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服装中的刺绣艺术

摘要:从苏绣艺术在昆曲服装运用的工艺讲起,阐述其历史渊源,对苏绣与昆曲服装的关系做了全面的描述。写出在昆曲表演中,苏绣通过服装的展现,以它独特的风格,把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舞台美的氛围完美的诠释。苏绣在昆曲服装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昆曲服装面临着传统手工艺和机织共展其能。文章深入分析苏绣在昆曲服装中的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苏绣;昆曲;工艺;展望

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随着它的变革,推动了戏装行业的发展。昆曲作为中国戏曲中历史最久远的戏剧,其舞台效果和服饰设计都是首屈一指,作为戏剧服装是舞台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戏装制作中,占着重要地位的刺绣工艺,伴随曲艺发展,日渐兴盛。通过对昆曲服装中苏绣的研究分析,希望能促进昆曲中苏绣艺术的发展和保护。
   
  一、在昆曲服装中的刺绣工艺
  (一)常用技法
(1)线绣
   根据原料的运用从绒绣进展到丝线绣,再发展到花线绣三个阶段。
   昆曲的线绣常用针法有:抢针、套针、集套、散套、擞和针、竹节针、滚针和打籽等各种针法。针法根据产品的需求决定。用的较多的是抢针和套针(这两种为刺绣花卉最为常用)。
   抢针是在刺绣花朵、云纹、水脚、鳞片、树叶时较为常用。其特点是每批批头均匀,针迹平整,层次清晰,富有装饰性。
   反抢在戏装中运用的相对较少,但是其效果十分立体,特别是蝴蝶的纹样栩栩如生,因此仍有一些戏装在制作时掺和使用。
   套针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同样也是戏剧服装中常用的针法。特点是绣是两排交界处依木梳形相互交错。套格镶嵌。此种绣法针脚匀密,线色融合自然,但是速度慢于抢针。
   集套与套针相似,是绣圆形纹样的针法。该针法最主要是绣夜明珠、太阳这类圆形图案,绣成后其丝色光泽平匀一致,绣面光泽随外部光线影响变化。
   接针是纹绣的一种。适宜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头部羽毛等。
   擞和针和接针原理较为接近,特点是尽量不要有接针的痕迹,由内向外进行。通常用于绣动物的软腹、多肉部位,不显线条,铺满为止。
   竹节针、滚针、打籽,这些针法在戏剧服装中有极少的运用。竹节针主要是绣高档蟒袍中间的水片。滚针主要绣动物的须发。打籽针法多用于花心的点缀。
   散套是近些年的新针法,既有套针整齐规律分批鳞次相覆,又具有线条长短参差排列、丝理转折自然、色彩深浅和顺的特点。而且绣品最立体真实,但是功效较慢,对绣工有很高要求,所以戏装中极少运用散套。
(2)金绣
金绣,即蟠金绣,在昆曲服装制作中运用次数频繁,是昆曲服装的一大特色。其分为勾金、积金、补金、叠鳞。
勾金是金绣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只需要根据线绣的图案外轮廓勾勒。
   积金是顺绷轴,横丝缕依次一排排大面积平铺织满,过去用于纸金卓围、轿衣等,现已很少使用。
   补金是填补在已经完成的图案空隙处。其用金线往返盘旋不规则的补满或者依据图案轮廓织满。
   叠鳞是蟠叠龙、鱼鳞片的一种针法,并且不画出鳞片,由绣工自己空手蟠叠之,是蟠金中最难的一种针法。
(二)传统手工刺绣与机绣的差异
(1)绣线
   由于图案和档次等不同需求,手工刺绣可以将绣线劈成粗细不等的线来刺绣,绣品闲的生动灵活。而机绣的丝线则是粗细搭配,相对就比较呆板,如果是一朵较大的花,机绣绣线一般只有5个左右的深浅色过度,由此可见大幅的绣品使用机绣会显得牵强。
(2)针法
   现在,在手工刺绣绣品上一般使用7-8种针法,随着图样的变化选择针法。而机绣由于较为机械,只有固定的针法,套针、抢针、包梗针和短针4种针法。因此,绣品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工序
   昆曲服装运用的丝织面料光滑柔软,不容易定型,刺绣过程中需要将面料上方形绷。在刺绣过程中动针不动绷,所以即使拆下后,绣面平整,不扭曲。但是机绣的是圆形绷,必须绷紧但又因为机绣动绷不动针,所以拆下后由于底线绣制时必须上下咬紧,造成了绣花部位略有收缩,绣面没有手工刺绣平整。其中手工刺绣和机绣最大区别是绣品前者手感柔软,后者在感观和触感上较为僵硬。
(三)昆曲服装中的苏绣图案设计
图案绘稿
首先根据昆曲服装的款式、尺寸用牛皮纸画出造型纸样。然后在面料上沿着纸样的边缘画出虚线以用来确定图案的设计范围,并且将面料裁剪恒伟四方形上绷架。最后便可以进行图案的绘制。一般昆曲服装上的图样采取手绘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产量较低但是能让戏装没有雷同的出现而且图案丰富生动。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衍生出了木板印花、透明蜡纸等新型生产工艺,促成了戏装的批量生产,省时省力,纹样规整统一。但是在实际中,戏装是小批量生产的,虽然大部分戏装品相相同,但是花样会有所不同,所以目前为止,在昆曲服装中的苏绣图案仍以手工绘制,单件套生产为主。
