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浅谈《毛泽东传》的方法论

摘要: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不仅带领我们推翻了一个旧世界,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带领这一代人民从黑暗的时代站立出来,使我们重新获得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和自信。本文通过毛泽东生平的分析,通过时间和实践两条线索,仔细的描绘出毛泽东一生的发展步伐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方法上,不仅从实际的历史事实上进行描述,而且在描述中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众多方法。本文着重于本著作在对毛泽东同志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方法论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方法论;毛泽东传

  前言

  无可置疑的事实是,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曾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毛泽东坎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大致可以分为青年求知时期(1893~1921)、发展和奋斗期(1921~1949)、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6)三个大的划分。如果细致的划分又可以分为数十个小的时期,其中抗战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坎坷和丰富的经历,也是他开始从事党内活动、组织农工运动以及其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开始。毛泽东从最底层的农民和矿工发展起革命的熊熊之火,在中国处于最为黑暗和迷茫的前景中点燃了一丝美好的希望,这引导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在数十年的战争中,最终以极大的毅力和坚韧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继续以极大的精力知道着新中国在残破的基础上发展国内经济,建设富国强民之路。

  尽管,在毛泽东的人生晚年,新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位新中国初具规模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是至少在我们现代客观的历史视角中,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历史,看待毛泽东作为一个开国领袖应有的贡献和荣耀。对毛泽东的一生进行怎样的评价曾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同面对的严肃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影响人物,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毛泽东传》的作者R.特里尔,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出发,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一、毛泽东与《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不仅仅有众多的中国版本,而且拥有数百种国外版本。这一方面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及不同时期的人们提供了了解毛泽东本人以及其思想的第一手材料,但另一方面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传》也产生了互相矛盾的地方,以至于在对毛泽东的理解上产生某些巨大的不同。这里选用的《毛泽东传》作者是美国人R.特里尔,这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本著作把毛泽东的一生细致的划分为21个章节:少年时代(1893-1910)、为何求知(1910-1918)、京沪天地(1918-1921)、组织(1921-1927)、奋斗(1927-1935)、未来在握(1935-1936)、抗日(1936-1945)、圣人(1936-1945)、成熟的桃子(1945-1949)、“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改造(1951-1953)、建设(1953-1956)、疑虑(1956-1957)、修补体制(1958-1959)、苏联与超越(1958-1959)、退却(1961-1964)、乌托邦之怒(1965-1969)、峣峣者易折(1969-1971)、尼克松(1972)、残梦(1973-1975)、强弩之未(1976)。在这种细致的划分和分解中,不仅保持了事件上的连贯性,而且把毛泽东一生发展的复杂经历以一种简单而有条理的思路,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中少年时代、为何求知、京沪天地主要描述毛泽东少年的经历,包括毛泽东的家人:父亲和母亲以及毛泽东从小的生活环境,然后描述了毛泽东从小“反抗”的精神,并把毛泽东从韶山到湘潭再到京沪地区一路求学和发展的步伐清晰的展现在文字中。同时又描写出毛泽东童年的中国所处的封建晚年的破败社会环境,以心理和行为等细节的描述,表现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努力。

  在组织、奋斗、未来在握三个章节中主要描述毛泽东从参加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到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并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包括此后在1934年10月开始的,红一方面军长征,以及到1936年长征胜利。抗日、圣人则主要描写毛泽东在1936年到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抗战期间的所为,并分析毛泽东在经过一系列的人生事件逐渐走向领袖地位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某些转变。成熟的桃子、“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改造、建设这几章主要描述在抗战结束后,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程,并且为新中国建立所表现的出的热情和努力。疑虑、修补体制、苏联与超越、退却、乌托邦之怒、峣峣者易折(1969-1971)、尼克松、残梦、强弩之未最后的这几个章节占用了大量的篇幅,作者极为小心的通过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来描述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对毛泽东做出了客观的描述。

