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摘要】肖邦创作的圆舞曲独树一帜,具有优美、高雅、华丽的特点,经常作为音乐会的独奏曲目。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升C小调圆舞曲》以细腻多 变的和弦,鲜明的节奏,巧妙的调性,反映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表现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境界;本文将对《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琴;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旋律色彩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19 世纪波兰音乐最杰出的代表,在欧洲浪漫主义浪潮中树立起了波兰民族音乐的旗帜,对19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最有独创性的钢琴家,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开拓了钢琴音乐的新领域,其作品突出内心世界的描写,具有深刻的生活真实性与富于想象的幻想性,往往会引起人们对生动的音乐形象和民间风俗画面的联想、想象。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钢琴作品有168 首,其中有圆舞曲17 首,圆舞曲是充满诗意和豪迈精神的器乐作品,肖邦的圆舞曲将民族风格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他将圆舞曲与波兰民族史诗直接相联,形象鲜明,使得乐思简洁深刻。

一、肖邦的圆舞曲
肖邦一生创作了200多首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钢琴作品,包括4首叙事曲、3首奏鸣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奈兹舞曲,59首玛祖卡舞曲、4首即兴曲、2首幻想曲、21首夜曲、1首摇篮曲、1首船歌、3首回旋曲、3首埃科赛斯舞曲、以及若干首室内乐和歌曲。(1)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用于城市交际舞会,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声乐或器乐中的圆舞曲。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肖邦的圆舞曲既为专业人士所叹服,又受到音乐爱好者的熟悉与喜爱。
肖邦的圆舞曲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辉煌的音乐会曲,例如:三首华丽圆舞曲(降A大调作品第34号、F大调作品第3号之3、降A大调作品第42号)就是音乐会舞曲独具风格成熟的作品,第二类是一些篇幅不大的抒情乐曲,它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抒情形象和歌唱性的旋律,钢琴织体非常简单,其中既有沙龙里的鲜明色彩和娇姿抚媚,又有意境深远的心灵反映,都是技术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升c小调圆舞曲》就是第二类的典范。

二、《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在肖邦他人生最为耀眼的时候,认识了法国作家乔治•桑,一开始肖邦温柔、儒雅的性格并没有引起乔治•桑的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相恋,并相互倾诉内心的情感。之后他们在一起生活了8年,正因为身体瘦弱的肖邦一直被乔治•桑细心的照顾着,使得这段时间里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最高峰。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还是分开了,在肖邦承受着失恋打击的同时,波兰的民族运动又以失败告终,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使得他陷入了失望和消沉中;情场上的失意、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使得自己健康情况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了深深的创伤。
第二年的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转了点,他想到了和乔治•桑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感慨万千,在重重思绪下他创作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抒情、优美的旋律透出对爱人的想念和对幸福的渴望,但却隐藏着他悲伤孤独的心。