(四)不同角色不同的苏绣图案
   需要多种不同的刺绣技法混合使用的苏绣表现在昆剧戏装上的内容及其丰富,而且图案本身的形状和风格又是那么的特征迥异。上文提到的各种针法,在戏装的实际制作中运用的更加多样化。例如苏绣中的线绣与蟠金往往互相结合运用去表现图案。
   昆曲中有很多不同人物的角色。他们的戏装款式和图案也不相同。有的时候,同一个身份的人物所穿着的服装图案和技法也完全不相同。
   在昆曲舞台上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小姐,日常穿着的服装叫女帔。往往以单独纹样“枝子花”,组成的骨法均衡式、对称式,造型相当丰满和完美。例如《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对称纹样女花帔,其中花用平套或者散套针法;花心,打籽针法;枝干,用散套或者梗绣针法;叶子,用抢针或者平套针法;下身的花边图案运用抢针。很容易发现纹样相当的简洁素雅,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而《牡丹亭-游园惊梦》杜丽娘所穿着的女花帔中叶子用的是平套针法,色彩层次丰富带有渐变;花用平套针法;枝干,用散套和梗绣针法;蝴蝶,用反抢针法突出其立体效果让它栩栩如生;下身马面裙的花边设计则用抢针和平套针法。
(1)图案的表现
1.有规有矩的适合图案
   戏剧服装款式多样,所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地位也不同,为了服装舞台的需要,运用的苏绣图案也造型多变。
   团花纹样(图1):最常见的纹样,寓意团圆。多用蟒、凤、花卉等民间吉祥图案。
花边纹样(图2):大多用来装饰戏装衣边、衣领、袖口或者替他部位的条形状花纹,一般为二方连续纹样,给人以清新典雅之美。同时起到分隔区域、丰富造型的作用。
   单独纹样(图3):是与周围没有关系不重复的纹样。运用其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将装饰美和真实美有机结合,具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
2.写实图案
   国画中的工笔花卉就是写实图案,运用收回的方式在丝绸上面画花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是在戏装上的写实图案,是与传统适合变形图案相比而言的。
   植物纹样:戏剧服装中通常刺绣花卉纹样,例如牡丹、月季、竹叶等。
   禽鸟纹:例如仙鹤、孔雀等通常和其他纹样组成团花,多用于帔,同时也用于昆曲中官衣上的“补子”。
二、昆曲服装的特点
(一)昆曲服装的历史渊源
   昆曲服装里用到的苏绣工艺,历史渊远。苏绣是什么时候产生,因为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匮乏,无法对其产生的具体年代做出肯定的答复。在“《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写到:‘吴王临欲伏剑……死必造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1] (P5)。“两汉刘向在《说苑》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描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貂裘者’”[2](P8)。这两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已经有刺绣服装和用品的出现。因此从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看,苏绣当时已经在服装上应用。宋代开始,苏绣的生产已经稍显规模。苏州在明代时期成为了丝织业中心的城市,受到同一时期的上海顾绣影响,苏绣的原料、针法、色彩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成熟,形成了属于苏州特色的刺绣风格: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这五大特色在苏州地方志中也得以确立。苏绣如今能够成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也源于在明代的风格发展。苏绣在清代已然形成了一个行业,这是苏绣进入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据统计统治六年1867到光绪十年,苏州经营的绣庄从七十二家发展到一百五十多家,还按生产的品种不同分为三个专业系统,即绣庄业、戏衣剧装业和零剪业”[1](P5)。
   戏装的发展伴随着戏曲的诞生,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昆曲的服装也不例外,《苏州戏曲志》中写到“据《吴郡志》:‘吴音,清乐也,乃古之遗音’,‘吴歈’之名,在先秦作品中,已有记载,战国《楚辞-招魂》中既有‘吴愉、蔡讴,秦大吕些’”[3](P5)之类语句,展现出了吴地在古时候就有了歌舞让人们欣赏,但是没有对戏剧的服装进行考证。在唐代杂剧的兴起,苏州的戏曲活动也越加兴盛,很大的成程度上加强了戏剧服装的发展。“明代正德年间,昆曲在苏州昆山兴起,促使苏州制作戏剧服装行业兴盛起来”[4](P55)随着明代清代昆曲等戏剧市场的逐渐兴起繁荣,而后形成了专门的戏服制作行业。
