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理性分析

摘 要: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显性话题,然而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当今时代并非不言自明的。从总体上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适时拓展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增强自身发展,是社会强有力推动与自主发展逻辑耦合的结果。社会需要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动力源泉,学术价值构成了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合理性基础,而角色适切性是评价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尺度。
关键词:大学职能 社会服务 社会需要 学术价值 角色适切性

《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现代大学正以知识生产为基础、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推动力,应对由于环境、条件及社会期待等方面所带来的挑战和期望,通过职能的适时拓展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方面间接地推动和(或)直接地提供服务。“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本身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韦尔金斯,1933)。”[1] P18然而当大学全方位地服务于社会时,却又遭遇着无数的诟病。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人们对“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基本问题模糊性甚至错误的认识所致。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进行理性分析。
社会需要: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动力源泉
大学职能正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丰富的,体现为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特征。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不完全出于主体的自觉意愿,社会需要构成了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需要是现代大学职能主导型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大学职能总是伴随着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新需要的出现而进一步拓展。教学是19世纪以前传统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其培养的“社会舆论的制造者、法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满足着当时社会劳动对于非实用性、宗教神学性知识的需要,并成为引领当时社会发展力量必不可少的支柱。由此,培养人才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并从此成为大学传统延续至今。19世纪初,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原则发展出的大学科学研究职能,是应普鲁士全面社会改革所需,以图依托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使普鲁士改变落后局面,“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的。[2]P51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大学“从揭示深奥的佛教到连锁零售店的管理……为正在探究的年轻美国提供服务”[3],美国大学通过建立“赠地学院”,开设“短期课程”,特别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产生的“威斯康星思想”,开始与社会各个领域合作,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随即产生,并迅速影响世界各地大学。在当代社会,人类基本生存和生活范式经历了带有根本性意义的现代性变革,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加完善并成为社会进步日益依赖、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大学也总是通过多种方式有创造性地设法将社会服务确定为其使命中的基本因素。对社会需要保持敏感性并及时在职能的具体指向上作出应有的调整,甚至于新生其他基本职能,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并进而推动自身发展。否则,社会将会对大学失去信心,甚至抛弃大学。
社会需要造就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大学职能是社会结构系统出于整体功能而对大学所提出的功能性要求,是“先在地被赋予”的,其强调大学之于社会的作用,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对大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不仅是大学对社会服务职能的理性认知、反思、批判、选择和创新的根源性依据,而且还是大学把握、切中现实生活获得生存与发展合法性的重要尺度,并因此也造就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特别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种特质和要求意味着两项趋势:其一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其二是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个人、组织、产业,甚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领域正与其它领域一样,‘消费’决定着‘生产’,知识分子能否拿到‘顾客’的订单,就成为制约知识生产和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知识人必须能够洞察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学会与社会不同的团体打交道来获取资源,与此同时大学也进一步走向社会中心,发挥其社会瞭望塔的作用。[4]P49-53社会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再象传统大学那样只是成为专注于象牙之塔式的“精神生活中心”,而要日渐成为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轴心机构”。科学地把握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知识社会的运行机制,结合自身知识活动特有的方式积极践行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如果社会不能在原有的机构中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它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5]P56从社会需要角度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经历了“被动满足社会需要”到“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到“引领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大学全方位服务社会并非仅仅“出自公众舆论压力”,更因为它具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愿、责任感,以及由大学职能所决定的社会服务的“可行能力”。
学术价值: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合理性基础
学术是大学一切活动的核心和根基,是大学保持自身活力、确立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内在根源。大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满足社会对“学术”不断变动的需求,而学术价值亦构成了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合理性根据。
学术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学术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的,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表现,反映着人们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类通过知识及其活动探求和掌握未知世界的生命活动。通常意义,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存在物及其规律的探求与认识,有时直接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亦有人将“学”与“术”分而比较进行诠释,如梁启超认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由此可知,“学”是“术”之体,强调原创性;“术”是学之“用”,具有实践性。学术活动不仅就人本身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在于它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大学是从事学术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因而必须在学术中找到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学者格伦德曼在解释大学的起源时认为,大学起源主要的、本质的或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类“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探索知识的欲望’”[6]P12。专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是大学教育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现象,是一切矛盾的“胚牙”’,“其蕴涵矛盾的丰富性也正是强大生命力之所在”。[7]P12 由此可知,“学”与“术”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学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原动力。“通过研究推进知识、通过教学传授知识、以学者著作保存知识、通过出版传播知识这四点乃是大学这张桌子的四条腿的话,那么腿除非都很健壮,否则哪一条也不能持久站立。”[8]P18帕利坎以浅显的常识性的认识点明了大学内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也指出了学术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根源。
