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以在南宁市学习的东盟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东盟留学生心目中的南宁市城市国际形象进行充分的调研。旨在探讨南宁市当前在东盟留学生心目中的城市形象现状如何,影响他们对南宁市城市形象的评价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从而为政府下一步政府行为提出参考性意见。本研究首先做了大量的文献回顾,并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提出影响东盟留学生心目中的南宁市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提出研究模型和假设。接着,我们以问卷调查法,采用李克特Likert5五级量表,设计了调研问卷,并通过专业人士访谈、东盟留学生访谈、信度效度检验修正了量表。在大样本的发放的过程中,我们借助网络发放等三种渠道进行问卷发放,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差异性分析,最终证明研究假设,得到相关研究结论。研究的主要结论表明:当前,南宁市在东盟留学生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总体良好,尤其在城市风貌方面评价较高,但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评价较低。影响东盟留学生心目中的南宁市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城市风貌、城市经济发展、媒体传播和社区因素,它们各自的影响力大小不同。
关键词: 南宁市 城市形象 评价 影响因素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位于广西西南部,毗邻港澳粤,面向东南亚,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尤其在07年至12年这五年,南宁市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大步迈进。在这五年内,南宁接待游客人数实现了2000万人到5000万人的跨越,南宁市吴圩机场每日航班在200左右,目前除了文莱、菲律宾外,南宁已经开通东盟八国的定期航班。南宁市有着著名的“六张城市名片”,分别是:“中国绿城”、“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推进,尤其是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永久落户南宁之后,南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更为重要和突出。南宁市更被誉为中国走向东南亚的“黄金走廊”和“桥头堡”城市,成为了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家的一张重要“名片”。因此,南宁市不同于中国内陆的很多城市,需要更好地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尤其是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国际形象。在塑造城市国际形象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闭门造车,因为往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国际上对我们城市形象的认识会存在偏差,所以对于南宁这一主要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我们一定要兼顾和重视国际人民,尤其是东盟人民对我们城市形象的认识和看法。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每年都有大量学子来到南宁市各高等院校求学深造,南宁是他们接触和生活的第一座中国城市,他们在南宁市少则生活4年,多则生活7年,甚至更久。他们对于南宁市这座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城市形象的感受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回国后如何宣传南宁这一中国城市。基于以上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从东盟学子这一国际视角,研究南宁的城市国际形象。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城市形象一直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但对于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环境学家的关注和研究下最早国外兴起。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1960年出版了《城市意象》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形象”(city image)的概念。城市形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城市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我们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简单搜索之后发现,国内城市形象的研究文章共有1416篇,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不足十篇,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城市形象研究的理论成果丰富,但绝大多数从定性角度开展研究。在1400多篇文献中,针对南宁市城市形象研究仅6篇,南宁市作为具有重要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远远不够。并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这已经为数不多的研究中,都是以国内研究者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并没有结合国际的视角来展开研究。那么,南宁市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不仅仅要考虑到国内民众的看法,也要兼顾国际视角。所以本文拟以东盟学子为受访对象,以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和探讨他们对南宁市城市形象的感受和认知,正是为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国际的新的视角。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明确研究背景和确定选题之后,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鉴于南宁市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地位,以东南亚学子为受访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东盟学生视角下的南宁市城市国际形象现状如何;
(2)利用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SPSS分析,找出影响南宁市城市国际形象的关键性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
(3)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南宁市更好地塑造区域国际城市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
1.2.2研究意义
1.2.2.1实践层面
首先,单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大力促进城市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等等。就某一个特定的城市,例如南宁市,由于其特定的地域,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一个城市是相当必须且重要的,研究城市形象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次,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黄金走廊”和“桥头堡”城市,城市短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研究南宁市的城市形象建设,以实证方法统计分析出城市管理者目前在塑造南宁市城市形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理论研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推动南宁市更好地塑造其城市形象,为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提供建设性意见。再次,我们在进行城市形象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从国内和自身的角度出发,因为自我的认知和他人的观点有可能存在差异。作为南宁市这样一个定位于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都市而言,在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到国外,尤其是东盟国家民众的看法和认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意义,选择研究东盟学子视角下的南宁市城市国际形象。
1.2.2.2 理论层面
