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论文】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 要:在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开始频频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平台上,时常出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录音和文章。大众媒体以它独特的优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栏目的策划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期“川剧节目”的介绍推广,就是从一个侧面辐射到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使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相关知识加以推广普及。本期节目是一个文化纪实,节目集什么是川剧、川剧的发展现状;嘉宾讲述和川剧表演现场的视像;现场采访三大模块为一体,信息含量较大,富有文化底蕴,具有地域性特色。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保护;传承;对话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公布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余项,是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无疑是位列前沿的。然而,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要得到较好的传承,还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据一些学者调查得出的数据发现,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国人对“非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对“非遗”这一词汇都很陌生。如,很多人只知端午节是粽子节,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而不知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更不知端午节还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如此多的珍贵的“非遗”项目,已被国家列为保护项目,但在宣传和关注度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为此特策划《对话非遗》栏目,其旨在针对各类非遗项目的特色和现状进行展示,以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本期节目主要介绍的是以五种声腔同台演出为标志,迄今亦有近两百年历史。[1]并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川剧艺术。几代川剧艺人和众多有识之士为振兴川剧做了许多努力,但“振兴川剧”保卫战收效甚微。[2]那些神秘的技法面临失传,整个川剧行业也面临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儿缺席等等问题。通过电视屏幕的传播路径,把握和展现川剧的艺术价值,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川剧艺术对于川人乃至人类发展的意义,了解当前川剧艺术的传承状况,同时带给观众艺术的审美享受。

1 栏目设计主题

在传承、保护各类非遗文化过程中,作为主流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媒体,其应当承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电视媒体视、听等多符号的传播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办《对话非遗》——川剧栏目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本期的川剧节目这一点,作用辐射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接力棒”。

2栏目设计准备

2.1 栏目设计背景

在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大支撑元素,其关注和重视度逐渐升高。作为主流传播媒体之一的电视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辐射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路径,它具有承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随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开始进入白热化时期,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3]广大人民群众并未真正认识这种文化形式 。但是,在它开始频频走进人们视野的同时,却仍然有许多人民群众并未真正认识到这种文化形式 。因此,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平台上,时常出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录音和文章。大众传播以它独特的优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笔者认为,有着独特个性的非遗项目作为电视栏目的主题将会吸引、留住更多的观众。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的创办、策划、录制和播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节目播出规律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猎奇”视角、“体验式”浅层制作等问题时有发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栏目相对较少。面对一些虽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但却依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举步维艰。为此开办《对话非遗》栏目,旨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和意识到我们国家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处境,促使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提高。真正将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并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的参与度,让非遗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2.2 受众分析

开办新栏目须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得以创办成功。所谓的群众基础即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只有了解掌握每一位观众观看需求,并积极采纳观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节目的质量,才会鼓励、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栏目组每期节目的主题征集、内容策划和后期反馈程序中来。因此,《对话非遗》之川剧栏目策划适合各个层次的人群收看,以关心传统文化发展,又期望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知识,对传统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典故具有好奇心的观众为主。其受众主要包括:有一定文化基础上班族、中青年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居家人士。

2.3 节目定位及特色

2.3.1定位

无论哪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电视节目,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4]节目的定位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与受众密切相关,因此,在本期川剧节目中,充分利用地域性这一特点与四川电视媒体强强结合,以四川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从而在本期的节目中主要以记录和展示为主,以嘉宾讲述为辅的节目播出方式,以主持人沉稳、大气,并富有文化底蕴的向观众播报,采用讲述的形式为主,整体风格是轻松明快,大气,蕴含文化气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动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2.3.2 特色

1、抓住川剧的发展现状问题作为栏目的主题。

2、以记录和展示为主,以嘉宾讲述为辅的节目播出方式,主要表现川剧申遗后的现状。尤其是记录片《瞬间》,更能真实地展现川剧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3、栏目注重与电视观众互动,通过新兴信息传播媒体(手机短信的方式),让观众参与讨论,以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节目布局。

3 栏目设计内容

3.1 节目定位及特色

本期节目主要以记录片呈现为主,以嘉宾采访为辅的节目播出方式,以主持人沉稳、大气,并富有文化底蕴的向观众播报,采用讲述的形式为主,整体风格是轻松明快,大气,蕴含文化气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动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本期节目是一个文化纪实,节目集什么是川剧、川剧的发展现状;嘉宾讲述和川剧表演现场的视像;现场采访为一体,信息含量较大,富有文化底蕴,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纪实。

