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学术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价值。其中云南彝族支系纳苏泼,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一个极其富有特色及影响深远的民族支系。 纳苏民歌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极具特色的典型,在我国民族音乐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纳苏民歌的文化与审美、研究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纳苏 民歌 价值
云南彝族支系纳苏泼大多分布于双柏、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峨山等地。纳苏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又是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中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形式。纳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也可以用于祭龙、祭山等仪式活动。纳苏民歌内容丰富、声韵严谨、旋律优美、体式古朴等特征。
纳苏民歌鲜明地反应出了纳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情感等。
一、 纳苏民歌的文化价值
纳苏民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民间百姓根据现实生活口头创造、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人民的补充加工的一种歌谣。它来自于民间、来源于人民的心中之情,书心中之念,表达心中之愿,歌唱心中之想,纳苏民歌即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 。传唱于乡间田野、小巷路间、渗透人们的心田。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学。纳苏民歌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记录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民歌真正要表达的是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是一个民族的风格气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魂魄。例如:双柏安龙堡纳苏泼支系中在结婚喜庆是所唱的婚俗歌《交杯调》。交杯调分为婚夜交杯和谐私定交杯两种。婚夜交杯调是新郎新娘在结婚的当天喝交杯酒时所唱的歌曲。表现为永远恩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等意思。谐私定交杯是青年男女和心爱女孩私定终身时所唱的歌曲。婚夜交杯歌曲大致内容;
“隔山隔水来相会,不唱两调咱硬心肠做,
阿苏则尼啰,爱说爱笑我两个,
交杯小酒我两尼喝,阿苏则尼啰。”
“小小三弦脆生生,小哥奏琴妹妹来听,
阿苏则尼啰,小小酒杯团窝窝,
小妹端酒哥来喝,阿苏则尼啰。”
歌词第一句大意为;我们隔山隔水来相会,不唱几首小调子怎么会有耐心来说话,爱说爱笑的我两个,交杯酒呢得由我两个喝,小三弦的声音清脆、嘹亮,哥哥你来弹三弦妹妹我来听你弹,妹妹用小小团团的一个酒杯端来酒,由哥哥你来喝。哥哥泛指:新郎; 妹妹泛指:新娘。歌曲中阿苏则尼啰,这是彝族调子里会经常用到的一种修饰、语气词语。
谐私定交杯彝语歌曲大致内容:
“尼勒喔嘚宵,喔勒尼嘚宵尼勒日啰宵到诺,
喔勒尼嘚宵到诺宵朵及,啊呐喔啵只偶呗。”
歌曲大意:你在等着我,我也在等着你,就算太阳落了也还是要等,我也是就算太阳落了也要等着你,如果等到你了,我们两个就做一家了。两首交杯调子曲调委婉质朴、节奏流畅、虽然没有仄平押韵,却也能让听众朋友沉醉。词曲曲通俗易懂的真情流露也难免让人在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婚庆、约会时的浪漫景象。简单而朴实歌词大意紧贴人民的生活。歌曲内容鲜明地反应出了当地本族人民的淳朴民风和朴素的生活方式,对美好爱情的传唱,是对人们那浪漫美妙爱情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了本族人民率直、憨厚的性格及粗中有细的思想特点。歌词中蕴涵了生活中民众用这样通俗、简洁的语言的表达男女的爱慕之情,同时也用这样的方式在寻找一生的另一半。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无形的拉近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增添了人民的生活色彩。也间接地反映了当地随和、古朴、守旧的风俗习惯。有了民歌这样一个重要纽带不仅弘扬了当地人民的民族色彩,也使他们有了延续古人们遗留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用口头传唱这样的形式来积累、演变现实生活中的的序曲。透过歌曲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及其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民歌的价值在于吐露百姓心声,表现民生民情,在于反应民风民俗,强化民族精神及塑造民族品格。
二、纳苏民歌的审美价值
苏民歌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广泛地在民间传唱,是因为纳苏民歌具有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审美意识。人们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民歌中的和谐之音则具有审美意识。民歌的审美意识包括生活中的感情宣泄及交流融洽的审美意识;充分享受生活的审美意识;表现自我的审美意识“;好听”的审美意识;崇尚自然、崇尚生活的审美意识;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意识;以衬腔(词)表达情意、浓郁民族地方风格的审美意识等等。宇宙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给人类的精神生活以无限丰富的启示。古往今来,人们崇尚自然、崇尚生活、表现自我。人们在音乐创作、演奏的艺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音乐的特点理论进行深刻探讨。纳苏民歌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转化。有“神圣”到“世俗”的转化,也有“单一”到“复杂”的变迁。纳苏民歌经历了无情的冲刷和淘汰,日趋完美,并成为了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纳苏民歌才能唱至今,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了现代人体验和表达生活感受时不断去重温和挖掘的思想情的感宝库。纳苏民歌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积淀,给我研究历史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纳苏民歌涉及人文历史、生产生活知识等诸多方面,对于渴望追求知识的青年来说,在此可以增加、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纳苏民歌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展现,是人们的精神粮食,是人民在社会生活里的一部分。
例如:双柏安龙堡纳苏支系的歌曲《歌唱丰收年》
描绘的是夜间有月亮又有蛙声、一片片金灿灿的庄稼等待着农民的收割,人民为了庆祝这一丰收景象纷纷拿出三弦、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载歌载舞的情境。以衬腔(词)罗哩罗哩表达情意、浓郁民族地方风格的审美意识等等。对美好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崇拜、自我意识的表现都是人们对审美意识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美的本质在于和谐,纳苏民歌在广泛被传唱的同时,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本质慢慢地被人们发现。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本性、需要自由、需要自在的生存,需要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满足。民歌则是浩瀚长河中的涓涓细流,我们需要在这喧嚣复杂热闹之中,静静品味体会民歌带给我们的那种原生态的听觉享受。
三、纳苏民歌的人文研究价值
马克思曾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社会斗争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资料宝库。尤其在文字历史不太久远的少数民族中,民歌具有史书般的作用。例如:楚雄姚安彝族纳苏支系的《梅葛》,它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以得名。是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生产、婚恋、丧葬及彝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等,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民俗学和音乐人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就关注收集过。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徐瑞嘉姚安到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相关人士驻扎在马游村,对流传在马游地区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9年9月正式交云南出版社出版。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从此,《梅葛》以独有的魅力,迅速风靡。
《梅葛》其中以婚恋哭嫁歌为主,描写的是各个时期在举行婚礼前新娘要在女伴陪同下哭嫁。即边哭边唱《哭嫁歌》。《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发挥。新娘哭唱可以任意倾吐心中的喜悦或悲伤。这时唱的就是:
青棚十一排,亲朋已熟睡。
姑娘还不睡,不睡为什么?
志在守田园,要居自屋内。
守既不可能,管家亦不成。
不守心尚可,不管心难安。
大概意思是姑娘由女伴陪同到了青棚里,当然无法睡着,听风远处传来阵阵鸡叫声,想到很快天就要亮,太阳就要出来,自己就得离开家园,出嫁他乡,禁不住悲从中来,于是又边哭边唱。由于时代的需要和口传心授的关系慢慢的经过演变和前人所遗留下来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地域性、民族性。只有不断的发展、不断地积累才能为创作出更好的音乐提供资料和条件。才能为民歌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人文价值依据。
综上所述都充分证明了纳苏民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纳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为纳苏民歌传唱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准备,纳苏民歌又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