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点关注,在本文中,列举了大庆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必然性因素,分析大庆农村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从而通过大庆农村这一个案实现对全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映射,以此展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策略转变和百姓收入分配的变化。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影响因子;对策分析
当劳动力从所从事事业的地域出发来划分,即产生了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两种类型。而剩余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却受到家庭、性别、地域、年龄等限制因素的影响而没有社会价值的实际输出的劳动力。源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受限于人口众多、农村地域逐渐缩小、难以高效利用生产资料等因素,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0%以上,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域逐年缩小,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地域也随即缩小,也必然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影响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因素
1.1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因子
1.1.1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农村如何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能产生实际社会价值的生产性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水平能否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能否更上一个台阶。大庆是世界上公认的重要的石油资源城市,也是中国石油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中,大庆在一片荒原上开发建成了世界级的特大油田,为民族争了光,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必然导致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确定大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增加的经济战略导致了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城镇劳动力数量剧增,居民经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1.1.2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欲望驱使
自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出台开始,大庆地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大庆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劳动力转变形成了巨大的、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1.2促使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封建社会以来大庆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流行重农轻商的思想,许多农村劳动力将土地种植作为生存的唯一途径,由于缺乏与其他产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心理上害怕转移。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与城市劳动力竞争就业机会,城市的管理者害怕形成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担心缺乏管理农民工的经验而使得城市秩序陷入混乱,因此他们对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劳动力持保留态度。而现如今国家政策以及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扭转了这一局面,农村劳动力不再固守农村这一狭小的地域,城镇也放宽了准入门槛,这些都无不影响了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2.2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作为集经济、科研、教育、文化、医疗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大庆城市已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大庆地区在政治和地理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大庆处于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交界处,它是沟通亚洲与欧洲的重要桥梁。同时,大庆地区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例如广袤的平原地形、温带湿润性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松花江等丰沛的水利资源,再加上大庆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方向就比较多,而且速度快、规模大。
1.2.3 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经济利益的驱使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大庆地区随着石油工业的开发带动了城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大庆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入新时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地区根据劳动强度和劳动区域划分,劳动力在报酬的获取上具有很大的差距,从事非农业工作往往比劳动密集型农业付出的劳力少,而获得的报酬要多很多,从而使大庆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意识到跨区域、跨专业领域的转移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国家人口管理制度放宽的条件下,大庆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2)农业区域缩小,农村就业不充分
我国人口众多,大庆地区又是自古以来的农业重地,农村劳动力多,而平均每个劳动力分配的耕地资源就相对要少,故而大庆地区土地资源不足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依据。大庆地区农村人口每年的急速增长,伴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进而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地区和工作领域的转移。此外,由于新的农业技术,如制药和化学除草技术、高效使用化肥的技术以及灌溉技术的推广等,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的投入,缺乏就业机会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
(3)农业领域生产要素的缺乏
由于农村的经济环境相对恶劣,在农业领域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合作企业和资金支持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济资本,农民都不愿意投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农作物品种,导致了农民在从事农业工作中收入方面陷入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用承担高昂的投入风险就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另外,从事城市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于是,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就顺理成章了。
1.2.4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尽管农业劳动中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规模很大,但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造成农业工作效率很低,农产品的价格以及质量都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竞争水平,农民也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伴随着越来越少的城镇就业岗位,农村务工人员之间的就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他们还是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
1.2.5其他因素的影响
随着大庆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观念的转变,他们中追求新生活的人以及其他同类人员职业领域的成功转化对他们的示范作用,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针对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举措
2.1.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
首先,大庆市政府要严格遵循国家规范,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领域的管理和监督,注重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生产和分配、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发展,对人口增长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加强监控。其次,促进城镇建设旧观念的改善,要改变过去只注重量的增长的观念,在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发展质量的建设和加强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从高质高量的层面出发打造合格的管理机制。最后,政府在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研究大庆地区的不同性质,采取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劳动力传输途径,在不符合条件的区域,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促进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
2.2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得以有效利用,还要通过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才能发挥剩余劳动力最大的优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比如,可以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的修养水平,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展开使用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训、农村自主创业家培训等培训方式。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多方力量地共同参与,使各类培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对接,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
2.3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3.1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即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是形成农村一体化经济模式、一条龙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必要过程和手段,也是大庆地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2.3.2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大庆政府应拨出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采用基于市场的融资模式,和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的经营形式,发掘更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例如国内国外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以用于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
3.结语
促进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是积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加快东北三省的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促进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长远、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作为范例,指导全国地区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探讨大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对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贯平.劳动力市场分割文献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4期.
[3]刘汉成,梅福林.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01期.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rlzy/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