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过程,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在思想品德课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做思想品德”、 “说思想品德”、和“用思想品德”三个层面来论述体验性学习。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体验 生活
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背景下,体验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教育界近年来十分关注和重视体验性学习。思想品德课与其它科目相比,有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现实的显著特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以通过我们的教学体验和感悟政治,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究体验。体验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华盛顿大学里有这样的一条横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体验的活动。它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自己感悟出某些人生的道理。
一、经历知识——体验“做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经历中理解,掌握新知识,就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的方法以角色扮演法最为常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这一内容时,就请学生分别扮演森林、人类、动物、植物、水等角色。扮演人类的角色分别表演了滥伐森林、捕杀动物、破坏植被、污染水源,而扮演森林角色表演消失,动植物角色表演死亡,水角色表演变质。通过扮演人类的角色对其他四种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他四种资源分别作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水体变质、草原退化、气候异常等严重的后果。就是这样通过角色扮演,用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来影响学生个体心理过程。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角色扮演还有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改变自我等方式。
(1)哑剧表演。教师提出一个情景或一个主题,学生不能言语而只能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
(2)角色互换。例如,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另一个学生扮演交往中的失败者 (父母沟通有问题的失败者、不能适应中学生活的失败者、学习方法有严重缺陷的失败者等角色)。两个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和角色。
(3) 双重扮演。表演的人数是两个。比如,一个扮演学生习惯不好,他表演学习中的不好的行为,另一位学生也重复表演他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学生重视事实,帮助学生反省、认识自己。
(4)改变自我。表演的人数是一个人。例如,教师可以让某个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扮演自己改变后的情景:上课认真听课,不再主动和周围的同学讲话,主动举手发言等情景。 这样有利于扮演者在不同情景中体验不同的感受,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
由于角色扮演生动有趣,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而且还可以促进班级内思想感情的交流,知识形成的体验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运用这类方法。
二、探究思考——体验“说思想品德”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课堂学习不再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而是在动脑亲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俗话说,“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外在的体验才能服务于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例如:在进行“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的教学时讲述“两只青蛙的遭遇”:两只青蛙在觅食,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让青蛙体验到什么叫灭顶之灾……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两只青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它们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这一困境?从这个故事里你有怎样的启示呢?通过让学生对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在探究思考中体验学习。学生从有悬念的故事情景中体验到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人有不同的结果。挫折对弱者而言是万丈深渊,而对强者来说却是成功的阶梯。
新课标有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可见探究思考学习有着其重要的地位。
并向全校同学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有: 4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52.1%的同学感觉“父母一厢情愿地为我设计未来,却不去考虑我的内心感受”;有7.1%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家,我宁愿离开现在的父母”;有 12.8%的学生发现 “父母趁自己不在的时候偷看过自己的东西”;有60.8%的学生觉得对时下的“减负”,父母是持反对态度的;有56.7%的学生认为 “父母在学习上施加的压力”;有 48.3%的同学“从不把自己的内心向父母袒露”。面对分析的结果,小组成员从分析者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的策略。应对策略有:“远离网络”、“建立家庭亲子计划表”、“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等等。让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面对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社会现象,学生会较理性去认识它,并想出一系列解决的办法。在这种探究中所获得的体验作用是巨大的,让他们深刻体验到同龄人共同忽视却又一样痛苦的父母和子女的疏离感。
三、联系生活——体验“用思想品德”
有些知识不是听讲就能获得的,它必须是在实践中去体验才能获得。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追求。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它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施教,看似不见学校、教师和教材,但处处又似乎是学校、教师和教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材料本身内容和教学需要疏理、加工、整合、改进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改造教学内容,将文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拨动学生的心弦,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模拟生活、再现生活,
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用生活促进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的有价值。
例如,有位教师在学习《公民在家庭关系申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当一天妈妈或爸爸,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换位。早晨从叫孩子起床,准备早餐,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准备午餐。下午整理打扫卫生,洗全家衣服,接着又准备晚餐。晚饭后监督孩子写作业并检查。在短短的一天中让学生体验到为人父母的辛劳,并把一天的感受写下来。课堂上,老师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做一天父母的感受,引出课题《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很自然地让学生体验公民在家庭关系中抚养、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是父母的义务,扶助、赡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义务。紧接着老师又趁热打铁的问作为未成年人应该在孝敬父母方面做些什么呢,有许多学生回答出帮父母干家务、父母生病照顾父母、努力学习报答父母…
最后老师倡议大家一起唱一首关于孝顺父母的歌,有一位同学唱出了《常回家看看》,这节课就这样在歌声中走进了尾声。课终时,老师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三八妇女节要到了,请每一位同学为自己的妈妈送上一件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
这个案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课堂教学进行双重的体验,达成了掌握本课基本知识和养成好的品行的双重目标。教育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显示出知识的价值,才能让知识变得鲜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反映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总之,让学生经历过,体验过,学生的智慧、思维、想象、情感、喜怒、哀乐才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学生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进行直接对话,知识经验真正的变成学生个体的 “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ixiu/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