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市郊空巢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走访与调查,并且以社会学、人口学、社会支持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多种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分析了被调查地区空巢老人的最具体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同时分析了当前这部分群体所获得的的社会支持是否能真正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解决我省白银市市郊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生活需求

在2011年 5月3日的 《随州日报》上对我国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作出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样的形象描述,而面对这样的心酸画面是否应该唤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呢?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思想,然而当我们的民族走到今天,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的重视与关爱。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间交流紧密,引起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流动者以中青年为主,加之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众多的空巢家庭。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老龄人口每年以3. 28%的速度快速增长,是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当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包括类似空巢的家庭)高达48.9%,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在这样的空巢家庭中,主要的成员就是年迈的老人,所以被称为“空巢老人”。目前来看,我国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大幅上涨,且伴随着“覆盖面广,占比例大”的特点。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迫使大部分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谋求生计,只得将老人留守家中,他们生活艰难并且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助,成为社会当中最脆弱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因此,空巢老人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大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秩序的能否稳定,经济能否长足发展,国家体制能否建立与完善等等。可见,解决这个问题真的是至关重要。

一、对空巢老人、空巢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的定义的认识

(一)空巢老人的定义

有资料显示,20世纪以来,在不同的寿命水平影响下,划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及“老龄化”的参量界标的次数,共计4次。首次划分是在56年,联合国人口司发表了《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一文,文中将65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若全国65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时,该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所以7%这个比重时老龄化社会的界标;第二次划分发生在1975年,当时美国人口咨询局在保持老年人年龄起点不变的情况下,将老龄化社会的界标升至10%;第三次,爱德华罗赛特学者(波兰)在1977年,提出将老龄化社会的界标提升至12%,老龄人口的年龄起点不变;最后一次是在1982年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修改的,当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现象层出不绝,而此前根据发达国家具体情形制定的界标显然不适用与发展中国家,因而在这次会上,集体通过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下降到60岁。也正是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空巢老人,即是指年龄60或60岁以上,并且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

(二)空巢家庭的定义

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空巢期属于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空巢家庭指的是,以小鸟长大离巢为比喻,象征子女成人后离开父母成家立业,留下两位老人独自生活的留守家庭。那么,当前我国对农村空巢家庭的定位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 农村空巢家庭,指家中所有子女成年后离开家,或出外打工或另立新家,长期不与父母一同居住于本村。而若是出嫁的女儿,只要嫁出后所居住地方不是在本村,也应当视为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属于空巢家庭范围。

第二,若与父母一起居住的不是子女而是亲戚朋友,那只算同住的情形,是一户但非一个家庭,因而也不归属于所研究的空巢家庭范畴。在实践中,空巢老人家庭仅包括老夫妻家庭或仅有老人独居家庭。

第三,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离开农村流去城市,而将他们的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即空巢老人与孙子女同住的情形,这种情况在学界称之为“留守家庭”,而并非空巢家庭。然而农村空巢老人的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理论要求,不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秩序稳定,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支持的定义

早在上个世界七十年代,社会病原学里就出现了社会支持这一概念。一般上说,社会支持就是指的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援助与扶持,从内容上看可以分成工具性和情感性两类,工具型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而情感型的是精神慰藉;从支持主体上分成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本文把老年社会支持定义为老年人从社会和他人处获得的各种支持的总和。本文所提到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和精神慰藉支持这三个方面,研究这些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需求的支持途径和满足程度。

