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共情技术的内涵及其应用入手,围绕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试图就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共情技术
一、共情的涵义
(一)共情技术的概念
共情一词来自于德国术语“Einfüglung”,1873年德国哲学家Robert Verisch首次提出共情(Einfüglung)一词,并建议用“Einfüglung”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并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1]共情的英文empathy是Titchener于1909年从德语单词Einfüglung翻译而来的,意思是“情感进入”(feeling into)。他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并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Rogers (1957)认为,共情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2]俞国良(2009)在前人对共情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共情是主体在情绪情感共享、认知评估后产生的伴有相应行为的情绪情感反应,且主体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行为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3]当把共情技术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共情表现为表达关心和采择学生观点的能力,包含了对学生认知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感受两个方面。李伟建、孙炳海等(2011)认为教师共情是一种意识倾向也是一种能力,指能真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会与思考,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情感等方面健康成长,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共情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互动过程中,能够抛弃自身的价值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理解其想法和感受,并通过适当的言语技巧有意识地将这种理解反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进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沟通关系。
(二)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许多弊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消除交流障碍,形成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1、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共情强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共情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形成良性的师生教育交往互动关系。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做到共情时,会容易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敞开心扉,产生强烈的沟通愿望并期待教师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同时,教师也能够加深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察觉和理解,在师生间形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为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包括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包括情感方面的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当教师了解其情绪情感变化时才能调整和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当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往往是情感决定行为,而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其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变化,来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实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的需求被满足时,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便可以达成高度一致,这样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共情技术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可以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信任、理解和关心,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换位,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疏导学生的情绪情感,矫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认同,从而自觉的接受和进行内化。学生能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规范,增强自身的自律性,促进师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育目标和规范的和谐,进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共情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两课”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法制观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培养,而共情技术始终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恰当的方式设计、组织教学能够使学生主动掌握课堂知识;其次是在师生关系沟通中的运用,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表现能够体察入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关心,从而产生满足感及对教师的信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回馈,能够让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共情,这种双向的情感回馈使课堂变成愉快的求知场所,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表现更加个性化、更具创造性,成为师生密切沟通的平台,进而促进师生共同的成长。
综上所述,共情技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共情技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仍存在不足:
1、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运用共情技术的意识淡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频繁,当他们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政治信仰时才能产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驱动力。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自己的职业并不是很满意,觉得不如其他搞专业研究的教师,思想意识上的懈怠导致他们马虎应付的工作态度,不愿意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不能够精心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节,更加不会运用共情技术抑或不能有效准确的运用共情技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无从谈起。
2、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能力较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能够准确体会和掌握共情技术的前提下,他们能够用心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微变化,并能够及时给予关注、理解和帮助,而实际思
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处境和细微的变化大多表现出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和缺乏想象力等。同时,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方式仍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或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想法,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拒绝、逆反,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教育环境的不理想制约着教师共情技术的运用。首先,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庞大,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倍增,使得教师的时间非常紧迫,与学生的接触越来越少,难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了变化,其中有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或者走读,教师对学生的接触越来越少,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很难发挥共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共情技术的改善
(一)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运用共情技术的自觉意识,把共情技术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运用共情技术,比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津贴,对那些长期从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予以肯定,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称评聘挂钩,减少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多考虑学生思想方面的因素。同时,学校应认真组织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鼓励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技术。
(二)提高教师共情技术的培养。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交流沟通时达到真正心灵上的共鸣,及时了解学生的处境和情感的变化并准确的回应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共情技术的培养:首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认真倾听,要有主动倾听的意愿,从内心告诉自己愿意听学生说,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倾听背后的真实内容,把握背后隐藏的真实内容及情绪情感的变化;其次,在充分准确理解后,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语言将理解反馈给学生,同时运用非言语技巧,尤其面部表情、目光注视及身体姿势等,来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继续陈述、思考;第三,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在倾听、理解、回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共情的运用来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不断学习共情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学会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我理解、自我共情的能力。其中,教师的人格、自身素质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敏感、耐心、宽容、乐于助人等个性品质影响着共情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应不断的实践和修炼,提高共情水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技术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包括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宣传教育活动经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考察、激励等方面。通过激励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共情技术的意识和提高运用共情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参加相关考察和培训等可以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和自我共情的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共情技术,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真正了解其身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尊重、真诚和理解。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