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论文】试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管理要务

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伴随着食品产业的空前发展,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也层出不穷,瘦肉精猪肉、黄曲霉素牛奶、塑化剂饮料、三鹿毒奶粉、地沟油以及废皮鞋制成的工业明胶用于食品生产等等。尽管如此,国内外仍然存在着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本文在对我国食品安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字:食品安全,管理要务

各国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源头污染比较突出,原来我们有2亿农户,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居住在农村人口比例差不多是1:1了,也许我们有1亿多农户,这也是很大的数量,这些农户都是分散生产鸡鸭鱼肉蛋奶粮食作物,这些是用来吃的或作为粮食加工物。粮食生产非常分散,分散的结果就不能标准化、规范化,因为没有规模化。这些农户不是用统一的办法生产产品。

另外全国有多少食品加工企业?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官方的说法是50万左右,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所谓小型是指10名员工以下,投资10万元人民币以下。这样的企业,生产话梅等食品的时候都不多加糖精、防腐剂可能吗?特别是在原料已经不是特别新鲜的情况下。这种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不奇怪。

正是因为上述特殊的特点,我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

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农药残留以及兽药残留问题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种杀虫剂、除草剂及高效化肥等等,而各种功能的兽药也是动物养殖过程中不可获缺的。食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即使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也会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2、原体污染问题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及对环境的污染、食品加工方式的创新、饮食方式的改变以及日益广泛性的食品流通,使得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细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从而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越来越大。

3、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屡禁不止

一方面,由于我国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这种生产模式使的卫生保证能力特别差;另一方面,一些无良商家违法使用各种添加剂以及工业原料加工食品,谋取暴利,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4、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一是由于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是由于一些企业在食品的收购、贮藏以及运输途中,违规使用过量的保鲜剂、防腐剂,来放缓食品变质的时间。三是部分无良商家出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学校周围,充斥着大量的“三无产品”,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重滞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于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对滞后,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差距更是巨大。以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乳品新国标中生乳标准为例:,乳蛋白含量为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8%,菌落总数为不高于200万;与此同时,世界上所有的乳业大国其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规定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与欧盟各为10万,丹麦规定为3万。

6、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低,保障队伍力量薄弱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为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这样就分散了有效的食品检测资源,降低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及震慑力。而一些灵敏的检测技术,还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不能有效的应用于日常的食品安全检查工作之中。

为恢复国内外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监管、食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形成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提高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全面控制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打击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假冒伪劣行为,规范食品流通经营秩序。

要增强食品不安全风险意识。必须开展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尤其要加强对一些高风险的食品消费进行评估。高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小作坊加工的食品、地摊经营的食品等应成为评估的重点。

要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食品不安全源危害健康的宣传;强化信息披露管理,由合法的机构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状况,及时提示消费者应注意的食品不安全风险源,在全社会

形成良好风气,坚决杜绝消费高风险食品,科学对待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

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在分段监管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监管职能,做到统一协调、权责明晰。

要引入市场机制,让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成为影响食品需求及其价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具有隐蔽性。为引起食品生产者重视食品安全性,需要加强认证工作,建立可追溯制度,做好日常监测,及时公示信息,发挥品牌效应,便于消费者辨别。当消费者把安全性作为食品需求的优先决策因素时,政府监管、食品生产和消费三者之间就形成了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paq/7788.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9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