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摘 要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雷火灸五脏背俞穴为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雷火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方法:9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
者均以双侧五脏背俞穴为主穴,取双侧足三里,关元、气海为辅穴,治疗组用赵氏雷火灸,对照组:传统悬灸,两组均将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注意随时保持红火,距离皮肤2-3公分,灸疗时间在20-30分钟,采用回旋灸及螺旋形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疗程均为7天为1个疗程,1日1次,疗程间不休息,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疲劳评定量表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含量,然后将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患者疲劳评定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间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方面,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两组内治疗前后CD3+、CD8+比较,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CD4+、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①雷火灸、传统悬灸对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②雷火灸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悬灸组。③雷火灸与传统悬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组内比较雷火灸组患者经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雷火灸疗法具有无痛、操作简便、安全、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医生易于掌握。(3,4顺序互换)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雷火灸;普通艾灸;
引 言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具体表现为: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的极度疲劳,同时伴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咽喉痛、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触痛、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睡眠障碍和劳累后不适等多种体征和精神症状并持续半年以上为特征,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最早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的疾病。有数据显示, 在 CFS的流行病学研究中CFS好发于 20~ 50岁,受教育程度高的中青年女性。平均年龄为 29~ 35岁,5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较少,其中75% 或以上的患者为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3一1.7倍[1-2]。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此类患者逐年增加,极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医学界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病理仍不太明确,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CFS的产生与病毒感染、精神应激、疲劳毒素、遗传、自身免疫、神经-内分泌-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彻底阐明,西医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对CFS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为主。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有:①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抗抑郁、抗焦虑,免疫制剂等;②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氧气疗法、补充营养素等。其中行为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是目前被大部分学者认可的治疗。
祖国医学方面,认为本病应归属于中医“虚劳、虚损”范畴, 是一种由外感时邪、七情内伤、饮食失常、烦劳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大病耗伤正气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受损而引起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 其中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其病机的关键,病位涉及五脏、气血津液等。目前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主要采用中医内治法(如内服中药汤剂、中成药等)和中医外治法(如针灸疗法等),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的优点,因而使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中越来越被重视,但存在部分病人畏惧针剌,易引起晕针等方面的问题,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疗效实己大打折扣。研究认为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且艾灸与针刺治疗疗效相同[3、4]。雷火灸是赵时碧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反复实践研制的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的植物柱,较普通艾灸药效峻,火力猛,渗透力强,治疗面广[5]。雷火灸疗法不仅无痛、安全、高效、快捷,而且具有操作规范化、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患者乐于接受、医生易于掌握。因此,本课题研究雷火灸与传统悬灸五脏背俞穴为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观察,以期寻求一种安全、高效、易行、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的疗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的治疗方法。此外,鉴于CFS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CFS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罗威等[6]研究发现CF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与正常人比均有显著差异(P<0. 01,P<0. 05)。研究还发现经针刺治疗后CFS患者CD4+水平下降,CD8+水平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7]。实验室研究也发现艾灸可以提高T细胞总量,调整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比例[8-9]。故本课题还通过观察治疗前后CF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含量变化,初步探讨雷火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正 文1 临床研究1.1 病例选择1.1.1病例来源: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招募病人,共纳入9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65,最小20;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职业范围涉及多种行业, 学生、办公室职员、司机、教师、工人、医生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有。1.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87年制定,1994年11月fukada修订的CFS诊断标准进行制定。(1)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持续6个月或6个月以上,充分休息后症状不缓解或缓解不明显,工作、社会或个人活动水平较前有明显的下降。(2)同时具有下列症状的4条或4条以上,持续存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①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②咽喉炎;③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④肌痛;⑤多发性非关节炎疼痛;⑥新出现的头痛;⑦睡眠障碍;⑧劳累后持续不适。