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选用德国汽车和日本汽车作为此次论文分析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例子,通过参考这两国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有关数据,并且运用矛盾的思想去分析德国汽车和日本汽车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的差异。阐述矛盾的哲学观为什么在德国和日本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上会有差异。最后通过矛盾分析法谈谈自己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和想法。
关键字:矛盾 安全性 经济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汽车安全性的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汽车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而汽车的安全性能也就成为广大车主购车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汽车的安全性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主动安全系统,其意思就是在车辆有撞击危险之前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另一类叫做被动安全系统,也就是车辆在撞击之后可以保护车内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1]。
1.1 德国汽车安全性的介绍
德国汽车的卓越安全性是有长期口碑的。德国人,对于汽车的热爱,已经是深入骨髓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直接融入到他们汽车设计观念中,他们想的是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德国人对于技术的苛求,再加上其民族自身的文化因素,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得更坚固,可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生命的安全。
其次是车身的刚度。相对与日系车来说,德系车整车的刚性确实要高一点,在正面撞击和侧面撞击实验中,整车的变形都时很小的,对驾驶室的乘员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因为德系车用的钢板可能会厚实一点,以增加车身刚性,底盘可能会相对重一些,以增加在碰撞中减少自身的损失和伤害。
1.2 日本汽车安全性的介绍
日本是个岛国,缺少各类资源,因此日本工业一直秉承“如何用最少的东西办最多的事”的原则。在汽车领域更是如此。日系汽车的发动机,更加关心的是降低发动机的总重量,所以日系汽车的发动机一般都有铝合金来制造。这样就降低了汽车的重量。
在车身的刚度上,日本汽车的整体刚性不如德系车,日系车的防撞钢板普片低于2cm左右的铝合金板。所以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就具有了以下特点:制造成本低,产品的故障率低,制造业自动化程度高,产品寿命控制精确高。比如钢板的防锈工艺如果日系车能象德国车那般达到20年,日本人绝对会认为那根本不可能,所以日本车更新换代快,很多等不到报废就已经被主人淘汰了。如果日本车的要求报废里程是30万公里的话,很可能开到30万公里就完全报废了。但是更新快也意味着维修费用低,性价比高。
2 汽车经济性的介绍
汽车经济性是一种使用性能,是汽车为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最少费用的能力,一般用百公里油耗来表示。是评价汽车运输经营企业经济效果的综合性能指标。
2.1 德国汽车经济性的介绍
由德国汽车安全性的介绍可知,德国汽车的质量相对于日系汽车要大。所以在不采用新技术的情况下,质量大的德系汽车的百公里油耗要比日系汽车要大的多。而德国汽车的设计理念就是牺牲经济性来保证汽车安全性和动力性的。所以德系汽车的经济系稍逊于日系汽车。
2.2 日系汽车经济性的介绍
日系汽车由于发动机和车身刚度较薄,并且用的铝合金材料制造而成,所以日系汽车整车质量低于德系汽车,若用百公里油耗来表示的话,相同的速度前提下,质量越大,则消耗的燃油量也就越大。所以日系汽车在燃油经济性上还是高于德系汽车。
3 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相互对立统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矛盾的观点运用在解决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上,为世界和人类造出更加安全和经济的汽车而努力!