   苏绣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了人们追求美的一种独特方式,其代替了“文身”的装饰美化作用运用到了服装上。为了增加戏曲的感染力,苏绣使其戏装具有观赏性。明代时苏州出现了经营戏装行头的绣庄,此时戏服的生产形成规模。这为戏装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苏绣和昆曲的完美结合。“刺绣,虽然属于工艺体现范畴,但是,由于它在服装商的普遍应用,使戏曲服装具有了极强的工艺性,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同时,也正因此使戏曲服装成为‘刺绣之服’,以刺绣构成为戏曲服装的显著标志”[1](P283)。苏州从古至今戏装生产业大部分生产制作的都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昆曲服装。
(二)昆曲服装的演变
苏绣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昆曲服装紧密相连。
苏绣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是明代和清代。江南一带是明代时期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染织技术非常的发达,这便是促进了刺绣业的发展。个体性质的家庭式刺绣手工业制作戏服在明代时期出现。清代以来,苏州的绣庄和丝绸市场十分繁荣,纱缎店大量的存在。清乾隆年间徐扬的巨幅作品《姑苏繁华图》描绘了繁荣昌盛的苏州城市生活景色,其中就有丝绸商号14家,标出丝绸20余种。除此以外,综前所述,苏绣也受到了顾绣的影响,到了清代时期,苏绣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更为发达,一度被誉为“绣市”的苏州此时既延续明代风格又在针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都不脱离其“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特点,刺绣出的昆曲服装图案也细腻、典雅。
   1949年,地方政府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绣品的销售。这一措施提高了绣工生产的积极性,政府也对昆曲戏装的生产也加大扶持力度。现如今仍旧承担着国内戏装和道具的生产的苏州剧装戏剧厂,在1956年时成立。此后,在1957年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其研究苏绣传统技艺以及创新工作。他们相应成立了刺绣发放总站,组成了刺绣技法、色彩研制小组,依据不同的剧种戏装的特色和各种要求,对戏服进行图案和针法设计等,使得苏绣在戏服中也发光发热。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满足生活所需的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苏绣业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苏州在1950年左右引进了缝纫机。据《新苏州日报》1951年2月10日刊登的新艺机绣缝纫学习班新春招生广告,可知当时机绣已在提倡之中”[4](P156)。苏州剧装戏剧厂在八十年代左右加入了缝纫机刺绣制作戏装。从纯手工艺制作到辅助缝纫机进行机绣的戏装。新科技的出现使绣品,创造出不同的风格。虽然机绣不能完全的替代手工艺刺绣。但是能够提高生产速率,节约劳动成本,适应了现代的发展需求。

总结
  
我国的昆曲历史悠久,其服装制作工艺也源远流长。苏绣在昆曲服装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绣的价值不仅在它汇集了多种手工艺术,而且还在它在昆曲服装中伴随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具有“精、细、雅、洁”“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在昆曲服装制作中气着重要作用。昆曲。在苏州地方文化的浸润下,在苏绣装饰的陪衬中,呈现了别样视觉美感。
中国百戏之祖“昆曲”服装中的苏绣工艺,陪伴着昆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她还会陪伴着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她永远是昆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绿叶。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gm/2424.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20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