(3)排除下述的慢性疲劳:①原发病的原因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肝炎等②临床诊断明确,但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慢性疲劳如恶性肿瘤。③药物副作用所致医源性疲劳。1.1.3 纳入标准①符合CDC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8~65岁;④未用药或已用药但停服2周以上者;1.1.4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可用原发病解释的慢性疲劳;④合并在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心、肺、肝、肾损害者或精神病患者;⑤入组前1周内服用过抗失眠药物;⑥近三个月内接受过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推拿按摩治疗;⑦不愿配合治疗者,未按要求进行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⑧有传染性疾病史者。1.1.5 脱落标准①因各种原因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②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③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④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⑤自行退出者;⑥治疗中病情加重而不能继续治疗者。1.2 研究方法1.2.1 随机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见附录四)进行随机分组。方法是根据随机数字表填写随机分配卡,依次装入牛皮纸信封密封,信封上注明序号。按就诊顺序依次分配序号。根据信封里的分配卡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雷火灸组)45例;对照组(传统悬灸组)45例。1.2.2 对照治疗组雷火灸和对照组传统悬灸组之间的对照比较1.2.3 盲法 由于灸法治疗的特殊性,不能做到双盲,故本研究采用单盲法,避免向受试者透露相关分组、治疗等信息。确保受试者、观察者、资料收集者三分离,统计分析工作由专人负责。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雷火灸组)取穴:五脏背俞穴 关元 气海 足三里。 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和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的定位标准。肺俞: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心俞: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肝俞:在脊柱区,第9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在脊柱区,第1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器材:雷火灸(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规格:直径约28mm,长约105mm),竹质单孔灸盒。操作方法:让患者俯卧或坐位均可,暴露取穴处,扭开灸盒中部,将备用大头针插入盒口小孔以固定植物柱,点燃植物柱顶端,将火头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注意随时保持红火),灸疗时间在20-30分钟,采用回旋灸及螺旋形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火燃至盒口,取出大头针,拉开底盖用拇指推出植物柱,再用大头针固定继续使用。不用时取出大头针,盖上盒盖使其窒息灭火备用。疗程:以7天为1个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不休息,共治疗2个疗程。1.3.2 对照组(传统悬灸组)取穴:同治疗组。定位:同治疗组。 器材:清艾条(苏州东方艾绒厂生产,规格:直径约18mm,长约200mm),操作方法:将两根清艾条用胶布缠在一起,点燃清艾条一端,将火头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注意随时保持红火),灸疗时间在20-30分钟,采用回旋灸及螺旋形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疗程: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1.4.1 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积分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统一疲劳评定量表记录。疲劳评定量表是由29个陈述句及相应的答案选项组成,每一条目都是与疲劳有关的描述,按1-7级评分。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完全同意选“7”,完全不同意选择“1”,介于两者之间者选择“4”,偏于不同意者选择“2”“3”,偏于同意选择“5”“6”.将每一条目分值简单相加,算出总分值。1.4.2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含量。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含量。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拟定。治愈:临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及工作节奏;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改善。1.6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不同数据资料应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组内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疗效分析采用秩和检验。2 结果2.1一般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平均41.69±13.81岁;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40.53±13.57岁。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患者年龄经χ2检验P=0.82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病程经χ2检验P=0.93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比较情况(x±s)(见表2)
★ 注:①. 两组患者治疗前疲劳评定量表积分经t检验,△P=0.55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②. 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积分比较, ▲P=0.003<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图1
a.两组治疗前CD3+P=0.115>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D3+ P=0.907>0.05,无统计学意义。
b.两组治疗前CD4+ P=0.872>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D4+ P=0.247>0.05,无统计学意义。
c.两组治疗前CD8+ P=0.408>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D8+ P=0.763>0.05,无统计学意义。
d.两组治疗前CD4/CD8 P=0.424>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CD4/CD8 P=0.698>0.05,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
图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含量比较柱状图
2.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详见表4
注: *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28<0.05,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
图3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柱状图
由上表2~4,图1~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比较如下:
①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组内患者疲劳评定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间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方面,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⑤两组内治疗前后CD3+、CD8+比较,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CD4+、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⑦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本课题的临床结果分析:
雷火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疲劳症状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悬灸治疗。提示雷火灸与传统悬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与普通艾灸相比组内比较雷火灸组患者经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xue/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