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即在使学生了解生物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物研究仪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并由此树立关于自然和人类的正确世界观。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一定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推行生命教育。本研究以生命教育概述开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初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提出三种加强生命教育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命教育 对策方法
引言:生物是向人们介绍自然秘密和生命的起源、构成以及发展的学科。生物不仅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学习生物,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掌握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进行思考。因此,生物教学的意义,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1. 生命教育概述
1.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生物教育领域新兴起的课题,很多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和思考。生命教育按照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不同,基本概念也有区别。在初中生物教学的环境中,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初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以认识生命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对生命及其价值的正确理解,进而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的尊重态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1.2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比照生命教育的含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是使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之一。
1.3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缺失
尽管推行生命教育已经在我国初中教学中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教育的效果甚微。学生面对学习压力选择自残或自杀的方式以求摆脱的例子屡见不鲜;青少年伤害他人的犯罪事件并没有减少;中小学生以虐待动物为乐趣的行为比比皆是。即使“进行生命教育”被写入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受到学校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将教材书本知识讲清楚已经很不容易,生命教育的开展显得困难重重。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学校教育能够提供的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生命教育,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2. 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以突出生命教育主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新颖、教材体现形式多样化、结构也十分清晰,十分适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只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就能够建构一个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堂。
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这一章的内容是以植物的基本类型、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为主线,在每一章的内容里都穿插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一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科书为主,而我在教学中为了突出“生命教育”,将教学内容做了调整,在进行“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学时,将“在文学中寄予植物的情怀”这部分内容提前,准备了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莲者,中通而外直、不蔓不枝…….”、“远看是一片绿色,近看却又没有了”等,让学生们讲出这些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植物,然后根据文学作品给植物赋予的“情怀”来对植物进行“定性”,再将这些被定性的植物进行分类,接着学习植物的种类和基本形态。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形态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改变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学效果提高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很多教学研究中均有提及,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讨教学方法的改变对生命教育的促进作用,仍是值得我们尝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探索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在进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候,在学生掌握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和生活栖息特点之后,我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的教学中,将“动物的行为”设计成三个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资料作为背景,实际上,是以不同资料为背景,分别回答三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行生命意义学习的过程。第一个资料是教材给出的“科学家故事——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第二个材料是“狼孩再进入人类社会”,第三个材料是“风雪中的帝企鹅——帝企鹅的繁衍”。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通过抽签获得材料,每两个小组的材料是一样的。请学生们通过研究材料,回答三个问题:1、材料中哪些内容描述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2、材料中哪些内容描述了动物的社会行为?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分别对动物的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问题,学生们开始仔细阅读教材,并且结合材料,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组织答案。通过探究问题,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而且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意义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进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时,同学们纷纷报告: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本保证,动物通过在群体中活动和交流学习而来的社会行为是生活的必备技能。只有在自己的种群里生活,生命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4. 巧妙安排课后作业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并非初中教育中的“重点科目”,面对中考和升学的压力,很多学校对生物这门课程更加忽视,学生家长也认为“和中考关系不大”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然而,生命教育是可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的,即使学生由于课业繁忙无法使用大片时间去完成和生物学习有关的课外探索,生物教师也可以通过“期末考察”的形式,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生物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安排了生物教学中唯一一次“实践作业”,给学生们一个“生物研究报告”的简略模板,请学生们自由选择任何一个题材,进行一次生物实验实践。模板中包括实验的题目、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论。只要是和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生物实验,而在“生物研究报告”模板的背面,我拟了一个特殊的题目“我的生物实验中的有趣现象”。学生们花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各自的“生物实验”。有的学生在报告里写出“我给我家的狗,吃了很多肉,之后它就拉肚子了”;还有的学生在报告里写“奶奶家的母鸡,没有见过公鸡,也在孵蛋,是因为它想要生小鸡”;也有的学生写到“我种的豆子,有一棵发芽比较晚,还长歪了,检查之后发现是因为种子上面压了一块小石头”。这些看似平淡又简单的报告,对学生们的启示实际上要比大人能想出来的大得多,“美食不可多得”、“母性的力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就通过这些实验,在学生们的心中永远种下种子,相信通过成长,这些种子最终会结出丰硕的“生命之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延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实现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面对我国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下对生命教育的缺失状态,建议各学校和初中生物教师,采用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手段,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性,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波.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4月.
[2]李 阳.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析[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06):22-23.
[3]路 桥.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3(10):18-20.
[4]王秀红.加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学周刊,2011(06):15-16.
[5]陈玉凤.注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版),2008(04).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hengwu/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