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论文】犯罪心理学角度探析会计职务犯罪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职务犯罪率高发,按照我国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会计职务犯罪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和那些参与犯罪交易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是对自身经济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 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说,会计职务人员的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本文通过揭示会计职务犯罪人员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通过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多元性犯罪原因论分析了会计职务犯罪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并从经济学角度对预防会计职务犯罪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为预防会计职务犯罪提供帮助。

关键词: 会计 职务犯罪 犯罪心理 原因 措施

一、会计职务犯罪之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会计职务犯罪

  指从事会计职务的人员以谋取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 利用其职务之便利在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中, 直接或间接实施侵害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的行为。[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会计职务犯罪,这一概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会计职务犯罪具有的一定的专业特征:

  1.会计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会计人员, 其主体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 也包括从事会计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职业的从业人员;

2.会计职务犯罪的主观是故意不履行会计其本身职业职责, 或在履行会计职业职责过程中, 严重违背其职务规范;

  3.会计职务犯罪的客体是侵害了我国法律有关会计管理的法律规定;

  4.会计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我国刑法和会计法关于犯罪的客观事实特征, 即必须实施了侵犯会计法规定的具体行为。比如, 会计法规定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可靠, 而其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 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会计职务犯罪之发展现状

  从会计的犯罪频率和涉及领域来看, 连续多年发案率较高的多集中在金融、证券、建筑、招投标、政府补贴等领域, 甚至有的犯罪行为同时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环节。

  从案件性质看, 主要以贪污、挪用公款型犯罪为主。这部分案件占到案件总数的半数以上,这表明, 防贪污、防挪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 这也是我国会计法对于今后预防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着力点。

  从发案诱因看, 多数案件与参与经商、炒股、赌博等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从犯罪表现看, 作案形态多样,手段隐蔽, 往往是联合作案, 并且多趋于智能化。

  从案件的查处情况看, 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熟悉财务工作的制度和流程, 犯罪手段隐蔽, 不易全面清查; 作案前后, 其采取伪造、隐匿甚至销毁财务资料的办法来消灭罪证,让侦查机关查证取证带来难度。

  会计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 环境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 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 朱伟:《犯罪心理结构的本质和作用》,载《犯罪心理学学术论文集》,中共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这是一个多质、多维的有机结合, 其对会计职业从事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 也会对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这是诱发会计职业从事者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计划经济的弊端相互矛盾,使会计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计划经济的弊端形式存在范围较为广泛,从而产生很多无法回避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会计职业领域,经济私有制观念的存在, 以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助长, 使部分会计人员诱发了其贪婪心理;特别是一些以其行业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会计人员, 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 在这种不良心理的支配和当前经济发展形式下, 外化了会计的职务犯罪行为。[ 方强:《法制心理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

  2.法律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社会和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力, 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到位,故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邱国梁主编:《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

  3.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 是一支诱发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催化剂”

  在目前社会发展中,一些会计职业从事人员趁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矛盾,尤其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会使其利用职务之便, 大肆侵吞国家和所在部门的财产;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 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 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同时也为会计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因此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成为诱发会计人员犯罪心里的催化剂。

  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加重了部分会计人员的不平衡心理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那些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收入差距很大, 同一职务、同一级别的报酬大有不同, 使一些会计人员的心理不平衡, 因此,其意志更加脆弱, 只要有小小的诱惑, 就会铤而走险, 不惜以身试法,从而选择了其职务犯罪。

(二)内在因素

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状况,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 他们犯罪的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归纳起来, 会计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见钱忘义”的贪欲心理

  贪欲是一切贪利性犯罪者所共有的心态, 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者的同类心理, 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欲心理的人, 为了钱财, 可以不择手段, 铤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 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肆意作假,挪用公款。因此,会计职务犯罪的内在成因是自身的贪欲。

  2.“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当下社会,不少会计人员犯罪, 都是因为其自身抱有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 刘强:《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鸵鸟心态”。一方面, 他们在会计职业领域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生活上有保障, 并不愿意因为犯罪丢掉工作, 希望“鱼与熊掌”兼得; 另一方面, 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智商较高, 往往自认为其身份特殊, 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 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3.“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

  有些会计人员在社会分配拉开差距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再或者看到才华和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时,便产生了不平衡的补偿心理, 也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在犯罪最初阶段,[ 【日】平尾靖:《违法犯罪的心理》,金鞍译,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 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反而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后, 错误的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