3.2栏目内容

在片头中集中展示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并透视其发展轨迹,配予足以烘托本节目特色及与内容相融洽的背景音乐。主持人出场引入本期主题内容,激发受众的兴趣。中间记录、纪实片进行呈现,旨在让观众认识了解川剧的艺术特色和演进趋势。最后以散文《失声的川腔》结尾,引起受众对川剧现状及未来发展等问题的深思。

3.3栏目编排

本期节目的场景设计:第一板块是主持人演播室出镜。第二板块是川剧纪录片《瞬间》主持人配音。第三板块是《失声的川腔》,主要是给予观众更多的启迪与思考。背景音乐选择缓慢、大气又稍有哀伤,如《故宫的深思》等音乐。

3.4栏目形态

1、采取录播的形式。主持人演播室和外景相结合。

2、在拍摄手法表现中,要注重细节和过程的原生态展现,力求具有较为新颖的视觉冲击力。

3.5主持人(播音员)主持形态(播报风格)

主持人形象风格总体来说应与栏目风格相适应,具有亲和力和端庄大方.自然轻松又不失干练,亲切又不失大方,娓娓道来而又不失明快和分量,给受众新鲜感和亲切感。

第一板块:主持人出镜引出栏目的话题,应干练、端庄大方。纪录片的配音应严格按照纪录片的要求进行配音。

第二板块:采访嘉宾,风格应该是自然轻松、亲切不失大方。

第三板块:主持人应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干练且有亲切感,富有感情。

3.6制作过程

第一步,现场取材,将视频制作过程所需要的镜头、画面进行拍摄;

第二步,用PR非线性编辑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切,加字幕,并完成抠图。

第三步,将剪辑好的视频导入AE中进行包装,加入虚拟背景,调整色调,对视屏进行渲染。

第四步:配音、添加字幕完成成片。

结语

本栏目的策划主要是在当前国家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一档文化记录节目。本期节目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发展历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现状以及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文化纪实, 以贴近有一定文化基础上班族、中青年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居家人士为主。这样的一档电视栏目其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一档文化大餐,但该栏目在拍摄、采访、制作以及连续性播出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余悦.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9.

[2]王斌.川剧之困[DB/OL].http://www.peoplephoto.com/html/2013-07/2249.html 2013-7-31.

[3] 程 云. 中国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节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4] 王定欧. 川剧研究百年史略[J]. 戏曲艺术2000,04.

后 记

三月初春,山有嘉卉。美丽的甜城早已花满枝头,欣欣向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在电脑上敲出了最后一个字,心中涌现的不是想象已久的欢欣,却是难以言喻的失落。是的,随着毕业设计的终结,意味着我生命中最纯美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尽管有百般不舍,但这一天终究会在熙熙攘攘的喧嚣中决绝的来临。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的视野。很庆幸这些年来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成长。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度量,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姚伟民老师。本栏目在策划、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姚老师的悉心指导。姚老师多次询问设计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策划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姚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几个月,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姚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我的恩师王彤老师,在最初的策划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灵感,帮助我搜集各种资料,并提供给我多方面的帮助。从恩师身上我体味到了丰富的学养、严谨的作风、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标杆。多少次相聚雨竹轩,喝茶、畅谈,洗涤我的不仅是心灵更是灵魂。

感谢我的班主任刘心怡老师、刘华俊老师、朱文龙老师,在我大学四年的不同时期给予我各方面的帮助和照顾。他们的无私奉献,渊博的学识以及待人处事的作风给我了无数启迪,使我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得以提高、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还有许多人,也许他们只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但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依然在我记忆中留底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对在校期间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同学、朋友一并致以真挚的谢意。

由于学识疏浅,文中难免有失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以使本文能更加完善!

附:节目台本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对话非遗》,我是王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无形文化遗产,其本意是指那些“可被感知又无法触摸到的东西”。2006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从此,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然而,这迟到的节日缘于一场刺激。韩国人成功地把端午祭申请为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端午节反而成就了韩国的端午祭,愤愤不平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那些美丽的传说、音乐、 舞蹈、庆典和传统医药等等,有多少精彩是在历史的风云中被扫除殆尽。遗产日的设立,也标志着我们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终於觉醒了。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有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川剧,也在2006年5月20日,成功的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那具有传奇色彩的川剧艺术以及它发展状况。

纪录片《瞬间》配音: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地产丰富,风光秀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它地处长江上游,东临重庆,南接云贵,西衔青藏,北连甘陕。川剧,是中华民族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四川文化一大特色,是川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川剧历史悠久,保留了很多优秀的剧目,丰富的曲牌和精湛的表演技巧。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贯天下”的说法,清代时又基于本土戏曲基础,吸收融汇苏、赣、皖、鄂、甘、陕等各地声腔,形成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五腔共鸣的川剧。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川剧不同于其他戏剧,它吸收了多种民间表演手法,创造出自己的表现形式,最具特色的有变脸、滚灯、慧眼、藏刀,吐火。川剧特技的表演,把技术与艺术巧妙结合,使剧目中的人物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充分外化,运用特技的夸张手法,真实细腻地塑造人物,使观众印象深刻、叹为观止,达到了艺术形式的升华,也是川剧艺术最大的亮点。

