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不断丰富,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电视来了解新闻并进行娱乐消遣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剧市场非常火爆,电视剧的类型丰富,而内容也各有特色,有一些电视剧在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电视剧市场火爆的同时,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国外一些电视剧在国内获得了高收视率,日本、韩国、泰国的电视剧在中国都拥有不少粉丝,由此而形成了哈韩哈日的热潮。近年来,美国电视剧也开始加入到中国电视局市场的争夺当中,各种类型的美剧开始在中国热播,但是与韩剧和日剧不同的是,美剧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在中国播出的,而且美剧无论是剧本写作、情节走向、语言特色等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这与韩剧等外国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通过研究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能够进一步实现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化发展。中国第一部美剧是在1980年(即中美建交的第二年)正式引进的,这部电视剧是一部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每周播放一次,这部电视剧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当时剧中男主角MIKE的装扮更在中国获得了众多的模仿者,“蛤蟆镜”就来源于这一电视剧。通过电视剧这种形式,美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开始逐步被中国观众所了解和熟悉,并对中国人有了一些影响。应当说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开始被国内的许多学者广泛关注,而电视剧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在撰写本文时,广泛收集了与跨文化传播和美剧有关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国内学者在美国电影、电视剧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国电影文化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例如滑明达在《美国电影的跨文化解读》就重点解读了《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对中国人的影响,目前我国学者的理论大多集中于美国电视剧录制、播出、编剧和题材选择方面,而关于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并不多。
“跨文化传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T•Hall)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提到了这个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开始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语言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产生了一些联系,而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传播也是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一)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层次。按照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姆瓦(L.A.Samovar)的观点,跨文化传播应当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所开展的一些与文化有关的传播活动。对于文化,萨姆瓦是这样认为的:文化应当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认知,而这种认知经过长期积累和完善,被人们通过一些语言和行为具体的表现出来。当然这种表现会因为时间、地点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同时萨姆瓦还提出了“亚文化”这一概念,即“是在某一包容广泛的文化中表现出足以区别于其他人的行为模式特征的一定的种族、民族、地域、经济和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文化。”正是通过理解文化和亚文化,萨姆瓦才得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中国有许多亚文化的例子,例如曾经在年轻人中受到广泛追捧的火星文,还有微博和微信等,当然目前由于微博和微信使用方式越来越简单,而且由于文化名人的带动作用,这两种网络沟通工具已经越来越普及,几乎已经相当于一种主流文化。正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摇滚乐,刚开始时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对摇滚乐有兴趣,而后来摇滚乐越来越流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转变。
由上可知,亚文化如果能够受到各大群体的广泛关注,就会逐步脱离亚文化的范畴而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由于亚文化刚开始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因此关注者大多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最大的特征就是热情、好奇心重,因此利用各种新鲜事物可以成功激发年轻人的热情。按照萨姆瓦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观点,跨文化传播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同一区域或是同一民族内部的亚文化群体当中也存在跨文化传播现象,因此萨姆瓦的理论是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深化和细化探析。而总体来说,人的行为应当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值得注意的,有跨文化传播意义的人,也许代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民族,但是同一时间、空间和民族内部,也可能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他们之间同样存在跨文化传播现象。而萨姆瓦跨文化传播理论一个最重要的价值观点就是,跨文化传播并不等同于文化的跨国传播和跨人种传播。举例来说,中国、韩国和日本是三个不同的国家,但是在一些传统文化方面这三个国家并无不同,例如吃饭时都习惯使用筷子而不是西方的刀叉,因此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并不能被视作跨文化传播,跨人种传播也是如此,例如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许多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习俗、外貌和血缘都非常遥远,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同居,因此在一些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因此这种范围内的文化传播也不是跨文化传播。(二)不同范畴和等级的文化对比研究。按照美国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克拉克洪夫妇(Clyde and Florence Kluckhone)和斯绰特贝克(Frederick Strodtbeck)的研究,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归纳,文化对比研究可以分为五个范畴,通过分析这五个问题,就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具体差异。即“如何确定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们对于时间有怎样的看法?人们的行为模式如何设计?人际关系模式是什么样的?”首先是关于人的本性,人的区分从理论上来说只有两种,就是好人和坏人,但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是很难确定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行为,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相吻合,则他就是当时环境下的好人,反之则是坏人。而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环境比较恶劣,则原本的好人也有可能成为坏人。