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承与发展中的昙华彝族音乐

【摘要】在社会化的今天,彝族丰富的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冲击,彝族音乐的无限魅力也正在慢慢的退出公众的视野,彝族音乐的现状让我们倍感担忧,作为一名彝族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尽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文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及了解,总结了彝族音乐的无限价值,最后对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彝族音乐 传承 发展
彝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彝族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彝族支系和自称繁多,按照民族的共同意愿,以“彝”为族称。彝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即彝语。彝语属于汉藏语系,彝族人的分布大都遵循“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曾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作为彝族的子孙后代,我引此而骄傲和自豪后,感到的更多是不安、内疚与困惑。纵观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在这将近200年的历史发展中,彝族各类杰出人才的涌现屈指可数,与我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拥有的人口比例相去甚远。彝族音乐的无限魅力也正在慢慢的退出公众的视野。
昙华彝族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铜鼓舞”、“金竹舞”、“仪式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因此成为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昙华彝族音乐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 彝家人在酒歌中歌唱百草岭,也隐喻彝族人巍峨、勇敢的个性。他的歌曲古朴醇厚丽 、粗犷奔放、情感真挚。有抒发友谊之情 、祝福之情 、 感恩之情 、爱恋之情 等等,形式多样。
一. 昙华乡彝族音乐概述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域中部,距县城45公里。“神功造群峰,铁壁纵横,石奇箐深,昙谷五龙飞瀑,风涛林醉,彝山展娇颜”便是昙华的真实写照。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彝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播撒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精髓。在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的努力下,彝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彝族音乐。昙华彝族属于“俚颇”支系,作为“咪依噜的故乡,彝剧诞生地”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儿女用他们质朴的方式不断的诠释着彝族音乐的魅力。其中最典型的节日就是“插花节”,作为咪依鲁的故乡,它是为了纪念善良美丽的彝族姑娘咪依鲁而兴起的一个节日。相传咪依鲁为了彝族人民的安宁用有剧毒的白马缨花和当地恶霸同归于尽,她死后,她的血映红了马樱花,为了纪念她,每年的二月初八,被定为“插花节”。这天,姑娘们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自己头上和门上插上象征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红马樱花来纪念她,这便是“插花节”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个节日的内容逐渐的丰富起来,人们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了许多文体活动,如对歌、求偶、交流…..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地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昙华彝族音乐传承方面,杨森功不可没,可以称得上是先驱。20世纪中期,昙华作为一个落后的地区,彝族音乐的发展步履维艰,看到此种情形的杨森,开始寻求一条适合彝族音乐发展的道路,作为时任民办教师的他,带领当时少有文化的几个人,取材彝族生活,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彝剧表演团体——昙华业余彝剧团。为中国彝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森作为彝族人善于把彝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俗塑造角色,把彝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充分的反映在彝剧里,他培养了大批彝剧演员,如李章芬……..,他还推广了彝剧,其1955年创作的《半夜羊叫》是不朽之作,先后在县、州、省和文化部得到过高度的评价。同年创作的彝剧《曼么与玛偌》,标志着彝族剧种的产生与形成,后来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地方戏种之一,成为了中国文艺宝库中的一枝绚丽奇葩。他曾经带领彝剧团东渡日本演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彝族音乐跨出国门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昙华彝族音乐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近两百年中,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对外接触逐渐频繁,外来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被引入中国,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影响日益明显。民族音乐发展也在几经争扎与蜕变之后经历了不少音乐回潮和融合,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扬,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舞台,并绽放出了自己独特的光芒。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昙华也逐渐像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从昙华的第一部彝剧开始昙华彝族音乐就开始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尽管如此昙华音乐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

二.昙华彝族音乐的价值
昙华彝族音乐能经历千年的发展历程靠的不仅仅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功用更重要的是彝乐爱好者的不懈努力,笔者将昙华彝族音乐的存在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价值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客体的功能与主题的合理需要相符,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体现 ,彝族音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实用价值:昙华彝族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当地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例如在讲历史方面有古歌,诉说过去方面有苦歌,畅述今天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牛有牛歌,栽秧有秧歌,祭祖有祭歌,谈情有情歌,婚嫁、送亲、接亲、迎亲有哭嫁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鬼有指路歌、怀亲歌等。昙华彝族音乐在彝族人们的生产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宣泄情感还用于感鼓舞劳动力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唱歌。正是丰富的彝族生活造就了如此多样的歌曲,从而给后世研究彝族音乐提供了素材。
(二)精神价值:音乐的精神价值包括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在政治价值方面如彝族史诗《梅葛》、创世史诗《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等,体现了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意识,使彝族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思想得到了有效的传承。犹如咪依噜的故事一样,虽然最后一悲痛收场,却给了正在经受压迫或者真在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撑。在宗教价值方面,彝族先民把音乐作为与神沟通的媒介,从而把神的旨意或人们的意愿通过毕摩的吟唱而相互传达,达到宣传宗教意识,强化统治的目的,为彝族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审美价值:康德曾说:①“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的艺术是自由的,而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艺术是不自由的”。简单一点说就是歌曲本身要有美感,如我们听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曲子,并不是因为他符合我们特定的情感,而是因为歌曲本身有美感和特定的含义才去欣赏它的。因为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因而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
(四)经济价值:“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确实给了正在逐步消亡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希望,给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的同时和旅游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民族故事带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民族故事的传播的广泛性。如今昙华的咪依噜已成为楚雄的品牌,为全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

三.昙华彝族音乐没有有效传承的原因
彝族音乐除了自身的形式以外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内容的。所以说彝族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充满着某种特定的内涵。它的魅力也往往在于最容易让人去探索和追寻它所内在的内容。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彝族音乐因为很多原因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归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传承者少。
彝族音乐在以前是以毕摩为代表来传承,一般人不准唱,传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传男不传女的“世袭”传承,加之“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的特点使彝族音乐的传承者越来越少。而如今,类似毕摩这样的传承人的老去,一些宗教活动的消失,传承这项工作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宗教活动的消失使传承失去了载体,加之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意唱不喜欢唱只是把彝族音乐当作娱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好的进行传承,甚至有的人产生了对民族音乐的抗拒,觉得本民族的是粗鲁的低劣的。对于昙华经济欠发达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缺少文字语言录音等等的记录,使得昙华彝族音乐一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继承和传承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传承就无从谈起,只有恰当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去发展彝族音乐,这不仅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专业的群体和相关的人士去关心和研究,更需要生活中的所有大众积极参与弘扬,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必须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民族的灿烂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何以屹立于历史的长河?
只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1526.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4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