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意义

摘 要: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下,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而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和信息的探索者,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改革 学生 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1年秋,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教育部此次修订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这次对教材的修订使教材的内容发生了非常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弱化了中学政治的学科结构体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对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降低,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复合型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世纪人才。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对教材进行修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教材的修订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技能素质的转变。

一、 中学政治课课本知识内容的转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为了响应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了后来2001年对初中教材的重新修订。重新修订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德育功能;教材的内容新颖、科学,富有思想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愿读、爱看教材。[1]

(一)强调人文关怀

教材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成长和情感,以学生的成长为本,让学生通过自我完善,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更加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体个性。[2]

发端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关怀,其核心价值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解放人的个性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课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注重关心人的多方面,多个层次的同步发展,不仅仅只是关心人物质层面上的需求,更加注重人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但创造人们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而且更加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需求的满足。

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围绕中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 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初中人教版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是:整个初中三年级都是以“我”为中心,初中一年级讲的是成长中的我;初中二年级讲的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等的关系;初中的三年级讲的又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主要是以学生为生活的中心主线,以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的背景。从以往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转变为学生生活和学科只是这两条线索。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有代入感,更易于吸收教材的知识内容。教材的重新修订,使一些学生原本难以教授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大大减少,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发现,中学政治课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教材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是循序渐进的,它把时代的要求融入到课本那些通俗易懂的内容中。以初中二年级上册为例,整册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家与父母如何相处;第二部分讲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和交往;第三部讲的是社会交往,包括网络的交往,世界文化交往;最后一个内容讲交往的礼仪,以及宽容,诚信。教材是以学生为中心,按和学生关系的亲疏进行一步步扩散,就像是被石头打破平静的湖面的涟漪,是一圈圈往外扩散。除此之外,课本上的例子大多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由此可见,教材的打造是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来打造的,“以小见大”,让大的道理寓于小事之中,使课程内容更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突出生活化

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即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出发,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基础之上,以满足学生的所需要的实际成长需求为目标,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实际。[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内容是来自于社会的生活实践,学校教育的灵感和素材源自于生活,教学和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散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课堂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课堂,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时代的课程观。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基本步骤可归纳为: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进行导入;第二部分就是教学,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分析;最后再把学生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材注重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需要进行编写。它以生动、浅显、准备的方式对其内容进行表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面有很大效果。在课本上经常运用的方法就是创设各种各种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这种形式逐渐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并在生活中实践,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往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就以课本的知识为授课重点,却忽略了教学的方法、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把这些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而现在的教学虽然也注重课本知识,但同样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全面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重“近、小、实”即贴近学生,以小事为例,联系实际。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就比较缺乏吸引力,因为教学的内容空洞,远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并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最终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而改革后的教材图文配合,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效性。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采用了图表、多幅漫画、图片、故事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和内容,使有些教材学生自己自学都能够理解。这样的新教材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自身的认识,充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重视文化素养,弱化意识形态

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具备知识的涉及面广、理论性较强和政策性强等特点,同时又表现出贴近实际、关注生活、重视文化素养的新变化,文化模块和文化素养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加和调整,提供了多远的选择,更加适合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后,虽然依然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热爱党、热爱祖国,但是口号式和说教式的政治语言基本没有了,更突出时代特征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时代性。[2]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观点。在引入这些概念时,淡化了学术强较强,难以理解,比较抽象,尤其是超越初中生理解范围的概念,并对这样的概念做出删除或进行简化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例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和睦亲善等;强调诚实守信,知礼守法、爱国爱民等;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平等交往;还有自立自强等等,这都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学思想政治课具备有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味和文化精神,它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目标保持相一致的。以往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方面的局限性,导致政治课极为难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老师难教,学生又难以理解。这些教学短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所替代。

二、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在应试的压力下,以往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方式极为呆板,教学的目的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主要的教学方法自然就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单向的,偏重认知,教学就是老师的语音独白。教师总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却忽略了学生真正内在的思想教育,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收到教师的影响,受到局限,缺乏创新。长期以来,学生把老师看作是权威,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身份,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传统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既然师生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下,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而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和信息的探索者,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注入式和灌输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变成了讲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成为了看客和听客,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力被剥夺,因而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各种权利大大增加,例如,问的权利、讨论的权利、思考的权利等。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参与教学的活动,从而使课堂变得单调、呆板、封闭,气氛沉闷。

