论是克鲁姆波特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班杜拉指出行为在社会学习中的作用,还有心理作用过程中思想和形象的作用,强调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实际行为三者间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行为。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考虑到了基因遗传、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各种任务处理技巧。

   美国埃德加·H·施恩是最早提出职业锚理论的人。职业锚是指个人经过搜到所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由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力和需要、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三部分组成。职业锚在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和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规划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理论:强调发展历程论(将人生历程视为一个阶段转换至另一个阶段),强调个人特质论(着重于心理需求与特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强调决策历程论(分析职业抉择历程中的元素与步骤),强调社会学系论(社会环境和学习经验对职业生涯行为的影响),职业发展论(探讨自我概念的发展、职业印象、结构考虑、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与个人特质等因素),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选择是自我概念和环境中学习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认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考虑到心理问题,同时考虑到社会问题、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将职业选择看作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认为职业选择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它已经成为世界职业生涯指导的主流理论体系。[2]

   

   2.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南开大学的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龙立荣以及陈社明博士等相继出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和尝试阶段,很多专家和企业家也撰文和著书共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但就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的应用来看,并不理想。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处于探索、引入阶段,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的人职匹配问题,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但缺乏动态性,忽视职业要求对个体能力的反作用即企业的用人标准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改进。全面、动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同时,我国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现在的研究主要突出了学校在整个过程的辅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没有体现,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

   21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式提出并受到热切关注。2000年,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的,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八所北京高校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2006年、2009年、全国共有24个省市千余所高校的近百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先后举办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可是,我们要明确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刚刚起步。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究。孟万金主要从教育哲学和社会角度探究了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的意义,撰写了《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罗双平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原则、过程与方法,撰写了《职业生涯规划》;张再生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探究了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撰写了《职业生涯管理》。[4]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ysy/951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5年1月5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