城市形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出现,尽管研究成果卓著,定位、塑造、传播理论百花齐放,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城市形象的研究绝大多数从过国内的角度出发,研究国际视角下的城市形象的文章很少;第二,对于南宁市这样一个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黄金走廊”和“桥头堡”城市的城市国际形象的研究更少;第三,对于城市形象,缺少定量研究。纵观国内外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理论指导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缺少对其的定量的实证研究。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却与城市管理的实践紧密相连,究竟影响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因子有哪些,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恰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为城市形象的研究提供另一个理论视角;第四,本文针对南宁市城市国际形象进行实证研究,也为日后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论文由六章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本篇论文选题的实践和理论背景,并简明扼要地表述了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该部分对国内外城市形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首先简要回顾了城市形象理论的发展。然后介绍了关于城市形象评价系统的相关理论成果,接下来从文献角度回顾城市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三章为研究模型和假设。基于文献回顾和专业人士访谈,以及研究者自己的思考,提出研究模型,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变量进行操作性的定义,接着提出研究假设。
第四章为问卷的开发、调查以及收集。本章主要介绍了问卷的开发过程以及抽样和数据收集过程。
第五章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这章节的主要任务是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并回答之前提出的研究问题。
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建议。这章首先基于研究结果阐述了研究的最终结果,然后说明了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书店资源获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政策法规等文献资料,利用CNIK等学校网络论文资源和搜索引擎来获取相关网络资源。
(2)访谈法。通过对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对同校的东盟留学生的访谈,充实研究内容。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东盟学子发放调查问卷,并一一跟进,客服语言障碍,确保东盟学子了解问卷内容,并如实作出回答。其后,最大程度地回收有效问卷。
(4)数据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主要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要影响因子。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可能的创新点,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对南宁市城市形象的研究非常少,且没有从国际视角来展开研究的文献成果,那么,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以东盟学子为受访对象,研究国际视角下的南宁市城市形象,是一大创新之处。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软实力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城市形象这一课题。但是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之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对此研究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采用定性研究,理论性和宏观性较强,真正结合某一具体城市,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屈指可数。本论文选取南宁市为研究对象,以东盟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问题,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这是本论文的一大创新。
那么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在于,由于资金、精力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尤其特殊性,他们的观点能否代表在邕生活的所有东盟人士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1.6 本章小结
本章作为本研究的开端和绪论部分,首先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然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结构,最后阐述了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回顾
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因此,对选题相关的研究作必要的回顾和梳理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环节。本章理论回顾将对城市形象理论相关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梳理。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形象理论发展的脉络。然后重点梳理城市形象评价体系以及影响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的相关理论和文献。
2.1城市形象理论的发展
2.1.1 国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展
城市形象(city image)一直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但对于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环境学家的关注和研究下最早国外兴起。以下主要从“城市形象”的概念界定和内涵、意义和作用以及研究路径三个方面对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
在研究“城市形象”的概念界定和内涵方面,首先必须提到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他在1960年出版了《城市意象》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形象”(city image)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公众都对其生活的城市有一种个人印象,许多个人印象的叠合就形成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公众印象 。虽然Lynch强调“city image”是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的综合印象,但是林奇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设计,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将“city image”看作是人们对城市客观的硬件设施(他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te)、标志物(Landmark))的直观感受。
2.4本章小结
本章系统的回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首先对城市形象理论进行了宏观的梳理,无论是城市形象的定位理论,还是城市形象的营销理论,成果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宏观研究多,结合具体实例研究少。接着,我们从城市形象的评价体系和影响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文献中,如何合理建构一个科学的城市形象的评价体系的成果较多,学者们对评价体系应当遵循的几大原则有了共识,对于具体如何建构,虽然各执一词,但是都试着以实证的角度,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为城市形象较强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某一类群体来展开此研究才有参考价值。本章通过对研究相关的理论的系统回顾,找出了文献中对城市形象问题的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gm/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