学术活动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驱动力。随着知识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全方位地渗透,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日渐从影响社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外在动力逐步变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大学也因此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轴心机构”。“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大学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说明它是怎样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起关键作用的机构的话,那就是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9]P24-25随着“社会需要”的产生,大学凭借什么对此进行反应,它怎样在组织内得到具体实施?从知识发生学意义上说,学术活动不过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满足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知识才能发展出“闲逸的好奇心”,才被逐渐提升为人的本质属性。探索和发展知识的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人类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只是满足于学者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离开了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最终也就失去了“改变世界”的更为根本的价值。“大学垄断了几乎所有知识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本质上是知识性和学术性的。”[10]P340大学学术活动,作为一种“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其结果本身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财富”[11],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人的生产(培养人才)、真理、原则、思想等知识的原创性生产,为感性世界提供现实的服务。世界大学发展历史也证明,如果大学采用了非学术性手段回应社会需求,则其提供的服务就丧失了正当性,而且还会因牺牲学术价值影响大学作为高深知识提供者在社会中的优先权;也只有坚守自身的学术本性,大学才能呵护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并以此保持自身发展的活力和生机服务于社会需要。
角色适切性: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尺度
社会对大学寄予厚望,但大学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必须通过对资助它们的社会“足够敏感”和“适切”获得自治。当然,对于社会提出的服务需求,大学须是谨慎而负责任的。角色适切性是大学处理社会服务职能过程中自我发展和社会期望之间关系的价值尺度。
适切性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角色适切性。社会角色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和责任伦理的逻辑前提。在社会结构系统中,大学必须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而在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时必须准确定位。社会角色是指与大学在社会结构网络中所获得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也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行为的期望。“社会功能或角色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责任者对外界期望所作出的反映的总和。这些期望基于行为所具有的价值,而价值则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规范,这种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12]P15适切性(relevance,也有作“相关性”或“针对性”之译),所指涉的就是“高等教育整个体制以及每一所高校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的适切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包括它的任务、职责、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公平、责任及经费问题,同时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是为保证和提高适切性所作的一切努力的原则。因此,角色适切性应当成为衡量社会的期望与大学行为之间是否一致的价值尺度。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角色适切性,意味着大学在服务社会需要时要处理好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其根本不仅在于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服务社会需要要与高等教育的使命相一致。否则,要么不能完成自己服务社会的任务,不能达到预期的学术角色的期望;要么被赋予不能完成的社会需要,造成大学机体的功能紊乱。二者最终的结果都会因功能的错位而影响大学自身的健康科学发展。
现实中大学在服务社会需要时易出现职责无边界化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的外围不断扩充漫漶,使其与社会其他组织的价值边界越来越模糊;另一个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大学”无限扩展职能,使各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大学要做到角色适切性,就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独特性:学术性、条件性、不均衡性和有限性[13]P44-48。首先,大学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特殊本质和使命,科学厘清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始终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社会服务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大学凭常规的学术功能,通过教学项目、科学研究和技术援助等手段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职责” [14]P342。因此,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获得及其作用的拓展都必须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其次,对于大学社会服务的主体甄别应显示公正的比例。“公正在于成比例。”[15]p135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机构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大学也应根据自身学术水平、规模大小、资源情况确定服务的具体价值指向。再次,大学要处理好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所关注问题往往会是一些当下的、具有直接意义的具体问题。大学更为重要职责应该是对生活本身的超越、引领,引导人们在理性上穿越当下具体经验的屏幕。“首先是它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看它有没有能力超越单纯的适应阶段,在全世界发挥创造性和革新的作用”[16]P165-166。大学只有对社会提供“真正学术性的、科学的、适度”的服务,才是合理并且正确的,也即“适切性”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一直朝着它们所参与的社会演变的方向,并且通过服务社会需要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变革着大学社会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具体价值指向,前提是不能改变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性质、或不能违背大学高深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大学应当时常给社会需要的东西(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非社会想要的东西(What the society wants )。否则大学就会犯荒唐可笑的错误。”[17]P5-6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工真.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A).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一卷) (C).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Henry S. Pritcheaa of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in Howard J. Savage,et al.American College Athletics.New York:1929,x.
[4]毛亚庆 王树涛. 论知识范式的转型与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8(7).
[5][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12]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 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 [14][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 赵卫.精神劳动及其价值刍议[J].哲学研究,1996(1).
[13]王作权.大学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新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 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严南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 Abraham,F. University:American,English,Germen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Rational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Tao Peizhi
(Faculty of Arts,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123,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is the domin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some related problems is not self-evident nowadays. Time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the universit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strong impetus and self-development of logical coupling in general. Social needs is the power source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academic value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role is the value standard of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Key word: University’s function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Social needs; Academic value; The role of appropriateness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zgl/328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