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任务型教学法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认识论

[摘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知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在施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客体的认识与实践能力,从任务的设计模式、实施过程以及总结评价方面加以实践,从而提升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认识论

引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全面地阐发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从而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形式、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规律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一系列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作出了科学的论证[1]。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有其理论依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作为实践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规避其在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受制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学环境、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等诸多方面都是制约与影响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发挥与运用的主要因素。如何辩证的认知任务型教学法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考验与挑战。

   为此,笔者试图从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特征方面入手,洞察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的建议,预期发挥任务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特征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就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制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2]。任务型教学是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3]。它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Krashen的“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即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适度超出学生个人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产生。同时,掌握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并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而,任务型教学极其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5]。

   “任务型”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任务型教学模式(strong forms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将任务看作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the unit of language teaching),它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都转化成一系列的任务,似乎二语习得如同母语一样是同一种交际过程的结果。弱式任务型教学模式(weak forms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则强调任务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先讲授语言知识,再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用语言练习做事,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再归纳和总结语言知识[6]。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两种模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交叉使用,真正把语言教学放到交际环境中,从而提升口语教学的质量。

   任务型教学法具有很多特点,在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的特征,才能使“教”变得有的放矢,使“学”变得更加实际可行。

   (一)具有选材与现实环境相融合的特征。口语情景模拟是将真实的材料选入语言学习的环境中,使学生放松的使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模拟现实中的问题为素材、为焦点加以练习,使中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学以致用,收到良好的口语表达效果。

   (二)具有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的特征。在任务型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将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相结合,即让学生不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更要掌握领会语言功能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交际的场景下,灵活使用,应运自如。

   (三)具有在情景练习中掌握口语交际的特征。在情景练习中,学生通过完成给出的很多具体的任务来获得语言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任务的分配不是一层不变的,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形成“任务链”,先输入后输出,以“阶梯式”层层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获取一步步成功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实现真实口语交际的表达方式。

   二、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针对任务型教学方法的特征,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并不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和改善的。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查找不足与纰漏,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认知水平有限。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有很多

种可以实施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就是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想将任务型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加以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然而,很多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没有潜心研究的准备和认知能力,拿来即用,经常容易导致在实际操练中出现任务无法进行下去的困境。究其原因,可以归之于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扎实,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中学教师有必要在掌握其理论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上,结合中学生英语口语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中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较为

薄弱,学生们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严重影响了其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在学生的口语表达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词汇量贫乏,只能重复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语言干瘪空洞,甚至是词不达意。还有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不正确,如个别音素单词发音错误,单词或句子重音不准确,英语句子的升降调、节奏、意群有误,没有掌握连续、清辅音浊化等,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语音、语调很容易造成交流的中断。还有一些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也是其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障碍。可见,中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待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加之学生的勤学苦练。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一分为二的理解和对待,在教学的具体实践环节中,既能体现其优点,同时也能体现其不尽完善的弊端。任务型教学法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也不例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如何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对中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呢?笔者认为应从任务的设计模式、任务的实施过程以及任务的总结与评价方面加以思考,使认知任务型教学法的主客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的设计模式。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英语口语表达的特点,围绕特定的交际目标和语言项目,设计出难易适中、可操作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与指定要根据中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状,最大限度的体现教材的知识点,用呈现的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与复习。任务的设计理念要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尽可能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口语演练和表达中有所感悟,获取创造性的口语表达机会,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完成任务。

(二)任务的实施过程。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活动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特点组织各种小组,并把不同的任务恰当的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或个人,使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和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7]。在小组中完成任务,应当充分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强调语言的流畅性,对此,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建议教师介入,应允许学生的自由发挥。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经过多次演练,学生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不仅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任务的总结与评价。任务的总结与评价是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表

达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任务设定与任务实施的双方都要参与进来。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述和总结,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也要开展互评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任务的兴趣,鼓励学生对参加任务的同学提出具体问题或质疑,针对同一事物产生的分歧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充分认知任务型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将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视为任务实施的基地与平台,让教师与学生积极配合,充分认识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努力践行其实践意义,让中学英语口语表达在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获益匪浅,也让任务型教学法发挥其行之有效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士傛等主编. 认识论辞典[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页。

[2]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何安平.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放(1978—),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yjylw/7944.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9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