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语言表达能力尚且处于成长时期,在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时,对于数学公式、数学原理、数学符号的语言表达,产生一定的困惑。而数学语言能力的欠缺,也正是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成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拦路虎。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要从培养其语言能力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消化、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源于数学学科逻辑的严密性和严谨性,往往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数学内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历,认为小学生在数学语言能力上,主要产生以下问题:
(一)厌倦情绪
经笔者观察,不少学生在情绪上对数学产生厌倦,面对数学语言这些看似比较“生硬”“冰冷”的语言时,学生较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对于一些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的数学公式、数学原理等,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比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我就要求学生将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小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很多学生站起来后只能说一两个例子,但是不会自己组织数学语言。
(二)理解困扰
每次考试检测,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答错的题目,其实不是知识点理解的错误,而是没有读懂数学语言,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扰和偏差。课堂上、教材中所讲到的知识点,其实学生都理解和消化了。到了具体的题目中,对数学语言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在学习“认识角”的时候,我问学生们:“一个顶点和沿着顶点出发的两条边,是否就能构成角?”不少学生还会为此而被“迷惑”。
二、培养数学语言能力的途径
笔者认为,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功在平日、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教师更应该在平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平日的阅读,感悟数学语言,从课堂互动中掌握数学语言,从课后训练中灵活运用数学语言。
(一)平日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了解到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形式美,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数学语言。在我看来,数学语言的精炼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因为这种精炼而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精炼散发出严密性的魅力。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所有的图形都是由四条边组成,我让学生们自己站起来总结,用简短的话来描述这一类图形的特征,很快学生回答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都是由任意的四条边组成的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了长方形,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组织,学生答道:“长方形就是对边相等。”我进一步引导:“对边相等的就是长方形吗?如果是这样的呢?”一边说我一边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抢答道:“长方形的内角都是直角。”很快又有同学补充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但是相邻的两条边并不相等……”我接着继续引导,“在长方形的基础上,如果四条边都相等呢?”学生齐声回答,“那就是正方形。”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课本,仔细读一读书本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比如学习面积和周长计算时,我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目:“育才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12米,宽9米,这块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唉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为多少米?”听到题目后,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和周长计算的公式,学生回答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厂方面的周长等于括弧长加宽括弧,再乘二。”通过将公式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再从题目中寻找相应的信息点,题目就很快解决。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多读教材上关于概念和推理的描述,把概念中每一个信息都圈点出来,很快,学生们体会到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有效地记住了数学理论,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上学效率。
(二)课堂互动:掌握数学语言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而数学语言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维整合、语言组织,从而掌握数学语言。
在现代教学中,小组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采用的较多的课堂模式之一,这也是“以学定教”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上课情况,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当碰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笔者曾经热让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小组成员自己答题,如果有答错的地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纠正。比如:小组一个成员出题4米9厘米=()厘米,可以让小组其他成员这样叙述:4米就是400厘米,400厘米加上9厘米等于409厘米。简单的几句话,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学生很快掌握思路,并且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一旦小组中出现极个别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加以解答。
比如在学习“小数”时,我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出题,答错了小组成员进行更正、讲解,答对的继续给别人出题。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有助于数学语言的培养。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之门,挖掘数学语言的奥妙所在。
(三)课后练习:训练数学语言
所谓“温故知新”,课后练习是学生复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不良方式,引导学生做一些精炼的题型,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总结解题思路,通过做一道题,掌握一类题的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产生一定的困惑,究其原因,对题目中的数学语言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这种困惑。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有选择的布置一些精炼的提醒,并且针对做错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分析数学语言的逻辑推理性,教师再加以指点,很快,学生能克服数学语言障碍。
比如曾经笔者除了一道题,要求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并用数学语言组织、表达运算过程,题目是:24×25=?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用语言组织出多种解题思路:24×25=6×(4×25),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30-6)×25。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并用数学语言组织运算过程,不仅启发了学生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
比如笔者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两车在出发后的2.5小时后相遇。问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我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就自行用数学语言组织题目中的信息点,并且可以用笔在草稿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采用数学语言组织+图形解析的方式,数学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产生数学兴趣,走进数学之门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采用最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培养数学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蓉,浅议小学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新客户层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2]张玉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J],学周刊:A,2012(04)
[3]振俊师,小学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4]马三松,浅谈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商情,2011(02)
[5]李跃卿,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3(02)
[6]陈秀华,浅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huxue/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