3.1 矛盾分析法在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的运用
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很难共存,因为强调经济性就意味着消费者要掏更多的钱购买汽车,而且安全性高、舒适的汽车耗油也高,这使得消费者在未来不得不支付更多的油钱。矛盾产生了,而矛盾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而选择安全性还是选择经济性成为了广大顾客消费的矛盾。面对这个矛盾,不同国家、不同的汽车制造
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来分析德系汽车:德系汽车将汽车的安全性做主要矛盾,所以德系汽车在主动和被动安全上都做了相应技术的改进,比如增加了如常见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具有防滑、防抱死功能,能有效提高制动性能,防止甩尾、侧滑;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能自动调节前、后的制动力分配比例,缩短制动距离,还有驱动防滑装置(ASR),可以避免车辆加速时驱动轮打滑,维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此外,还有车辆行驶中的稳定车辆的安全系统,如牵引力控制系统(TRC),能使汽车在各种行驶状况下获得最佳的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车辆稳定控制系统(VSC),电子辅助制动系统(EBA)等等。这些都是增加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但同时德系汽车也在运用相关的技术,如缸内直喷技术,稀薄燃烧技术等来进一步降低汽车的油耗。
同样的矛盾,日本在解决这一矛盾时,是将汽车的经济性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的。下面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日本混合动力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年销售量超过45万辆,约为2008年的4倍,占当年新车销售量的比重首次超过10%。2011年日本日本混合动力汽车销售量占新车销售量的比例进一步越至17.1%,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汽车销售量分别占其新车销售量的36.1%和40.8%。2011年底,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累计超过450万辆。其中,丰田超过350万辆,本田超过80万辆,福特超过18.5万辆。截止2013年6月,全球混合动力累计销售量超过570万辆[3]。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上是出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很明显,日本也是将汽车的经济性做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虽然日系车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性,可是日系车也没有忽略次要矛盾安全性能的解决。日本通过增加安全气囊的个数,引进新技术等等,也增加了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
3.2 矛盾分析法在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的探究
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分析和解决现代汽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和现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我国在汽车工业上发展的方向,这对于推进我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和壮大都是十分重要的。树立矛盾的观点,做到全面又有重点。用矛盾分析法来指导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设计,首先要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并且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善于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主要矛盾,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整个汽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勇于揭露矛盾,还要有重点,具体分析每一个矛盾的特殊性。德系汽车和日系汽车在针对本国不同的资源环境和国际背景下,决定了截然不同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德系车和日系车都做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带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结果就是让德系车和日系车这两个巨头垄断了全球汽车的将近80%的销售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大家知道,德国工业一直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而鲁尔区更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世界最早发明汽车的卡尔.本茨也是德国出身的,德国一直走在世界汽车的前沿。而日本是后起之秀,虽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日本的汽车工业还是值得中国去借鉴的。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所以德日两国在制定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时就已经认识到这个特殊性了。所以制定了不同的汽车发展规划,从现在看来,日本并没有抄袭德国走安全性路线,而是根据自己的自身状况,确定了自己的主要矛盾,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3 矛盾分析法对中国汽车制造的启示
通过矛盾分析法论证了德系车和日系车的例子,那么矛盾分析法有没有对中国汽车制造产生启示呢?又产生了什么启示呢?
十八大报告中详细说明了我国先阶段所处的国情依然是社会主要初级阶段,‘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4]。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德国也不同于日本,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汽车只有解放和东风,并且还是非常落后的!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很多汽车相关的工业都是停滞的。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汽车工业还是停留在新中国成立时的水平,建在东北长春孟家屯的一汽,建在秦巴山区小镇十堰的二汽也只能生产货车和军用车。到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中国的汽车才算真正走上正轨[5]。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这对中国汽车来说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综上所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迟后,而中国的国情也是空前复杂,但是现在全球交流不断的在扩大,中国也在格外注重自己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在制定自己的汽车发展道路时,要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来解决中国的汽车制造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引进技术和创新作为我们的矛盾的落脚点。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名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是我们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引进技术是我们未来发展汽车的次要矛盾,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忽略了自己对汽车产品的开发,从而让自己的产品核心技术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而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创新,我们的基础薄弱,只有在引进技术、深入掌握外国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所以我们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协调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认清主要矛盾,时时把握主要矛盾,才能真正的让中国的汽车业腾飞。
参考文献:
1.《汽车理论》 第三版 清华大学 余志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3.中国汽车工程协会
4.十八大报告
5.谁来解密中国汽车发展史 陈光林 时代汽车 期刊 2007 6.15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hexue/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