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范文】浅谈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之自然景观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首先要有农业的支撑,也就是说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据考古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农业至少开始于六、七千年甚至一万年以前。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我国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农业中的种植业,许多农作物都是由我国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源、土壤、气候等方面的条件,当然也与我国古人的勤劳朴实和善于思考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农业思想,自然景观,美学

0.引言

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其精湛的耕作技艺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以及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系列的科学总结,被世界各国称赞。我国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的农业思想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自然景观所形成的一种思想。自然景观是指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其中所包含的地形、土壤、水源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审美特征是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对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关系重大,是我国传统农业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通过中国传统的农业思想所蕴含的自然景观中的基本特征——审美特征。

1.中国古代形成的“三才论”所包含自然景观中的审美特征

三才论即“天—地—人”三个要素组成的宇宙理论,古代的人们遇上任何事都习惯性的联想到这个关系网,这体现出审美特征中的平衡美和象征美。由于我国地处位置的原因,幅员辽阔,跨越多个纬度带和三个温度带,气候差距大,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加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人们抵御和防范灾害的能力特别差,人们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就形成了关于“天”和“地”的信仰,再与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三才论”的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农业稳定的向往,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出某种思想意识,这体现了审美特征中的象征美。这个理论讲究的是这三种元素的平衡制约和发展,根据这个理论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利用变化的天气、起伏的地形和人们的耕作技巧来发展农业的意识。这三个要素的统一协调发展,使杂乱无序的农事生产有了季节耕作播种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地形上种植不同的植物,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这三大要素的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了美学中形式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

2.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科学技术思想所包含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

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农业的深入发展业推动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科技最直接的效用是运用于实践,以取得丰厚的回报,以享受劳动的喜悦【2】。人们在长期的农事劳动中,根据土壤的湿度、厚度、肥力,来确定种植植物的种类和深度,一定要合理分析和安排植物的种植位置,在改变自然景观的过程中体现了形式美中的比例美。还有现在出土的古代农耕工具,它们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而且是越向近代耕作工具越简便、外观越美、越实用,在相同的时刻翻耕土地逐渐形成了轮作制度,体现了审美特征的生动性和节奏感。古人生产这些工具一方面是解放自己的双手,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不利的自然景观,比如说,在古代一些山地不能被利用,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发明了一些工具去改变利用山地,开辟了梯田,形成了特色的农事景观,更具有形式美。

3.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小农经济思想包含的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加上人们的辛勤劳作,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村落一般会聚集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方便人们的农事生产,唐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安稳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使得人口增加,这时就要扩大农田面积。但是用作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人们将一些不利地形改化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山地由原先单纯的树木单元增加了种植业景观单元,也就是形成了后来的梯田。这就使当地的自然景观更加丰富,增加了自然景观的色彩美,增加了客观存在事物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势的综合美【3】。农民们在长期的耕作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总结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把“天—地—人”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是,农事种植和人类生活场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个协调的环境,体现了平衡美以及季节变动的动态美。

4.结语

农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它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具有动态特点的。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农业思想文化只是这瀚海明珠中的一颗,而自然景观只是农业思想中的一个小的分支,但是各种思想又是相互交织的,农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领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农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非常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农业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有关的著作也是比比皆是。但是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形成一种思想方式,我国传统农业思想关于自然景观中的审美特征,对我国人民的审美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其铭,杨山,杨雷,人地关系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惠富平,牛文智,中国农书概论[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ixiu/748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2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绪 论翻看中国的文学史,其中不乏写田园诗歌的著名诗人,但陶渊明是这众多田园诗人的第一人,是第一个将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题材。在陶渊明的笔下,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农村自然…

    思修论文 2014年10月10日
  • 【思修论文】浅谈思想品德的课堂模式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的相互…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思修论文范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17日
  •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

    思修论文 2014年10月12日
  • 【思修论文】学习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

    一、延安精神与党性修养的内涵 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到1948年13年间在延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在长期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社…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11日
  • 【思修论文】浅谈思想品德课指导我成长的感受

    摘要:记得海子有一首诗《以梦为马》中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海子的梦想是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

    思修论文 2014年12月1日
  • 【思修论文】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后,思想品德课备受大众关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19日
  • 【思修论文范文】浅谈动态生成式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它在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认知而忽…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思修论文】论分层理论的作用

    摘要: 由于分层的思想可以使复杂的系统易于管理和实现,因此很多学科都引用了分层理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呈现出复杂性…

    思修论文 2015年1月9日
  • 【思修论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趣味性教学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思想品德课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提高学生学生的兴趣,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策略、幽默教学策略和多元智能教学策…

    思修论文 2014年11月19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