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上进行购物,电子商务逐渐演变为一种不可或缺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例如信息化建设程度低、资金压力大、人才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得不到相应的保证,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发展。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是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其中配送在物流成本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选择何种最适合的配送模式出发,利用电子商务及物流相关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国内外物流配送模式的现状并进行比较,并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找出最适合我国企业对配送信息化、自动化、柔性化等要求的物流配送模式。
关键词:物流 电子商务 配送模式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在Internet上最大的应用领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电子商务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通讯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它使得交易虚拟化、透明化、成本低并且效率高。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人们只需在线上便可方便快捷的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节省了商务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和厂商。但是实现这些的前提是电子商务的四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合理高效的运转,而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也能标志着一个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可以看出物流是电子商务能否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关键,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就很难将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的优势显现出来。在电子商务的四流中,前三流均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实现,而物流除了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线上传输外,其他物质的流动都需要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具传输,所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支点和基础。但是我国物流起步较晚还处在经济领域的落后位置,加之信息化发展较慢,资金投入不够,第三方物流还处在初期阶段,形成了“一流的信息、二流的安全、三流的配送”这一现状,物流配送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如何处理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提升物流水平,客户满意度,带动电子商务环境的重中之重。
针对“最后一公里”的研究欧美及日本的起步较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具有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而国内对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中心选址、路径优化、车辆调度上,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畅通地发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物流行业起源于二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市场自由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厂商认识到商品的合理配送中潜在的利润空间,为了在流通领域获得更多效益,美国企业采取可许多措施,第一,将传统的称呼改为配送中心;第二,采用计算机技术,条形码等先进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对配送作业实行标准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配送作业的效率。第三,实行共同配送,主要应用于连锁商店,节约企业资源。另外美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放宽政策如1991年颁布的《多式联运法》、1996年出台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也为美国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技术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标准委员会着手开发EDI标准,随后企业普遍开始采用电子交换系统,将其应用于日常订单的各个方面,因此,美国企业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并且通过JIT,VIM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日本也是物流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许多著名的学说如“物流冰山说”、“第三利润源”等都是源自日本,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日本的物流配送更是形成了高效率、小批量、一体化的格局。在发展初期,许多企业都自建配送中心,因而导致了国土资源的紧张,配送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在国土资源本就紧张,资源匮乏,劳工费用高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们纷纷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向分销一体化和共同配送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日本零售业的快速成长,形成了优质、高效、规范的物流配送体系。
1.2.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配送活动,一直处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环境中,随着80年代物流这一概念从日本引进后,才逐渐有了对配送的研究,但是对配送环节研究的兴起还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一次大革新,电子商务迅猛发张,配送需求范围打破地域限制,向全球甚至全世界扩大,人们才意识到在流通领域还可以挖掘到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大批产生,我国的物流行业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物流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运输网络不完善,资金投入量低,运输网络还不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并不能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相匹配,一直处于“瓶颈”地位,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物流行业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国外实力雄厚的公司也纷纷入驻我国,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建立了多处配送中心,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如阿里,京东,当当这样突出的购物平台和如中国远洋,EMS,顺丰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4季度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季度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第4季度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收入规模达51.3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1%。针对我国现在的物流配送体系来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道路和经验,企业将物流业务更多的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与公司的分销一体化管理相配合,向物流一体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给电子商务带来的独有优势。
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本文是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了管理学,现代物流学,运筹学,供应链管理等学科基础理论,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文献分析法,从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起源开始,对国内外的物流配送模式现状分析,总结电子商务理论,物流配送理论以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点,研究出最适合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配送模式是自营配送,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或供应商配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找出相关影响因素,最后再根据A公司的实际案例分析对这种研究方法作出证明,以此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的决策提供建议和提出展望。
1.3.2技术路线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基本理论概述
2.1电子商务理论
2.1.1电子商务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30年代末电报的发明方便了商人更好地传递贸易信息,人们普遍开始利用电报收发贸易信息,之后经历了电话、传真等传递贸易信息的活动,这应该就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开端。但是这种商务活动信息流的电子化水平太低,还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商人们不断寻求更高效率的商务信息交换方法,194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第一台大型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工业集团开始合作开发工业EDI标准,这是一种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传递订单,交货,付款信息等,至此电子商务的形态才得以呈现。但是EDI形式的电子商务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仅限于工业界内的贸易,同行业的小公司或其他行业还无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应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原来主导市场的价格因素,地域因素已经在世界贸易市场逐渐弱化,而服务因素占据越来越重的比重,如何进一步缩短贸易距离,加快贸易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成为整个全球商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令人振奋的是20世纪90年代Internet的高速发展给电子商务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给EDI技术带来了无限生机,电子商务旺盛的生命力日益显露。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买卖双方特别是处于不同国家的交易对象摆脱了原来极其繁琐复杂的线下贸易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在网上购物,商家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供应商,为经济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效益,这样商家与供应商的关系更加紧密,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更好地满足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wlgl/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