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成长的特殊引领作用,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西方医学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1]。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纯医学技术的提升,却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仍然是当今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患者服务意识淡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语言生硬,沟通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历书写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等等[2]。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缺乏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医患纠纷日益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上自“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为核心内容的道家学说,下至休闲养性的琴棋书画,日常生活的礼仪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珍贵资源,是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医学校园,走进课堂,滋润医学生的心灵世界,意义深远。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一)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厌倦书本、远离课堂、沉湎网络游戏,或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等。这样的医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感悟医学使命,端正价值观。《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大学”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同样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友爱、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引领医学生感悟真善美,传播精神正能量,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离骚》到《正气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伟大爱国精神的优秀文化让医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些优秀文化鼓励医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仁爱待人,培养高尚医德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逐渐增加。2013年末,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温岭杀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同样让社会倍加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格为重、以公利为先的道德人格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孔子力倡仁政,提倡“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并终生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黄帝内经》的宗旨在于为民立命,重仁爱,厚人道,忧民忧疾。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对医德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至今仍是医家道德的依据。而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多从宽爱仁厚之道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明医家。

  “仁爱”是一种“利人即为,不利人则止”的利他精神,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宽容精神,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包括热爱人、尊重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正是医务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理念。当前提倡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有利于促进医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品质,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

   (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在众多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脆弱、狭隘、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嫉妒心强等。近年来时有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毒杀他人的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个人素质直接关乎病人的生死安危,因此,医学院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商内涵,从培养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到提升个人修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哲学我们学会了安身立命之本。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体会到不懈追求,奋斗不已的追求境界。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更理解了执著于理想、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对于医学生不啻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达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同样,修身也是我们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和适应社会,如何将自己更好地融入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今天的医学教育,就是要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人,成为有志、有为、有责任心、德才兼备的人,这些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蕴涵的人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医学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在当代医学院校中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文学鉴赏”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开展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再上一个台阶。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在大二学生中开设《文学鉴赏》的选修课,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以唐诗宋词赏析为主线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欣赏诗词的美,到学习诗词的格律,从体会诗词的意境,到学生自己学习写诗,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许多耳熟能详的诗篇在老师的精彩解读下,在学生中焕发了生机活力,名篇佳句的课堂朗诵,让学生俨然身临其境,很多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灵韵——或大气磅礴,或温婉如玉,或荡气回肠,或清新雅致,而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写诗词给学生介绍诗词的写法,更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任课教师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所学专业为医学,但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几十年来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词。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生分享他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文革阶段不能读书时,他曾写下:“书数箱 犹深藏 几度闲翻怅若狂 蹉跎伴烛光”;人生中踌躇满志时,他挥笔疾书:“水东流 舸东流 船至中流岁亦秋 人生波泛舟 已何求 益何求 坎坷学途毋止休 童心对白头”;科研道路上遭遇坎坷和挫折时,他如实描写:“八年浪迹天涯 东瀛北美皆家 逐梦残鹰病马 朽工斜挂 斑斑血路闻鸦”;对待自己的学生,他满怀真情予以激励:“斯城年会,与君小酌观雪”。读他的诗词就是在品读他拼搏奋进的人生,而分享这份人生的阅历和感受,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很多学生感慨地说:科学家能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太让人震撼了!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一首首励志的诗篇,更有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苦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路上的鲜花与荣耀,更有辉煌路上的艰辛。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诗词能陪伴人生的风雨,诗词能分享生命的幸福,诗词是与人生一路同行的宝贵财富。诗言志,诗如人生,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读懂了豁达,领悟了执着,品味了艰辛,分享了喜悦,原来医学路上也可以这样旖旎多彩,诗词能点缀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大学时光,诗词更可以激励人生不断成长。文学鉴赏课引领学生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使他们忘记了年少无知的懵懂与困惑,褪却了凡尘中的浮躁与奢华,感受到的是温暖、宁静、简练、思考和升华。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学生在这样生动的文学鉴赏课中欣喜地成长,积极地思考,感悟医学使命的厚重和执着,而这些成长和感悟是医学专业课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医学院校务必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校训、校歌的宣传,邀请专家做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净化心灵世界”的读书工程,举办“传统诗歌创作大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在校园中要开发建设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人文景点,包括教学楼、宿舍楼等设计布置要充满人文气息,要建设和优化校园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人文的气息和氛围。

    (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传媒平台,弘扬传统文化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各种网络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例如普及基本文化传统常识,赏析优秀的名篇佳句等,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校园广播也是宣扬传统文化的有利平台,在校园广播中宣传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散步、用餐中不知不觉地陶冶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医学生呼唤优秀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渴望有更多的人文精神注入到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我们的大学也呼唤教师中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更多有人文精神的大师在学生中传道授业。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上具有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代医学生中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诗意人生”,感受先贤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激励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有助于其精神得以栖息和锻造,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生命质量得到提升。这样,我们就更有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红.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古典诗词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2010年第8期,148-149

2.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11月11期,17-21

3.黄海波.如何提高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20卷第5期,22-24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xue/7298.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1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