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浅谈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生生命教育被重视程度还比较弱,并且存在一定困境,需要改变以往旧模式,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其有可能得到突破的一个新视角。以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为切入点,利用要素分析法,对研究生生命教育转换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是寻求此突破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 研究生 生命教育

研究生生命教育是近年来逐渐被重视起来的研究课题,随着各高校研究生自杀现象、伤害他人事件、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增多和幸福感指数的下降,加之既往对研究生这一高知识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比较薄弱,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和探索对这一群体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失落”这一缺陷的批判与纠正,缔造一种以主体间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充分互动、交往、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对研究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首先,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征,只有进行全面深刻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在根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加专心地接受其它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研究生生命教育是与大学生等群体的生命教育不尽相同的生命教育内容,其群体特殊性决定我们要用更加温和、智慧的方式对其进行更为隐性的生命教育,这就需要以相互尊重、有效互动为特征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启发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对“人的失落”困境的纠正,帮助研究生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作为出发点,试图纠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人的失落”的困境。这就可以使研究生生命教育同样重视对研究生群体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与关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增强了其作为个体生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加热情地投身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中。

(二)以主体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生命教育构建一种主体间合力作用的良好运作模式。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一种主体之间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融洽的交往行为范式,即主体间性。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研究生生命教育同样需要学习其对教育主体的重新界定,把研究生群体置于与教育者群体平等的地位,抛弃以往一味地接受书本知识的“填鸭式”教育,积极参与各种与教育主体充分互动的生命体验活动,不仅要使研究生接受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作为生命主体的影响和创设作用,对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生命引导,最后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正共同体”。

(三)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为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径转换提供新的思路。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路径上突破了以往主体改变客体的单一方法,注重的是主体双方互相改变、共同进步,着力于主体交往关系改善和管理模式转化。这就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径转换提供了原则性思路:在秉承主体间性的原则下,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着手,着重去探寻各种有利于研究生正确生命观建构的方法与路径,通过激发教育者和研究生双方的生命热情,创造一种双方互相教育、学习、互动的生命教育氛围,使研究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处于一种足够健康、平等、富有活力的生命环境中。

二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径转换

(一)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径转换的前提条件——原则转换

1.地位平等原则

研究生生命教育就是要在要求研究生达到应有水平的生命观的同时尊重研究生作为生命主体的权利,给予其充分的人格肯定,使其在教育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思想权力,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有耐心地使每一个个体都受到最好效果的教育。

2.沟通理解原则

研究生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对研究生错误与不足要有足够的包容心。由于研究生具有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有时他们并不能迅速接受自身犯自认为低级错误的事实,这就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意识到错误的客观存在,避免因师生矛盾等因素激化而引发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研究生是一种心智相对成熟的群体,教育者不应对其进行单一批评式的教育,要善于发现、欣赏研究生的优点,进行适度适量的批评与指正,保持愉悦的交流氛围。

3.双向互动原则

研究生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在对话中频繁转换,在以真诚为前提下的互动中互相借鉴生命体验,两主体都要不断调整不正确、不成熟的生命观,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一同被对方激发到同一水平。教育者特别要做好当倾听者的准备,细致耐心地替研究生排忧解难,使其疑惑最大程度得到解答,进而达到良好的交流沟通效果。

4.体验巩固原则

研究生生命教育必须脱离只依靠观念灌输而忽略社会实践的困境,试图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活动,使研究生改变以科研为主的日常生活模式,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更为真切的生活,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在这样的教育体验中逐步改变传统思想品德形成模式,使其生命观得以重新建构.

