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叶老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教学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中国古代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之心,然后,可有的你。”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要从读中体会,在具体的语感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吟诵,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体会,会产生情感共鸣,发出强烈的语感,如《梅花魂》一文中,我不小心把外公最喜爱的墨梅图弄脏了,外公竟不留情地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图能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细的绸子慢慢抹净。如 果只是心不在焉地读,学生领会是外公很珍惜这幅墨梅图,根本升不到外公珍爱图的真正含义,如果让学生反复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的语速,使学生就会领会到句子的深刻含义。外公珍爱墨梅图就是珍爱祖国,因为梅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外公这种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也就输入学生的心思,这样感悟激发了,语感也产生了。
2、想象朗读,入情入境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认真的阅读,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活动,发展到新思维能力。其次,要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现象,才会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中达到与作者共鸣。一般课文凡有插图插图的,阅读时就应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把语句的意思变成活的形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蝉》的第二幅插图,教师运用时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把单幅图动画化,看作几幅连贯的图画,就能加深对课文第五节的理解。课文中写道:“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这段文字为图中所示,让学生读文看图,加深印象。而按下去的一句图中未能展示,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在现此情景。这样逐步养成习惯,即使课文中没有插图,学生渐渐地也能读文想景了。再如《小站》一文围绕中心按车站的方位一层一层写,赞美车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那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小站的布置和环境,让北方山区一个小站的模样浮现在学生的脑海。
3、表情朗读,体验情感。
表情朗读能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深化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告诉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损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关键
1、语句比较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预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显示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语言能力的获得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可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根据: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巨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运用想象。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秋天的雨》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体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语感的保证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漫漫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漫漫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背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 各抒已见是培养语感的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语感,不能强加,必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慢慢养成,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引是必要的,但由于学生情况各异,同读一篇文章,理解有深浅,感受不相同,所以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促进思维发展。如学古诗《塞下曲》第一句“林暗草惊风”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意境,去领悟每个字所包含的意思,再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夜晚,昏暗的树林里有风吹草动的感觉;有的说,树林里黑糊糊的,月光透不进去,一阵风飒飒吹来,草叶颤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交流,大家感受愈来愈深。有的说,五个字写到了林、草、风,还有林中暗淡的光线,风吹草动的状态,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有的说,这里的“惊”字用得最好,把树林里突然发现有猛虎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这样的交流,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语言中,理解了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古诗语言的凝炼。
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而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 ,只有注重了语感或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的训练,有意识地做好“培养语感”这一工作。因为这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wjxlw/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