  4.“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

  这种会计职业从事者,见钱眼开, 打心眼里羡慕大款巨富“一掷千金的派头”,虽然会产生利用手中权力捞一把的念头, 但慑于法律的威严, 缺乏以身试法的勇气。然而, 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他们在尝到甜头的同时, 又摆脱不了紧张与恐惧, 从而害怕自己的罪行暴露后身败名裂, 累及亲人。

  5.“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

  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难眠会引发一些会计职业从事者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维, 使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资产阶级贵族式的享乐, 为了达到这一虚荣目的,他们不惜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6.“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会计职业者一种社会比较心理, 是主体与客体在利益比较中, 有“向上性动机”支配的认识和态度, 是一种消极心理, 属于最朴素的职务犯罪心理。

  7.“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这种会计从业人员崇尚“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哲学。在金钱的诱惑下, 只要能捞到好处, 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什么党性原则、职业操守、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在“有权时捞一把,逮住了自认倒霉”这种赌徒心理驱使下, 他们胆大妄为, 顶风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自毁前程。

  三、预防会计职务犯罪的措施

  会计职务犯罪是会计从业人员运用公用权力和公共资料谋求私利的行为。[ 张明主编:《走向歧途的心灵》,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会计职务犯罪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和那些参与犯罪交易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对其自身经济成本和收益的计算。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以为有效预防会计职务犯罪提供几点对策:

(一)探析会计人员心理,正确认识和对待其职务犯罪现象、犯罪心理及习惯,以新思路解决

   首先,要准确地预测出会计因为其职务的特殊而可能的违法犯罪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以便取得更显著的预防效果。

   其次,根据会计人员职务犯罪情节的轻重,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为此,我们必须有防范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态度和行动。因此,预防职务犯罪须从及时发现、消除罪恶的邪念为着立点,集中矫正不良的心理恶习,以免酿成大祸。

(二)宣传法律,深入民心,严刑峻法,抑制贪婪欲望,提高冒险犯罪成本

  自古以来均有乱世用重典之例,在现阶段会计职务犯罪形势严重的情况下,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起守法心理结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抗腐蚀能力,稳固防范措施,坚持严刑峻法是大为必要的。而对犯罪分子心慈手软就是对的纵容,后果便是其领域内职务犯罪屡禁不止,而且越演越烈。只有加强宣传法律制度,深入人心,依法实施,杀一儆百,才可以平民心,才可以有效地抑制某些人的贪婪的欲望。[ 何为民:《犯罪心理矫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三)付诸实际,满足会计相关人员的补偿心理,使其心理得到平衡

  对于会计职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出现其反社会性认识,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能力。在生活领域中,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防止个体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萌生犯罪动机的预防措施。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物质需求的无限性与实现需求的有限性、阶段性,物质需求的多样化与满足需要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求他们树立良好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为人民、国家和单位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在精简机构人员基础上实行高薪养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得到补偿。

(四)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监督,减少投机的机会

   为了会计职业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长久治安,必须依法从重从快地打击会计职业犯罪者,使其对有劣迹或刑满释放人员产生强烈的威慑效应,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储槐植、宗建文著:《犯罪心理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版。]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规章制度,使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贯彻执行。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职务监督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务必做到奖惩分明。

   再次,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在内部包括签订廉政责任书、岗位责任状、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对外部也须充分发挥司法、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力求制度森严,监督严厉,使怀有不轨之心的人难以或无从下手。

四、结语

  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注重理论、着重实际的思想为指导,吸收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会计职务犯罪的实际,并立足于会计职务犯罪人员心理的研究基础理论分析了会计职务犯罪,通过对会计职务犯罪人员心理的研究,示其犯罪发展规律, 打开了预防会计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突破口,通过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多元性犯罪原因论,分析了会计职务犯罪产生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又从经济学角度, 对预防会计职务犯罪提出了一些犯罪预防措施。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探析会计职务犯罪,希望便于解决会计岗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宋小明主编:《犯罪心理学教程》,警官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朱伟:《犯罪心理结构的本质和作用》,载《犯罪心理学学术论文集》,中共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方强:《法制心理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5、邱国梁主编:《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6、【美】理查德-昆尼等:《新犯罪学》,陈兴良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7、刘强:《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日】平尾靖:《违法犯罪的心理》,金鞍译,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9、张明主编:《走向歧途的心灵》,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士涵:《人格改造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何为民:《犯罪心理矫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储槐植、宗建文著:《犯罪心理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版。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lx/9429.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31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