  《毛泽东传》的方法论分析

  在本书对毛泽东详尽的描述中,对毛泽忠做出尽可能切合实际的、客观的描述是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面对一个世界性影响的任务,面对这不仅仅是功和过的问题,还有着相当复杂的一些社会历史背景的问题,因此如何才能做到最大的公正和有益的描述,就必须要求作者在写作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包括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践的研究方法、坚持真理与价值的双重标准的社会认知和评价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主体所在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个体性格和经历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系统的研究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本著作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对毛泽东的细致的研究中,不仅仅通过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来手机资料,而且通过对世界各地收到毛泽东本人影响的一些人物的访问和记述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毛泽东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甚至是从他的青少年的经历来探索毛泽东本人的成长,来发掘毛泽东从一个“反叛”的青年向一个开国领袖的成长过程。作者试图深入毛泽东的内心,分析毛泽东对问题和局势的思考,并把这种历史的迷局清晰的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写作《毛泽东传》,曾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澳大利亚和其他很多国家,采访那些拜会过毛泽东的人物,倾听他们对毛泽东的评论。大量的基础材料,使得作者对毛泽东的形象产生极为丰富的刻画。在对毛泽东形象的刻画中,也正表现出了作者对毛泽东本人的敬佩和赞赏。但是,毛泽东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军事家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理论家而存在。正是在其无数的理论阐述和发扬的基础上,才为中国的革命指出了一条有益的、光明飞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存在,是在毛泽东革命历程中逐渐萌芽、产生、壮大起来的,《毛泽东传》其实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注脚。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社会局势、国际环境以及党内某些问题的描述,也正是为毛泽东;理论思想的产生做出了一个实践性的描述工作。并且,这一工作在随后的毛泽东本人的一系列成就中表现出来,这种把史料同史料所在环境高度相结合,力图达到丰富和客观的努力,理所当然的获得了读者的一致赞扬,这使得我们在了解毛泽东本人最为基本的生活细节上,刻画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的人,这种真实性正是本书的成功之处。

  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

  前面曾提到过,如何评价毛泽东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无论是只关注他的成就,还是只关注他后期的一些不当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和不当的。人物传记中对人物的评价是相当重要的,稍有差池就会产生十分不当的措辞和影响。而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毛泽东晚年生活细节、个人的性格的变化、态度等方面的描述,来综合的评述毛泽东的影响。

  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中,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标准是极为重要的,作者即看到了毛泽东一生奉献给中国的新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奉献,也不曾忽视他在晚年所作出的不当决定。从产生的后果上而言,都是巨大的,包括有利的和不良的两个部分。同时,对毛泽东所作的评价,也不仅仅只是对史料记载的经验的观察,还包括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这使得读者可以自身去感受毛泽东在当时所处的环境限制下面对的两难选择。这些对事实的描述建立起了客观的、可信的材料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广大群众和人民利益的分析,确立了对毛泽东相当有益的评价。

  社会系统研究法

  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要求重视社会中的各个有机成分,不论是政治的还是文化的,又或者是经济的、历史的等等。而社会系统研究法要求注重事件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在对毛泽东这一人物的系列描述中,必须兼顾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作者对毛泽东的生平经历的描述中,隐隐的表现和刻画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以及中国所处的区域环境,在这种更为高的层次上,来展现毛泽东的个人影响和魅力,展现毛泽东在政治、军事、艺术、理论等多方面的成就。

  同时在对毛泽东本人的描述中,把毛泽东细化为不同的剖面来分析,首先是以一个真实的人的身份来解析,然后上升到一个革命领导者的地位来观察,最后以一个开国领袖(处于最高地位和荣誉)的地位来观察,最后则又回归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评价。坚持把历史的细节和历史的整体结合起来,把每一个片面和局部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整体的、结构性的分析,力争对毛泽东最真实的刻画。

  总结

  毛泽东的一生,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一生,他也典型的表现出了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刻,面对这种苦难的历史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历史时不容许假设的,面对历史我们能做的只是收拾心情,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的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社会服务。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面对历史要以正确的方法来客观的看待历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对待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szc/500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