川剧多源悉融化,自成风格衍流长。能成旧艺开新径,喜见青年竞吐芳。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风等各方面认知价值。在中国戏剧史和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川剧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各种剧目精华,并以独具川人特色的方式呈现,使观众流连忘返。但如今在信息高速发展,艺术形式多变,外来文化冲击的形势下,但如今,在信息高速发展,艺术形式多变,外来文化冲击的形势下,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剧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经费不足,演出市场萎缩,传承发展举步维艰。在2006年5月,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川剧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川剧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变故易常,让川剧越来越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定格在历史舞台上的川剧艺术,如今瞬间绽放,在发展的年轮中源远流长,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包罗万象,在世界艺术文明中闪耀光华。

主持人:“蜀戏冠天下”的三百年川剧,早已烙印在川人的生命记忆当中。然而现在,我们却很难在川西平原和盆周山区找到这样一种渗透着丝丝缕缕文化意味的大众娱乐。纪实摄影师王斌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地方川剧团的发展窘境,他的“看见”和“放大”在一次摄影展上触动川人对川剧的隐痛记忆。内江师范学院王彤教授看到王斌的作品后,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失声的川腔》。

《失声的川腔》配音:

真正的艺术作品常常使我们获得审美迷狂时伴随着紧张和不安。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光与光邂逅产生的特殊线条竟弥漫着言说不尽的无限性,一种没有外延的体味……

纪实摄影师王斌的组照《川剧之困》让许多四川人张大了嘴巴喊不出声来……

一个厚厚油彩覆盖的川剧花脸特写:奔涌如注的汗水与血丝密布的眼神里隐匿着沉重、疲惫、焦灼与落寞。

一改往昔繁华雅堂的破旧戏棚、稀落的看戏老人,简陋的乡野舞台伴着摄影师和观赏者的心灵一起摇晃。

污迹斑斑的化妆后台、凌乱不堪的简易住棚和未卸妆彩的女演员百无聊赖的一声长叹,伴着昏黄灯光下的缕缕烟圈,吐出一股股惨绿色的雾霭……

一个家境困难被迫辍学跟随父母川戏“大篷车”一起到处流浪的少年,张望着戏里戏外的世界……

他们与舞台开始若即若离,又仿佛终生相依。唱一天人均只有几十元的报酬让他们感到每一场都好像快撑到了难以为继的谢幕,惶恐无奈;一上场又好像是一次时光倒流的追溯,迷恋不舍!与川剧相生相伴的艺人,在流浪中背负着传统戏曲文化失落的负荷,在漂泊中承载着养家度日的生存艰难,在“变脸”的扑朔迷幻中又把人们带回童年的摇篮……

不论怎样,他们显示出了一种对抗时间侵蚀的顽力。

王斌跟随着几个地方川剧团乡下演出奔波的“看见”和“放大”,在一次摄影展上触动了川人对川剧的隐痛记忆—— 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不安和颤栗,一种即将断代失忆的苦痛和少许的安慰……

《川剧之困》组照的画面链接让人们从视觉的审美期待不自觉地转移到了听觉、嗅觉、触觉构成的艺术联觉:被异化现实裹挟的川剧遭遇与沦陷凝聚成一曲曲高亢的川腔撕开了画面,将川剧艺人和平民观众往昔的迷恋、当下的忧患与拯救的呼告化为一束愤懑而又滚烫的“吐火”:川腔失声!川剧失落!川魂何在?

“蜀戏冠天下”的三百年川剧早已烙印在川人的生命记忆中。与川人的出身有关,与家族有关,与身体的记忆有关,与悦耳俏皮的四川方言有关,它原本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在很难在川西平原和盆周山区找到一种真正贫民的、纯消遣性的、渗透着丝丝缕缕文化意味的大众娱乐。曾经,我们借助于川剧等艺术形式完成自己的生活表演,亲昵而纯粹,很容易让被群体忽略的个体自我到达生命的中心舞台。借着川剧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起伏,加上“变脸”、“吐火”的魔幻与狂欢直接抵达想象的王国;也可以凭借独立的品咂空间,让茶香浮动起巴蜀生活的潮汐与月华;更可以借助于犹如秦腔一样撕心裂肺的演唱和安塞腰鼓的劲节鼓动,实现原生态文化的戏剧演绎与图腾崇拜。

而今,我们却活得那样局促,生活的景深也那样逼仄、萎缩。显然,我们渴望演出的大众剧场不见了,剧目和场次已不知作何安排;我们天性的狂野也无法得到体面的延展;我们的静独空间也空前荒颓,大众流行文化淹没或取代着周围。天府土地的丰腴、歌舞的蹁跹、建筑的雅致、美食的诱惑,还有丰饶的川流和妖媚的青山,真的抵挡不住低俗文化的副热带低气压环流?还是,我们真正的甘愿自我沉降了?

