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而在于如何培养,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在情感上喜欢它,音乐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几乎成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具体办法。
兴趣,是人才成就的起点,人们只要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学习音乐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新型的心理特点,把其学习动机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在兴趣中提高。作为一名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许多小学学生对于音乐很陌生,他们缺少一个好的学习音乐环境和氛围。我觉得音乐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实践和探索,以下几点是我对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参考其它有关音乐教学书籍后的一些想法,希望在此能够抛砖引玉,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尽自己微薄之力。
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方面。审美感知是个体审美意识的基础,感知能力作为认识能力的初级阶段,它是人脑对音乐音响的直觉反应。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音乐感知能力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感受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节拍、旋律、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的音乐知识,给学生一付“音乐的耳朵”。
1.2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有趋向性的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时,参与学习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会处于一种最佳和有效的积极状态。兴趣能促使我们主动积极感知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主动观察,了解。兴趣能提高记忆的效果,凡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印象特别,记得特别牢,也不易遗忘。兴趣能使学习进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感兴趣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常常会主动注意,专心致志,同时,还能有效地克服无关干扰。由于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状态,因此,能使我们学习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对学生来讲,音乐首先应该是生活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概念,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他们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1.3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你一定注意过,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时,可以忘记时间,忘记了左边是糖而右边是墨,会错误的把烧饼蘸到墨里去,这时的你思想是很集中的,这个时候你所学到的东西也是很容易理解且记住的。因此,一旦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少小动作,多举手;少发呆,多问题;少看手表,多遗憾时间太快……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就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课我总是很紧张的听着,生怕丢了哪句话没听到,总抱怨时间太快怎么才上课的怎么就下课了呢?这堂课的效率明显也是很高的,课后不要复习,很久以后依然是很清楚的,相反的,有时教过的,我还是很陌生。
2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2.1学校采取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音乐课上也就是唱唱歌,更多的唱几首流行歌。学生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电视电影里的流行歌,对于其他内容则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是乐理、乐器、欣赏等课。领导、老师、学生基本上都是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2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是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顺利掌握书本中的内容知识,较少有知识的延展。这样一来,教师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唱歌、简单的乐理等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教”“唱”方面,整个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较大损害。新课程改革后,提高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重视人的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小学生能力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培养,迫切需要将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3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分析
有的音乐老师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教师教学生唱几首新歌,或者提个录音机,听听音乐,就算了事。有些音乐老师,勤勤恳恳教学,按教学大纲安排,认真上课,但苦于教材内容太枯燥、单调。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的不断深入,研讨式、案例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推广运用,但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部分教学互动形式化,互动效果差,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是互动中心,是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绝大多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占很少一部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是单一性的。二是点缀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的目的是为了锦上添花,没有互动实质。多数停留在“是否”型的简单问答上或是对数量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的记忆背诵。三是模糊型互动。主要表现为互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为听课而设计的,是为课程改革而安排的,完全不考虑音乐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教学因素。
小学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论述了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对所有艺术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直到9—13岁,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形成了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他们的心理特点:总的来讲,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下面几个特点: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记忆方式;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3.2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性分析
在不少学生眼中,音乐课虽然是课表上安排的一门功课,但对音乐课并不重视,特别是音乐学科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大部分同学认为音乐课只是听听音乐、写写作业。许多学生都是在音乐课上埋头写作业,老师问其原因,有些学生给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对音乐不感兴趣、心情不好,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应该音乐课对他们今后的升学没有帮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习新歌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心不在焉,有有气无力,张张嘴敷衍的:有大喊大叫乱唱一气的;也有目中无人做小动作的;也有想学的学生,但由于基础掌握不好,识谱能力差,很难把歌唱好,也对唱歌失去了兴趣。在新知学习时,绝大部分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由于平时音乐知识很少接触,到了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比较感兴趣,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不同了:教师提问,学生一问三不知后,也就完全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兴趣,教师也会轻描淡写地用几句话带过,不去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个老师决定对此展开研究,寻求好的方法,重新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4 小学音乐兴趣培养的策略探究
4.1教师言传身教提升学生兴趣
一般来说,有些时候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每当人们提起音乐,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谈到音乐教师,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美的使者。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还会潜移默化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音乐教师的感召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音乐理论的修养,提高专业的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在教态、穿着仪表、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方面做一些细心的处理,多角度、全方位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感到情感交流的愉快,师生心灵的相融将会把课堂引入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2构建审美氛围,提升学生审美感知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幸福的明天美滋滋的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4.3创编兴趣音乐活动,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低年级学生音乐课上,他们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因而,为歌曲编配动作,通过音乐形象创编故事,边唱边表演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遇到歌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时候,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学习感受。例如:学习《洗手绢》一课时,歌词是易于用动作来表现的。像“红太阳”,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斜上举来模仿太阳的样子;唱“妈妈洗衣我也来”这一句时,学生会用挽袖的动作来表示等;当把这一系列的动作贯穿起来做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编创的动作特别有感情,以情带声,歌曲也就会唱得特别投入,效果也特别好。这种把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4.4适度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音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们都有乐于表现自己、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和心理,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多采用表扬、鼓励手段,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之中。比方说,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得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这些虽然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遗弃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的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些同学了。这样,学生会树立信心,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音乐的愿望。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引导和鼓励他们运用音乐的各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尽情发挥个人特长。在音乐课堂上能唱的就唱,能跳的就跳。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浓了,音乐课堂的氛围也改善了,学生也更加喜欢音乐课,我们何乐不为呢?
5 结论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它会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苛求有些学生的声音不够甜美,也不要计较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美好的化身,要以一片真诚引导他们一步步进入音乐的奇妙世界。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xjx/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