二、被调查地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被调查地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地区是在我的户籍所在地甘肃省白银市,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空巢老人,因此我是集中在我市市郊展开调查的,调查方式主要以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8%,并且通过总结后得知当地的空巢化现象已经十分的严重。甘肃省白银市属于二级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早在明清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产量巨大,享有“铜城”盛誉。但是时至今日,白银走过辉煌,迎来的却是资源枯竭,环境重度污染,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白银区共计有16个行政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4个农业合作社和4个居民小组;有乡村总户数7119,其中:农村6166户,场镇居民953户;乡村总人口 22029人,男11979人、女10050人。其中,农村人口 20024人,城镇人口 2005人。在乡村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为13133人,常年在外务工6803人;全区现有农用土地面积57344亩(3823公顷),其中:耕地22074亩(1472公顷)、林地32720亩(2181公顷)、水域面积2550亩(170公顷),医院一个,医护员工35人,村级合作医疗点10个;敬老院一所,养老人员15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79人,其中城镇331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39人。白银市周边地区人口主要以粗放式农业为主,收入来源很是单一,农民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无保障状态。与整个西北地区的相当数量的农民一样因为受到地理环境差,交通闭塞,信息的缺乏以及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长期摆脱不掉的就是贫穷和落后,但是迫于生计,又不得不谋求出路,为了家庭,也为了后代。本次根据走访调查,在我市市郊地区不乏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农民家庭子女为生计背井离乡,甚至定居外乡,而家里只能留下年迈的父母,不能受到子女照料和关心的他们依然还要为了生活中少不了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劳心劳神,其艰辛程度真是令人心酸不已。

(二)被调查地区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要讲到当地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我想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与支出一无保障二不平衡。通过调查知道,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即日常劳作所得收入,比如下地种田、小规模养殖或是做一些零工,而这一部分收入是农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来源,差不多能占到70%;子女供给,一般是说子女或孙子女等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资助,调查显示,这一部分的支持也是空巢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在20%左右;社会援助和社会救助,主要是指亲戚朋友的资助,社会低保金、社会保险等制度性、政策性的支持,然而这部分的支持所占比重是微乎其微。综合以上几点,目前我市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供养,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薄弱,对空巢老人的帮助很小,覆盖率很低,无法提供经济供养支持,保障能力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无保障状态之下,这部分老人依旧免不了生活中的必要开支,比如衣食住行等支出,医疗支出,人情礼节支出,帮助子女解决突发经济问题支出等,众所周知,就这些必要支出也是相当可观的,那么,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的情况应该是常有的。

第二,空巢老人长期处于独居生活,缺少精神寄托,内心压抑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农村老人精神、心理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农村空巢老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相当数量的老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程度甚低,再加上很多的女性老人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农村经济水平之后,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娱乐场所少之又少,很多老人几乎是足不出户,严重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得到的情感支持越来越少,通过调查走访,很多老人都强烈表示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覆盖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发达国家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更多集中在他们的健康装上,因为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很大因素上受到他们健康成都的影响。随着年龄渐增,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无法靠自己实现对自己的照料,这边需要他人的帮助。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受限,空巢老人身边长期无人照料,政府又无力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在我这次的调查地区仅有一家福利养老院,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内部的陈设非常老旧,里面住的老人是当地的五保户,居住人数屈指可数,据调查这里的管理是由当地村委会代管的,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90%以上的老人根本不愿意住在养老院的。

第四,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那么什么叫做社会支持呢?按照社会学学术上较为正式的定义,它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当前很多学者将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支持模式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例如在在我国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上就是以家庭为主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模式来探究的。社会支持会受到政治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然而在本次研究中我只是集中在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的,那么,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造成影响的非正式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传统道德观念和乡村文化的束缚,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乡村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长期在农村社会中劳动、生活,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乡村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不管是在经济上有困难、身体上有疾病或情感上需要宣泄,空巢老人都受到传统习俗的束缚,人为“家丑不可外扬”“坏事传千里”而拒绝向外界求助,从而失去被支持的机会;家庭支持本位的偏离,老人原本就需要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然而根据调查在很多空巢家庭当中,老人和子女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感情出现淡化,很多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主要的交流方式以电话交流为主,而且一年当中打电话次数很少,不难看出,在精神支持方面,子女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关注十分缺乏;传统孝文化观念的淡化,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一直在我国传承,也就是说我国的孝文化特别的浓厚,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时至今天,在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之下,年轻一代意识观念的转变,致使传统孝文化观念逐渐淡薄,家庭养老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特征的约束,农村空巢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逆来顺受意识强烈,尽管身体状况不允许,也还是坚持体力劳动,为子女减轻生活负担,往往忽略了自身需求,不重视外力对自身的支持。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路径探究

通过调查和以上部分的分析,从我市市郊被调查的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和该地区的地区特点着手,试图探索一条解决当地空巢老人问题的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就在于以家庭支持为主,农村社保支持和政策、制度支持为辅,三者相结合,共同担当起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照顾责任,让关爱不在虚无。