5.互惠共赢原则

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同样也是研究生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受教育者的生命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从而更长久地维持良好的生命环境,使所有人在健康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构建一个所有人全面充分发展的社会。

(二)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径转换的关键之处——主体转换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既注重教育者价值引导作用的发挥,又充分鼓励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在此视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主体的路径转换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教育者的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和任课老师都要试图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把研究生真正当作独立个体看待而非简单的教育对象,打破从前培养“政治人”、“社会人”的单一目标,尽快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尤其是作为与研究生日常最亲近的研究生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状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生命动态,及时与有挫折、有困难的学生沟通并进行心理疏导,并向其身边人了解情况,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不轻易批评指责学生,不摆老师架子,与学生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另外,教育者要把自己也看作是受教育者,时刻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这就要求教育者时刻关注并不断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以保证自身生命质量作为大前提,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使生命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敢于并勇于向学生做自我批评,汲取学生中的优良品质,给学生做出好榜样,与学生真正做到互相学习。

其次,研究生群体本身作为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受教育者,要首先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主体地位,强化主体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依赖于外界教育,不受控于外界环境。其要学会自己教育、管理自己,建立一套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发现心理问题时及时与身边的人或老师沟通排解,利用心理咨询室等机构寻求解决方法。研究生要试图改变自身被动封闭的生活状态,不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唯一组成部分,多参与生命体验等各种活动,陶冶身心,保持心情畅通,同时培养自身生命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正是对研究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径转换的重要助力——环境转换

科尔伯格曾指出,道德发展来自社会冲突情境中的社会性互动作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改变从前各环境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状态,构建一种各方面环境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动态立体环境。在此视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要着力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作用的“大教育体系”,各自在发挥自身作用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其他环境,以此达到大于各自本身作用的效果。

首先,家庭教育作为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起点一直发挥着极关键的作用。子女成长至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此时心智已近乎成熟,对家庭关系倾注的关注要比以前更多,人生选择也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所以家长仍应时刻关注子女思想动态而不是认为自身已不用承担子女教育的义务。这一时期的家庭生命教育,应从之前的价值引导转为价值纠正,在子女已树立起的三观基础上加以改正和完善,多与子女电话联系并进行深度交流,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同时,学校方面有义务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表现;社会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等作用向家长提供有关研究生生命教育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并帮助其寻找解决途径,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同样也成为受教育者。

其次,学校教育对研究生生命教育仍是决定性的。由于研究生群体已进行过长期的大学校园生活,其对研究生校园生活已十分熟悉并且缺乏新鲜感,这就使他们容易感到校园生活的乏味从而导致消极的生活状态,因此,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引导十分重要。针对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应当更加体现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引导的方式应更加潜移默化,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使其在活动或课堂中自觉感悟生命意义。此外,在对研究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中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社会方面要多协助学校开展生命体验活动,例如参观养老院、福利院,组织学生下乡献爱心等都是对于研究生很有意义、乐于参加的活动。

再次,社会方面的规范和引导是不容忽视的,全社会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来激发研究生生命热情。大众传媒有义务针对研究生的特性进行积极的舆情引导,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利用社会典型事件进行及时的价值引导,限制不良社会思潮肆意传播,保证网络和媒体安全性。各类社会组织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对社会不安因素加以打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宣传生命教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到社会公民的意识中。在社会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自觉把自身当作社会成员看待,积极接受社会的引导与教育,使自身作为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四)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径转换的具体展开——内容和方式转换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全方面开放、丰富多样、具体可行的教育内容,在方式上尽量采取针对性强、调动性高的措施。

在此视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比以往更加丰富化、体系化和生活化,不仅包括纠正性的敬畏生命教育、灾难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更应注重积极引导性的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自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生命关系教育(交往教育)等,两种教育都不容忽视,同时也要做到相互补充与借鉴。

在方式方法上,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设定特殊的教育形式。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群体对自我独立性和集体合作性的双重心理需求,设法使二者统一于活动。例如,着力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精神的学生参与式管理机制,在奖助学金设立上更加注重对经济困难并且表现优异学生的政策放宽,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谈论的生命教育网络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五)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径转换的最终归宿——目标转换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要回归教育对象生活世界,在教育对象的实然生活状态中找寻教育目标,做到教育与生活充分结合。胡塞尔表明,“生活世界”是生活主体在其特殊视界中所体验的世界,是以经验自我为中心的,实际上就是人化世界。在此视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也要充分回归生活,把教育目标细化到关注学生生存与生命发展状态,并把培养其进入社会后拥有良好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状态作为宗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着眼于生活矛盾的解决,把其作为起点,与目标做到真正融合,使研究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880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18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