新模式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思想觉悟,全面发展的目的。对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要求这些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在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再去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强调从基本的概念入手,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只需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巩固一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变得灵活多样,其中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这些方法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课的过程中,还需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学生有问题及时问老师,老师发现学生有问题就马上进行解决。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1)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励学生并让学生产生共鸣,取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这时,他们会渴望去模仿例子里的道德行为,从而取得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点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对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摆脱教师思维的束缚。考虑问题时,哪怕仅仅只是有一丁点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也是成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3)培养学生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收到正确的教育,正确的引导。政治课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能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到生活当中。以上三种能力都是中学政治课改革后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陶行知认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因此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不但能使老师的课堂任务减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教育。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体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中学生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生互动作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或者在游戏活动中、生活交往中都可能产生师生互动。具体到思想政治课中,师生的互动会发生在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或者会发生在对知识的复习、巩固中,又或者是在对某个事例的讨论中。师生互动有可以是教师与个别学生、教师与部分学生、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言语间的交流、书面上的交流。师生的互动可以是学生因为疑问而引发,也可以是老师的提问所一起。但是,师生的问和答未必就是真正的师生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会对讨论的问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会有一种联动性,即师生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真正的师生互动会产生启发作用,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对对方思想和情绪的互相激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特殊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形成了不但善于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疑问,在求同存异中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知识。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提高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那些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不同,思想政治课不只是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样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既要展现出一种实际效果来。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讲授一些基本规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这些规范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 [4]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效性的基础前提是必须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进行联系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把握时代性,并且在清楚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后,把这些理论观念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事例之中,使科学知识和生活的现象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学政治课中,教师把握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三、教师的技能素质

中学思想政治课多年以来一直存在教师不好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比较一般的现象。在新课改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要把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作为目标。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技能素质的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打破陈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还需教师掌握各种课堂技巧、语言艺术和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还需具备普通的文化常识知识、教学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的知识。一名学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学生分享,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取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增强教育学生的效果。

中学政治教育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巧、课堂组织艺术、教学方式选择和运用策略,捕捉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等诸方面。[5]教师需要具备三个时期的能力:首先是需要具备理解学生的能力,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的个性发展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效率等,为教育学生做好铺垫;然后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包括教育的方式,语言,交流等;最后教师需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因为时代不断的进步,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开发自己的教学特长,不断地自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

四、中学政治课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一)教材方面的启发

(1)贴近学生,以人为本

大学的教材多是沉闷,繁杂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觉得教材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易于理解,记忆。在教材方面,可以参考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经验,把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生活还有学科知识这两条主线并行。教材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丰富性方面,可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多增加一些插图、漫画、故事等,这样对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本,除了关注学生的对知识的传导,还应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倾向,表现出理想化、圣人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没有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更没有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实效性不强。[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式脱离社会,纯粹的理论化,一味地埋在各类书籍中,缺少亲自去体验生活、并进行研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教育理论,而没有走进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大学生置于社会生活之中。而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要避免空谈、过于理想化,而是要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想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可实现性。对于比较空洞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应该尽可能地回归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源于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

(二)教学方式的启发

(1)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功能

在目前高校的学分制度下,许多学生上课只为了“及格”,所以学生一般会选择上课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改卷宽松的教师,却对上课认真负责,有责任心的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上一门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教师的教学魅力所感染,也就是被老师的教学技巧所折服。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师生的交流,形成呆板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使学生对这位教师的课产生反感,对他的课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在这种制度的下,教师想要上好课,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首先,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作为课堂的“权威者”。在新的师生关系下,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是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信息的主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育、点拨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者,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师生的交流

在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的教师在上完课后就很少会和进行学生交流。这是因为大学课堂是比较自由、开放的课堂,学生对成绩并不是很在乎,只要“及格就好”,所以对成绩的无所谓导致放在的知识上的心思就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交流:1、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提问,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2、课后的交流,课后可以找学生多交流,在谈话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吸取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之处;3书面交流;在学生的作业中进行书面批改、留言,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了解。因此,加强师生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或者一些事例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运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多开展第二课堂,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本的理论知识多沉闷、难以理解。若是能把这些知识融入到一些游戏、活动中,其效果定是非常不错。例如,可以举办知识竞赛,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外生活,还能收获不少知识;也可以举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三)教师教学技能的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毋庸置疑,大部分教师学识渊博,具备高深的理论业务素质,熟读政治理论课相关经典著作。教师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却缺少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手段。有的教师不太注重教学技能,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就能从上课讲到下课,并没有运用其他的教学手段;又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师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员和解说员。这些不注重教学技巧的教师空有一肚子知识,教学的效果却较为一般。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1)深入备课,注重教材相关内容的开发,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好是能把教材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把课本知识转换成各种各样的内容,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漫画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7](2)灵活运用多种技能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讲课时可通过有趣的语言、引经据典、播放视频、玩小游戏、心理测试等手段,可以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3)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例如讲课比赛、演讲比赛、案例分析等等。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力建设教师队伍,着重改善教育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打造新型师生关系,既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又注重个体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更上层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大批合格者和接班人。[8]

参考文献:

[1]连新 贺瑞 新修订的初中思想政治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8月 第16卷 第4期

[2]唐超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J] 第33卷(2013)第30期 第35-36页

[3]杨晓意 四川教育学院报[J] 2006年6月 第22卷

[4]邱刚松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11-12

[5]朱坤 中学政治课教师应有素质及养成路径[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第25期

[6]王莉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12月 第13卷第6期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hengzhi/503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0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