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没有主动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最常用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经、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例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1/2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1/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设计这样导语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又如:在高年级教学相互啮合的齿轮关系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人带着小孩在路上行走时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脚步更快?谁的脚步更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再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提问应考虑学生学习基础,面向全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是否体现在问题抛出后有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想通过难题来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那教师的教学场所就不能是课堂,是竞赛场;如果提问后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那么只能说这种提问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知识的作用。因此,我本人坚持认为,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班集体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度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以下为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花坛中哪个面积大吗?

师: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师:我们把这两个花坛画到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注意:这里的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先独立思考并数一数,然后再和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 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24平方米,说明……也就是……

(一生举手,老师示意其发言)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课本第80页下方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除了面积相等外,它们还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发现,这个教学环节是这一节课的一个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动手中观察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时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学生都举手回答,仔细推敲一下,在有问题情境的条件下,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显得不很抽象,提问的有效性也就有了。

四、提问要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问题“巧”一些,“放”一些,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因为开放性问题强调学生获得解答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克服“灌输式”教学倾向的“解药”,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在教学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我看到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三年级参加英语兴趣组的有233人,参加数学兴趣组的有145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113人,两种活动都不参加的有47人。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相对例题来说在思维深度上是更深层次的,应该说起到了拓展的作用。但是从问题的思考空间这一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此问题的解决策略和途径是唯一的,思维的广度不够,教师的着眼点停留在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上,而不是引导学生真正地去理解集合,去参与研究。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改成:三年级参加英语兴趣组的有233人,参加数学兴趣组的有145人,两种活动都不参加的有47人。三年级的总人数是多少?这样学生对总人数有各种猜测,在猜测分析过程中,学生对集合类问题理解,尤其是重叠部分意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思维上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发展,而且在参与、猜测中对集合类问题充满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问的问题设计要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江苏人民出版社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xjx/898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22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