(一)充分发挥以家庭为主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模式

我认为要解决空巢老人的困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以家庭为主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模式,根据调查得知,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从心底里还是希望有子女在身边陪伴,这种长期的分离状态,老人不管是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或是精神慰藉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关心和帮助,使得老人的晚年生活在经济拮据、不便、空虚、无助中度过。面对这样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要把这些空巢老人的子女尽可能的留在他们的身边,那么如何才能将其留住?我认为还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积极扩大农村年轻劳动力就近就业范围,例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由粗放式农业到精作一体化转变,依靠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处在市郊区而且有距离省会兰州距离较近,可以发展蔬菜种植或是大规模养殖,在政府的帮助指引下打开市场,增加收入;另外,由地方政府支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年轻劳动力在家门口创业,缓解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现状。不仅要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更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宣传教育,转变年轻一代的择业观,倡导青年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需求,即便是在外工作,也要多想想家中的老人,多打电话,加强沟通交流,了解老人在生活上的各种需求,这样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帮助。呼吁农村青年继续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整个农村社会形成尊敬、照顾、爱护老人的良好风气。因此上,认识到坚持以家庭为主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重要观念。而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本身来讲,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支持力量,面对当前大范围的空巢趋势,这部分老人应该正确的调整好心态努力接受并适应这样的环境,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好的心情,要对生活和社会充满希望,规律生活习惯,多出门走走,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多交流,多了解外界信息,要认识到心情愉快,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二)农村社区支持是空巢老人重要的辅助者

农村社区支持是空巢老人重要的辅助者,这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加强邻里、朋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这样一个社会里,原想人与人之间相比于城市里的人们倒多了些关爱和热情,然而在现实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许他们过于走动,再加上老年人主动与邻居、朋友打交道的意识比较薄弱,邻里间的交流机会变得更少,这便大大削减了邻里间的亲密感。事实上,邻居、朋友是离老人生活圈子最近的人,也是老人在发生意外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援助的人,因此,提高邻里、朋友对老人的生活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应急的生活需求,此外,村委干部也有责任帮助空巢老人与邻里、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交流网,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维持与老年人的正常交往。

第二,积极开展乡村养老支持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服务已经从家庭慢慢走向了社会,这在发达国家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了,可以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经济水平的制约,人口数量过大,这种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特别在农村地区更是不现实的话题了,根据这次调查,该区域确有一处福利养老院,可是从本质上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到任何的作用,只不过是摆设而已。那么如何建立乡村养老支持模式呢?一是在管理上,以村或组为单位,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可以根据本村空巢老人的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等情况进行分类,再依据他们的实际需求程度进行帮助;二是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空巢老人进行集中管理,比如将福利养老院能真正的利用起来,给这部分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

第三,提升村干部对空巢老年人的支持力度,村干部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真的不能小觑,他们是能够真正有能力帮到空巢老人的群体,比如能为空巢老人争取政策支持提出有用的建议和主动地援助,切实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

(三)提高政策、制度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支持力度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告诉我们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对这部分群体加强关注力度,特别是我们的政府,要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切身体会到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提高政策、制度对这部分群体的支持力度,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到这些空巢老年人。怎样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我认为要从这三点出发:

第一,要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制度,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就是靠种地获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不支,除了子女的一些微薄的支持以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那么没有收入,老人的日常支出,医疗支出又从何而来,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没有保障,面对这样的困境,我认为政府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以“家庭养老与国家养老”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更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适时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示范区。

第二,适当出台政策,正确指引外流青壮年人口回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给这些回流青年创造一些更好的创业机会,并且联系近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提供给这些回流人员适当的就业岗位,这样一来,不但让他们能够照顾到父母,享受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经济收入。

第三,完备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其执行力度。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是有些子女在外工作的同时完全忽略了父母的存在,这给空巢老人从身体到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政府要发挥一定作用,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这些老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伤害,并且让那些逃避赡养老人情节严重者受到相应的制裁。

总之,写这份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让全社会认识到关注空巢老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空巢老人,发扬敬老精神,必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让空巢老人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信心并且能够真正的幸福起来,即便“空巢”心也不再“空”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szc/342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1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