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质疏松与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的不同对骨质疏松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合理制定运动处方对延缓骨质疏松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运动;骨质疏松; 运动强度;运动方式。
现代化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脑力劳动的增加以及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病的发病率日渐提高。罹患骨质疏松病后,极易导致骨折,特别是患颈部、股部骨折时,患者被迫长期卧病在床,不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很容易并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合并症,给病人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负担。因此,研究骨质疏松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营养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并且认为中等强度的负荷最适宜。
1、骨质疏松的概念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的概念最早由Pommer在1885年提的。WonHahnl975年主编的《实用老年医学》一书中将之定义为“在骨的一个单位容积内骨组织总量的减少” 。1999年,我国第一届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讨会制定了《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试行)》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性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2、骨质疏松的形成机制及发病原因
2、1形成机制
原发性的骨质疏松一度被认为是正常的生理老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但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是可以通过认为的因素进行延缓和防治的。人进入40岁后,骨骼开始逐渐老化,同时骨量也开始逐渐减少,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骨量的减少度更大。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新陈代谢的活性程度,骨的代谢反映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以及骨矿物质等的活动变化。近年来的众多研究一般都是从激素和营养两个角度进行的。
内分泌因素与骨质疏松: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骨质疏松。另外研究表明血钙水平的高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女士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使血钙含量降低,进而刺激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
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钙缺乏容易导致PTH分泌和骨吸收增加。日常饮食中,摄钙量少的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维生素D缺乏者由于骨基质矿化严重更容易出现软骨症。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时,新生骨生成速度比较慢则骨质疏松会出现的更早。维生素C能保持骨基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骨细胞产生足量的碱性磷酸酶,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
2、2发病原因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年龄有关的骨质丢失增加;对内源性甲状旁腺素敏感性增强;小肠对钙质的吸收障碍;运动等等。此外,吸烟、过量饮酒也很大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彼此不断的平衡才形成了骨质的稳定。骨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骨的代谢常常受到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影响。这主要表现为骨所承受的重力以及肌肉对骨的牵张力,在这些力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可以改善骨骼本身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又对骨的强度起决定性作用。骨强度是指在载荷的作用下骨在发生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力量,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的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这种由于肌肉所产生的作用力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非机械性因素。两者的关系可以相互强化,但不能相互取代,而肌肉产生的牵张力的影响可高达4O,这个观点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3.1 运动延缓骨质疏松的程度
运动可以使骨量的下降幅度减慢,进而维持破骨和成骨细胞的代谢平衡。运动对骨骼产生了机械应力,导致了骨组织的特异性变形,使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均受到刺激。这种机械应力导致DNA合成增加,继而DNA的表达产物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增加,这样就提高了骨质的质量,此时的骨形成率要大于不运动时的骨形成率,因此,运动使骨形成增加,BMD增大。运动负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如果一旦停止运动,所增加骨量很可能再度丢失。因此,适当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峰值和减少或延缓骨量丢失。另外,运动也使肌肉发达,肌肉对骨组织也有机械力的作用,因此,长期不断的负荷刺激是至关重要的。
3.2 运动方式与骨质疏松
运动方式对于骨质疏松症状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关于运动能增加BMD的报道屡见报端,但如果在不负重条件下运动,持重骨(股骨和胫骨)的BMD变化并不显著。Nillsonyan研究结果表明:从举重运动员→投掷运动员→赛跑运动员→足球运动员一游泳运动员的骨密度有一个逐渐减少的趋势。Duppe在1996年对女子少年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腰椎、股骨近端和全身骨密度的研究指出,足球运动员的骨密度在任何部位都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部位特异性,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远比腰椎要高,而且青年运动员的BMD差异比少年运动员大。多数研究认为,进行对骨骼有负载作用的抗重力性运动有利于骨的形成。在预防骨质疏松症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动的形式和质量。实践表明: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更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常用的运动项目有步行、游泳、慢速跑、舞蹈及各种拳操等。其中步行最适合年老体衰者,慢跑步行大,需要全身大部分肌肉协调参与完成,因此跑步的速度要把握好,避免在过硬的场地运动,以免发生运动创伤。
3.3 运动强度与骨质疏松
运动强度是指身体从事某种动作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的衡量指标为心律,一般认定120次/分以下的运动量为小:120—150为中等;150—180或者超过180为大运动量。适宜强度的运动对骨的生成起正面作用。H.E.Von.der.wiel 等人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组进行跑台训练,发现身上背负重物的大鼠的BMD值显著大于不负重者。还发现,同样负重的大鼠运动时间延长对BMD值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Newhell等人也曾做大鼠实验,发现跑步距离的增加并不伴随着BMD值的增加,这些研究说明:机械负重大的运动比负重小的运动对BMD增加更有利;并且,负重越大时间越短BMD值增加越明显。相比来说,时间长负重小BMD增加就没有那么显著。
3.4运动时间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在以确定的运动强度范围内,以轻微疲劳而休息后得以解除为前提。动作简单的运动项目练习时间可以稍长,为3O-60分钟之间,总的运动时间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而有的学者认为,运动的时间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不大,主要在于运动强度刺激的大小。由此可见,运动的时间长短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来决定,只要总的运动量达到就好。
4、小结
许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科学地进行适宜的锻炼不仅能够提高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运动平衡;还能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症状。因此,积极加强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体质,而且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 王兵平、白东花.骨质疏松与运动疗法[J]. 临床医药实践, 2005,12(l4)
[3] 孙颖、 曹志发.运动与骨质疏松[J].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2(12)
[4] 卓大宏.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5] 林岳军等.骨质疏松的运动疗法[J] .国外医学,2000,20(3):97
[6] 何成奇,熊素芳,易文远,熊恩富;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年08期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xue/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