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越来越重视教育。我国为了迎接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理念不断发展和更新,在此期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此次课程改革2010年全国全面推开,此次课程改革,生物不仅课程理念新,教材也在更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材不仅在外观美观精致,而且内容也具有科学性,整体上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等特点。教材是联系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是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为了迎合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各节增设了多个栏目,打破了教材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观念[3],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栏目,成为了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学时间有限等为由,直接代替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也未曾体会到“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笔者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研究与上次课改教材的对比,分析“资料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希望一线教师重视能够重视“资料分析”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资料分析”栏目的内容及编排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使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而资料分析是常见的一种手段[4],一种既符合课程理念又具特殊的手段。“资料分析”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表格资料等四种形式呈现,包含了生物科学史,科学实验数据、实验案例、原理应用等。“资料分析”一般出现在重要知识前后,先提供一段文字,或是一组资料,之后设置相应的讨论题,学生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处理,找到正确答案,其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分析”栏目进行统计。六本教材中四本涉及“资料分析”栏目,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有34个“资料分析”栏目。其中包括5个“资料搜集与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3.“资料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也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5]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资料分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3.1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材直接写出来,学生主要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理解,最后达到记住或者背诵知识点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能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也不能将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然而在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主要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图片等资料,然后结合相应的讨论题分析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已知的知识点。通过自己阅读,分析,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不但能够灵活运用这个结论,而且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当中。
3.1.1 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与之前老教材不同(概念的新呈现方式)
3.1.2 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
3.2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3 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生物高考中注重考生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的要求不谋而合。[7]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资料分析”提供四组简短的文字资料,首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组材料,然后讨论“神经系统不同
3.3 有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4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3.5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或者归纳、总结、对比相关知识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从生物圈到细胞”中的“资料分析”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初中学生学过的,如人的升值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同基础上又有所扩展,加入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为整个模块乃至后续模块的学习打基础,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资料分析”提供的素材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同种植物对不同种离子的吸收差异和不同种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差异,从而推测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这也可为后面“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谅解的学习打下基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的资料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教学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解,分析分泌蛋白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用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协调配合,了解到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及膜结构的连续性,为学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奠定基础。
如必修1第2页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如人的生殖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等,教材知识在初中相关内同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傲视的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不仅能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衔接,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再如必修1第48页的资料分“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完成后面的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将前面所学的各种细胞器知识与“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这一生理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学生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6 有利于学生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材采用图片并简短的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件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的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以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料分析”通过一组资料列举出几种致癌的因素,也列举出几种抗癌的物质和防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癌症的防御:在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或行为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哪些做法或习惯有利于癌症的防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验到“病从口入”同样也适用于癌症,并且确定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防御癌症和其他疾病。
3.6 “资料分析”是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徐进山.利用栏目设置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2):19-2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0.
[5] 刘凯春.浅谈“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12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高伟萍,梁健平.“资料分析”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生物学教学,2011,36(12):13-15.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shengwu/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