三、《升C 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一)旋律和调式特色
该乐曲的调性建立在升c小调上,一开始就运用了小六度音程的柔和、暗淡和婉转的特色,使得旋律委婉动听,具有幻想和思想性的同时还带有悲伤忧郁的情绪在里面。音乐的第二部分调性转到了降D大调上,开始部分的分解纯八度音程,将乐曲暗淡忧郁的色彩带到了宽广、明朗的旋律上,这样的转调,似乎是对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幸福生活日子的回忆,但很快音乐出现了悲伤忧郁的气氛,乐曲由降D大调转回到升c小调上。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总结:第一部分的旋律柔和暗淡与第二部分的旋律明朗、宽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两种不同主题的旋律,把作者经历了身心挫败后,心中苦闷,难言之隐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想用华丽的旋律使自己忘记一切,但却怎么也忘记不了。
(二)、和声特色
1、从和声表现力分析。鉴于对肖邦圆舞曲作品整体分析来看,肖邦善于运用和声色彩的变化,并将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将听众对音乐的审美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和声的使用上,肖邦大胆创新,不像其他作曲家为了和声而和声。充分的挖掘了和声的表现力,在和声的结构上,不局限传统的和声编排模式。
2、从和声色彩变化分析,肖邦善于抓住和声变化的微妙性,他对和声色彩的敏锐感使他最大化的挖掘了和声的色彩的表现能力,通过精妙的安排,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也是同时代其他钢琴家无可比拟的。由此可以分析肖邦和声的特点:和声与旋律间联系生动立体,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肖邦的内心世界;他在每一首乐曲的创作上都将旋律与和声的进行巧妙的融合,这种融合充分体现了他在和声上的独立思维。
(三)、特色音程
阿萨菲耶夫在《音调论》一书中说过旋律中的“特色音程”:“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时代的体裁音乐中,某一个音程占多数,是在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发生的音乐筛选的结果,从而成为风格的表现。”从历史发展来看,调性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时都坚持利用旋律音调中的“公共资源”,主观上有意识地把某些富于特色的音程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赋予特定的表情定义。肖邦在这首曲子当中运用了三全音和同度音程(即同音反复)。三 全音虽说是一种不协和音程,但是肖邦恰恰将这种不协和音程运用于这首抒情圆舞 曲作品当中。不仅不会给人以刺耳的音响,反而却觉得在这首抒情性作品当中,在 整体旋律趋于平和、婉转的旋律中运用三全音使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有另一番美 的享受,并且还不会破坏整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同度音程运用在这首抒情性的曲子 当中,让我们在听觉上感觉很优雅、心灵上感觉很平和,全身心的置身于美妙的音 乐当中。总之不论是三全音,还是同度音程,都达到了丰富抒情性旋律音调的表现 力的作用。
(四)、民族特色
肖邦不仅仅是钢琴家,他还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情感的人。他的人生虽然看似辉煌、艳丽夺目,却包含了很多幸酸泪在里面。早年的肖邦远离他乡,来到法国,一边学习一边演出,祖国局势动荡,让肖邦一刻也不能安心,再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有关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1831年创作的《a小调圆舞曲》,体现肖邦背井离乡、思念祖国家人的怀念之情。(2)
从肖邦的圆舞曲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圆舞曲的创作上与波兰民间艺术风格息息相关,他更是将波兰民歌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相结合;在他的圆舞曲创作中经常将重音落在弱拍上,这种颠覆传统的节奏型来自波兰民间的舞蹈,他创作的很多作品更加倾向将波兰民族音乐融入到圆舞曲中,这也流露出了他远离他乡、思念家人的哀思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四)“色彩性”特色
音乐是随着时间流逝而进行的一种听觉艺术,它既摸不到,也看不到,是听觉传入大脑思维的一种感觉现象。因为音乐是一种靠音响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艺术,所以,以音乐语言构成具有逻辑性的音乐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色彩”音响的再现。因此从本文分析的圆舞曲音响效果可以看出,《升c小调圆舞曲》充分运用了“色彩性”的手法了,使乐曲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具有诗意,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肖邦在乐曲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性”的手法;使得音乐语言逻辑性更加出色,“音色”在乐曲中是一种特殊的音响感觉因素,这种特殊的音响感觉因素作用于旋律中,就是一种色彩性渲染作用。
乐曲旋律中的明暗对比因素形成的色彩性手法,使得曲子不止带有悲伤忧郁的情绪,还具有与之相反的明亮、宽广的色彩。
结合本文分析的《升c小调圆舞曲》来看,肖邦的圆舞曲极具个性化,不仅包含着波兰民族的音乐特色内容,还将个人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圆舞曲创作善于采用波兰民间舞曲的结构形式掺入到传统的作曲结构原则中,使其典型的旋律节奏型和调式,不拘于传统和声学原则,这样的效果使得他的音乐造成冲突和对比的效果。乐曲中的同音转调,就更好的说明这点,乐曲不但与浪漫主义和声特点有关,还与波兰民间音乐中调式的特点相关联,从他的几部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乐曲中可以看出肖邦内心对祖国的热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肖邦在这首具有抒情性旋律的作品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性”手法,给旋律增加了一种更高、更深、更丰富的独特的表现作用;成功地将声乐特点和器乐特点相结合,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将旋律的器乐性和宣叙性结合起来,增加了作品抒情性旋律音调表情的多样性;旋律中独特的装饰音、特色音程、特色旋律,以及华彩经过句的运用,构成了《升C 小调圆舞曲》旋律鲜明的个性特色, 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升C 小调圆舞曲》是肖邦生命中最后的作品,悲观、忧郁的情绪支配了他的晚期创作,肖邦用音响的手段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首作品是肖邦圆舞曲中的杰作。圆舞曲虽不是他的创作中最富有深刻表现意义的领域,他也并未将其赋予过多的理性特征。然而,就其美感的愉悦本质来讲,却能吸引人,感染人,使人听后不能忘怀。圆舞曲是肖邦多年来一直进行创作的体裁,是其某种思想和生活体验的反映。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矫揉造作之嫌,是作者心灵情感的直接表露,自然 生动,易于理解;感人至深、无比优美的旋律,在他的圆舞曲体裁中得到完整、全面、深刻的诗一般的展现。

注释:
(1)作者关越寒《肖邦圆舞曲的音乐创作特征》,载于《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版发表的期刊论文。
(2)作者颜雯《肖邦钢琴曲集<夜曲>的音乐织体研究》,载于2009年发表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李娟《肖邦圆舞曲之艺术特色》,选自《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版的期刊论文。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 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1894.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6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