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小企业在扩大出口、提供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制造业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长久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但这种倾向正在发生转变。从目前主流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方面,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内部控制要实现其目标,必须突破原来的理论限制,向着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方向发展。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层面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重大差距,进而影响其健康发展。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演进和理论解释为研究起点,同时以朝阳市兴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最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和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相关理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中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第三部分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企业文化这六个角度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前一部分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第五部分为全文结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制造业;问题;措施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兴的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人口、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和地位随着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而日益突出。然而,中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究其原因,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规范中国企业推行内部控制措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2008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相应的一整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范和指引明确指出,从2011年1月1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并公开披露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在企业内部,一个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职责范围往往大于大型企业内部的权责设置,同时有别于大型企业一个业务操作可以有多人执行而形成相互牵制机制,中小企业的许多业务往往只能由仅有的几个人合租完成,这种缺乏牵制的、人员素质起到关键作用的流程操作方式客观上使得中小企业的运营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营有效的前提在于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在于:
(1)内部控制建设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依照系统论的观点,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依照控制论的观点,对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的辨析也是构成一个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构建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2)内部控制的改进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的持续运作
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我国既定的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出现的风险因素或许对于大型企业不会构成太大威胁,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却存在较大的威胁,因而,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加适应现有的经济大环境和经济体制,实现持续经营;
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面临着国际上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双重竞争和考验,如何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成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过程中首当其冲应当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内容
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入手,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以朝阳市兴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企业文化这六个角度分析公司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理论概述,并且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兴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政策建议,通过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提高兴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理论
1.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1995年,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成的“COSO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内容。”
我国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不同的国家对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质上这些定义基本相同。本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一套由点、线、面结合而成的自我调节与约束的控制系统,通过合理的方式规避风险,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
2.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从西方产生,各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由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进化阶段、提高阶段、演进阶段、提升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最初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是查错防弊,通过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将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以达到企业内部相互牵制。内部控制作为一项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实际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其核心主要关注于会计领域。
第二阶段,进化阶段,即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区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方面,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方法和程序)来实施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安全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管理方针。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即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果。
第四阶段,演进阶段,即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以其首任主席的名字命名为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提升阶段,即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04年,Treadway(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这是一个广义的风险管理定义,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行业和部门,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涉及一个企业各个层次员工。
(二)中小企业
1.概念
中小企业,指资产、资金规模不大,管理、工作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中小企业业务活动简单,其经营方式上通常采用业主直接管理,受外界活动干扰较小,是最简单的集权式管理。中型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经理统一指挥与指导,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制造业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年销售额在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制造业企业。
2.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1)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3)经营范围过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困难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3.作用
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日常运作遵循产权利益归属而确立的一套规则,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全面管理的策略。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操纵环节,使中小企业各项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信息失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员少、规模受限,企业内部各项事宜均由企业领导一人决定,这些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通常对更多的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不重要,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不能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如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隐瞒收入、恶意避税等;
(二)内部控制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和奖惩力度不够,管理随意性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差,没有预算或预算弹性过大,造成管理粗放,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信息不畅;
(三)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当提高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能力,对高风险领域及时加强管理,企业管理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的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目前看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用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普遍存在着监管法规滞后、监管手段落后和监管力度不够等现象,使得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一些企业虽然设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结束语
总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在不断地进行细分,它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的砝码,有了领导组的重视与员工的诚信,公司按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的控制活动的整体框架,为内部控制建设良好的环境。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目前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单纯地依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依靠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它贯穿着企业的每一个方面,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各个部门的人员来进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使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qygl/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