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现阶段,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分析对个人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结合有时代特点的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信仰
信仰是人类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是能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内涵,精神世界的最终寄托,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传承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信仰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21世纪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开始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希望以此推动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否有信仰?大学生的主要信仰是什么?是否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部分高校及所属城市展开调研,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用具体数据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1.大学生是否有信仰
各个专家研究的角度不同,地区性差异,高校的教育方式等,相应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认为自己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49%,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48.57%,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14.94%。这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不稳定,个人的觉悟比较肤浅[1],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信仰,主流性与多元性状态并存。反映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信仰的坚定度不够,在精神领域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也体现出大学教育中对有关学生信仰的教育工作没有与时俱进。
2.当代大学生主要信仰什么
21世纪之初,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体是良好的,但在全球信息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宗教信仰、世俗观念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借助网络、信息通讯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始向高校蔓延,很多大学生对这类思想也不持抵制态度。而世俗功利、虚幻迷信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理性和迷茫之间徘徊[2]。2003年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多元化信仰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
3.大学生中是否存在信仰危机
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出现,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迷茫论和怀疑论。对于部分持迷茫论的研究人员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感到迷茫,加上传统教育的弊端,西方思潮的干扰等 ,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对部分持怀疑论的研究人员认为:一是高校大学生自身没有树立信仰;二是对现有的信仰体系产生怀疑、动摇,甚至走向误区。
二、信仰迷失、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校大学生信仰迷失、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外因(学校、家庭、社会)和内因(学生自身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从社会多元化变革角度进行分析
肖宗娟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多样性、世俗性、功利性、非科学性[3]。赵珊珊指出: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不良影响,对马克主义思想产生动摇,精神危机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4]。李庆真认为现代社会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源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三个方面[5] 。所以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由于文化跟不上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使高校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陷入困境。
2.从德育教育空洞、抽象视角进行分析。
伊文婷认为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力等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对道德主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6],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失,向学生们所灌输的道德规范和概念被抽去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观念,失去了方向性、没有了正确价值观。
3.从主体理性意识缺失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信仰危机与中国当今德育的教条化有关,造成信仰主体地位的缺失和非理性化,脱离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西方的信仰危机是对存在文化的反思,建立在对人的存在的完整性追求的一元价值观基础上,问题多发生在选择之前。而我国的信仰危机是在主体尚未形成理性的意识之前,就要面对多元选择的困境,存在盲目性和非理性,形成价值的失落与迷茫[7]。因此,主体理性意识的缺失是当代年轻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4.从产生宗教信仰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或有倾向的,与家庭影响和少数民族传统有关,好奇心、精神寄托是驱动力,家庭成为大学生接触宗教的引导。宗教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易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大学生去了解,部分陷入迷茫和困惑的大学生想从宗教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客观原因是:家庭及交际人群的影响、民族信仰或风俗的影响、传媒或宗教文化活动影响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传统信仰。而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宗教借助这些途径迅速扩大其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宗教的蔓延[8] 。
5.从个体的思想状态的视角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使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迷失,趋向世俗和功利,而思想的不成熟,看待的问题存在表面化、绝对化和微观化。升学、就业、家庭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诱因[9] 。
三、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重建路径
当前,针对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研究较多,观点主要分为重建派和复兴派两大模式。
重建派认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从人的主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三个维度去分析,做到与时俱进,重新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理论,建立多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系。
复兴派认为,我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雷锋精神等在当代仍具有先进性、导向性,社会变革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失误才导致了它的魅力下降,要从国内外局势、主观意识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动全社会关注信仰教育的宏观环境建设。
1.创新信仰教育方法
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丰富教育的理论内容,把握主流方向,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针对创新,专家认为倡导主流信仰、提高主体的思想认识,对个体的生命情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都需要给予关注与关怀。因此,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义深远而重大。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三方面进行创新结合,保证教育体系在教育系统的独立地位,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2.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不能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作用和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在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形成至关重要,当今大学生信仰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于需要主流信仰的人民群众来说,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景展望
1.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是主要趋势
社会的转型,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生成,存在着片面性与合理性的矛盾。在当前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主导信仰之间的关系,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成长的社会土壤和科学路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信仰,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2.研究内容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纵观近十年来的信仰问题的研究,我们对于宗教信仰作为信仰存在形式的研究缺乏借鉴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时代性和方法的研究也落后于当前形势,导致教育工作者产生工作上的困难,高校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陷入了信仰选择的迷茫与困惑。
3.对个体信仰的研究不够
我们大部分的研究重点都放在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上,却忽视了个体人生观的研究。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肯定具备一定的人生信仰。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他们未来对生命以及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要汇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信仰。
4.理论与现实关系研究应加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看,对高校大学生信仰探索的横向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利于信仰的形成,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对个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自我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由度则有助于信仰的完善。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时,理论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自身信仰。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三者关系切入,建构理论模型,以社会发展、生活满意度、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为基础,通过对理论维度的分析,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生成深层次原因,掌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信仰特点和发展倾向。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xljk/1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