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积淀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词语,而留学生对于文化词语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高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教学:对外汉语中的文化因素、文化词语的内涵及分类、留学生运用文化词语的偏误分析、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对外,汉语,语言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汉文化又是汉语的内蕴,尤其是汉语词汇,更是汉文化累积而成的活化石。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文化要素影响着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文化因素教学应该是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在文化词语的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为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中国文化里重和谐的价值观,古往今来人们都把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作治国理家的价值观,因此有很多包含“和”字的词语,如“和睦”、“和顺”、“和解”等都体现了汉民族的重和谐的这一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反映了文化。例如中华民族很注重“家”的观念和亲属的称谓,在汉语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些称谓在英语里仅用“cousin”就可以表达,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里的个人主义,没有家族的观念。

    再如颜色词“红”,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中国人结婚时会在门上贴上红双喜以表吉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也会张贴红色的春联,它代表了一种正面文化。由此,“红”也引申出兴旺、发达等含义,所以在庆贺公司开业或工程奠基仪式及落成典礼等的时候,人们会用红绸结彩然后剪彩,也常用“红”作语素,组成词语如“红利”、“分红”、“红包”等。红色在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也象征着忠义、勇武、坚毅、坦诚等品性。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更好地统一起来。学生则不仅要了解汉语词汇本身的含义,也要通过对文化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词语的内涵及分类

    蕴含着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是文化词语。文化意义包含了社会所赋予词语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和一些特有的含义。

    文化词语既是词汇教学,同时也是词语的文化因素教学。从“文化四层次说”(张岱年、方克立,1995:3)对文化词语进行分类,文化词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制度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反映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

(1)政治法律制度:连坐、禅让、秦始皇、丞相、封禅、一国两制

(2)经济制度:休养生息、屯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双轨制

(3)社会文化制度:科举、状元、乡试、宗祠、文字狱、百家争鸣

(4)政治制度:休养生息、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物态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反映的是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5)建筑:华表、四合院、长城、故宫、孔庙、窑洞、皇陵

(6)饮食:饺子、月饼、粽子、年糕、莲子、汤圆

(7)器具:八仙桌、太师椅、花轿、花车、笔墨纸砚

(8)服饰:乌纱帽、马褂、胡服、长衫、冠冕、旗袍、中山装

(9)自然地理:梅雨、春分、三伏、三九、梯田

心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是指一些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词语,属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10)价值观念:和为贵、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天涯若比邻

(11)审美情趣:丰满、旺夫相、匀称、柳叶眉、瓜子脸、浓眉大眼

(12)思维方式: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戴高帽儿、爱屋及乌、左右逢源、中庸

行为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是一些反映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包括:

(13)礼仪:长跪、请安、拜堂

(14)习俗:闹洞房、踏青、赏菊、划龙舟、赏花灯、登高

(15)节令:春节、端午、中秋、重阳、清明、元宵

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够看出文化词语基本上有两种来源。第一,文化词语是在中国社会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本身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第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纳入了文化内涵的词语,它们通过原有的语言意义才能够显示出其中的文化意义。尤其是与社会文化生活变动密切相关产生出的新词语,如“富二代”、“房奴”、“神马”、“雷人”等。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文化词语的教学,学习者对文化词语感兴趣,但汉语学习者往往在使用文化词语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文化词语的内涵造成的。

留学生运用文化词语的偏误分析

    胡明扬在《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交际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正确地运用汉语就不仅仅是一个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还必须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背景,否则就不可能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恰当地运用汉语。”

    易让留学生产生偏误的文化词语一般是运用比喻、象征、联想、引申等手法反映出来的隐含着深层文化意义的词。如:今天同学们在外面吃完饭,餐桌上还剩了很多菜,大家吃不了兜着走吧。句子里“吃不完兜着走”并不是表达“菜没有吃完,将剩菜带走”的意思,而是比喻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承担不起或者难以承受。

    有些留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文化词语的意思,仅仅用词语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这样往往会造成搭配意义方面的偏误。例如:你脾气太不好了,总让我喝闭门羹。在这个句子中,常常与“闭门羹”搭配的是“吃”,而不是“喝”。

    除了以上两种偏误,留学生也会产生语用方面的偏误。文化词语语用方面的偏误常常是混淆了某个文化词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的语言环境。例如:我的汉语口语不错,真有两下子。句子中的“真有两下子”常常用于别人夸自己或者自己夸别人时,用在例句中不恰当,属于使用错误而引起的偏误。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国文化,那么产生文化词语的偏误就难以避免,这也会影响、阻碍其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周健在《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中的交际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除了学习词汇和语法以外,还应该大量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将文化与语言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多与中国人交流,感受文化词语真实的语言环境,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看原版电影等等,通过多种渠道接触最真实最全面的的语言环境,了解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国情、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从而对文化词语有更好地理解。增强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努力培养双语能力,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还要对不同背景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授文化词语时很好地掌握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和相同之处,以较好的方式将文化词语教给留学生。

    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语言在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体现着文化、承载着文化。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语,它兼有民族性和隐含性的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因素,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差异的干扰,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冲突。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词语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这就需要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要有较高的文化敏感度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语修养和双文化对比的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周健. 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 语言与翻译,2004,(77):64-67.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lx/550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