东方传统文化的观点是“人性本善“,而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第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应当凌驾于自然之上,还是应当一切听从自然,或是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同。即使在当前文明时代,仍有一些原始民族认为自然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而人是不可能对其有任何反抗的。而也曾经有一些人认为“人定胜天“,认为可以毫无顾忌的向自然索取,例如热带雨林所遭受到的严重破坏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人们总是在经历过众多教训后才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应当在尽量维护自然的前提下适度的索取,共同发展。第三是人们对于时间的看法,按照东方传统文化的观点,时间越久,则价值越高,所以东方人更多的看重经验,老人往往被认为是非常有智慧的。而在西方人们并不习惯被给予一些长辈的尊,不喜欢变老。 第四是人类应当如何设计行为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中国认为不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枪打出头鸟”,人们更多的是跟从大部分人的做法。而美国更重视个人英雄主义,像美国电影中塑造的超人和拯救未来的战士等。第五是人际关系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一定要分等级的,而且中国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当前中国则是集体利益和团队利益重于一切,个人应当以集体为重,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好的获取个人利益。由上述五个问题的分析可知,文化背景是决定一个人价值观的关键因素,而这种价值观会同样作用于人对于世界的感知过程,因此对于同样的事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三)跨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世界上文化的种类很多,而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差异明显,包括语言、历史、风俗等等。在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跨文化传播中,语言是最先被关注到的。例如中国的京剧一向被视为中国的传统国粹,但是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人来说,京剧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不仅听不懂,而且根本毫无美感。但是并不是说这种不理解就是无法解决的,例如在向外国人表演京剧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将京剧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提前介绍,包括用当地语言叙述京剧故事的背景和剧情,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京剧表演时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上轿、开门、上马下马、赶路等等。如此一来外国观众对于京剧就不至于完全不可理解,可以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欣赏。尽管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跨文化传播是不断延续的,而且范围在不断扩大。尽管不同种类的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等,正是有了这些同种属性的文化认知,跨文化传播才能更好的继续下去。
(四)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实。 上文中已经分析过,跨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尽量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阻碍性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如果对于同一属性的文化,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或是借助于不同的文化载体,则会受到不同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的实施人员应当根据受众的特点来修饰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作品,在不偏离作品主题的前提下,按照受众的接收方式和思维模式来对作品进行调整,才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跨文化的传播主体需要详细了解受众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观,越多了解则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传播主体不仅成功推出了自身的文化,还能使对方乐于接受,给对方以影响,则这就是成功的跨文化传播。
(五)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载体作用。 媒体应当是人们文化的集中体现,而电视是一种重要的多媒体方式。美国的文化研究理论大师霍尔(E•T•Hall)的观点是,电视话语的进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信息加工和集成,即电视工作者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初加工;第二步是推出产品,即电视作品正式完成并推向观众市场;第三步是观众对电视作品的接受和欣赏。而针对第三步霍尔又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首先是观众能够与电视产品的制作者有同样的价值观和欣赏观;其次是观众有可能并不能完全接受电视产品制作者的观点,但是双方正在逐步协调;第三则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即观众无法理解电视产品制作者的立场,双方是完全对立的。由此可知,电视产品的制作者并不能决定电视节目是否被观众接受,而只有观众才有主动权。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有观点上的许多差异。 美剧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观众正是是从美国21集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开始接触了了解美国生活,那时候每周四晚上八点全国的年轻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电视剧的播出,人们通过这部电视剧开始有一个公开的渠道认识到了美国人和美国生活。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剧开始在中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时上海电视台引进了一部家庭电视喜剧《成长的烦恼》,这部剧应当是与80后共同成长起来的,电视剧里的麦克生活非常丰富,而西佛医生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被津津乐道,这部电视剧使得中国许多家庭开始考虑到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有效对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而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美国电视剧在中国占据了巨大市场,美剧在美国播出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互联网上就会出现相关资料和音像视频,中国观众看美剧的时间,并不会落后美国人太久。这一时期在中国热播的美剧主要有美国FOX 公司所制作的绝望的主妇》、《欲望都市》、《英雄》、《迷失》、《实习医生格蕾》等等,还有后来在全球范围内被热烈追捧的《越狱》等,中国观众开始真正了解美剧和美国生活,而追看美剧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时尚活动。
按照上文中霍尔(E•T•Hall)关于美国电视的总结,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也可以分为对应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的电视工作者广泛收集信息和素材,对电视剧进行初步加工;第二个阶段是美国电视剧开始进入中国,即跨文化的初步传播;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观众按照自己的文化审美观来理解美剧。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zgm/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