曾经的蚕丛、鱼凫不经意间遗落进了杜宇的斜阳啼血。

曾经的川魂、川韵已不复有巴蜀故园的土著况味……

面对着川剧被现实异化的漫漶、磨灭、褪淡和可能的消失,面对着有一天川剧还原到最初的空无,王斌穿梭奔跑于城乡之间,舞台上下,竭力扼住快门,让舞台永远铿锵,让川腔永远缭绕,让每一位观众活在自己最爱的川剧记忆里。仿佛将这些流逝的魂魄收进镜头,留住生命的印痕,才能使它们获得一定的完整。又仿佛这种艺术的完整性意味着现实残酷的异化进程会失去伤害传统戏剧文化的力量。他说,拍照时获得的这种极度苦痛与欣喜似乎正在使一群人或一个人物聚合成形……

也许世上没有一种艺术能够真正“永远”,王斌同时领悟了东方美学的“空”和“无”。一个摄影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带来的开阔与回归。他寻找着飘散的川腔川韵,让自己也让更多的观众承载起一路的关注与救赎。

王斌的独特聚焦不禁让人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过的话:“悲愁中的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但我们依然相信,在川人,在川国,在人们欢庆自己的喜悦或是哀怨自己的失意时,或是饱啜一口带有云雾滋养的浓茶,或是放步山野亲昵雪藏着乡愁褶皱的故园,定会哼起一段传统的川腔川韵。那将是一种恬静的期待,就像想念峨眉的山,九寨的水……

主持人:每一种文化,每一种艺术,当你还不了解它的时候,首先不应该去排斥它,我们应该先去了解它 接触它,这样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几代川剧人为川剧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如今我们更应该为保护、继承和发展川剧做出新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gm/979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5年1月14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14日

相关推荐

  • 【我的中国梦论文】浅论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中文摘要:自从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发表讲话中提出“中国梦”之后,人们对“中国梦”进行了各种阐述,而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中国梦贯穿了古今。那中国梦究竟是…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13日
  • 【中国梦论文】浅谈回首医改路展望中国梦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响亮的词语,而中国新医改也在这种大环境下有条不紊地大步前行,成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回首三十年医改路,在艰难中铿锵前行,终于发…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19日
  • 【中国梦论文】浅谈“中国梦”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括。从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五四运动”,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逐步重新站起来了。当今大学生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社…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25日
  • 【我的中国梦论文】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

    中文摘要: 关乎于梦想、追梦,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人们追逐梦醒的心。林语堂先生如是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25日
  • 论苗族舞蹈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文摘要:苗族是我国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舞蹈表现的是一种原始的思维状态,它通过一个个生动地舞蹈动作,再现了苗族人民的历史画卷。它以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喜庆、长寿、吉祥的寓意和…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0月11日
  • 【中国梦论文】中国梦,文化梦,大学梦

    中国梦,文化梦,大学梦 ——“中国梦”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阐述,现已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主流政治话语。“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内涵,“…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11日
  • 【中国梦论文】论中国梦与个人梦

    摘要: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既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又要依赖于中国梦的实现程度。中国梦又必须以个人梦为基础。 关键…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21日
  • 浅析网络热词——以2013年度网络热词“中国梦”“人艰不拆”为例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交流中更多的依赖网络媒介,于是每年都会出现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网络热词。网络热词风趣、幽默、机警,其背后聚集着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世态民情,折射着大众社会…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0月20日
  • 【中国梦论文】浅谈中国梦,梦之美

    摘要:歌曲《美丽中国》是我国著名女歌唱家于文华演唱的一首作品。此曲深情优美、愉悦欢快,有着很深的感情思想。在音乐会中选择这首歌曲主要是为了通过歌曲的含义抒发我们对祖国热爱的情怀,表…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1月25日
  • 汉代乐舞的传承与活化

    附录:两汉大型实景演出剧目策划(一)小品(广场剧)类短小精悍,人物少,趣味性、动作性强,节奏快。计划创作十几个。下面是其中几个节目的简介:(1)《吕公招婿》:小品,取材《史记》和徐…

    中国梦论文 2014年10月1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