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历史教育发展趋势下,将史料教学与历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及实施策略,被人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因为学者们意识到它可以对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在史料教学的研究上起步较晚,也没有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丰硕,鉴于此种前提,这篇论文就简要介绍英国中学历史史料教学与我国史料教学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史料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史料 史料教学 差异 启示
一、史料及史料教学的基本含义:
(一)史料
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二)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 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
在我国,史料教学,即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史料为载体探讨一定的历史问题,旨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教学活动。
二、英国与中国史料教学的要求及差异
(一)英国史料教学的要求
英国的历史课程标准重视史料运用的学习。早在199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对学生的史料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方面,提出了三方面的成就目标,其中,第三方面的成就目标即为“史料的运用”。这一成就目标由高到低又分为十个水平标准。
水平一 表达从一份史料中所获得的信息。
水平二 认识到史料能有助于回答有关的历史问题。
水平三 从史料中作出推论。
水平四 综合从不同史料中所获取的信息。
水平五 把一份史料作为特殊探究的证据,从内容来评述其有用性。
水平六 把不同的史料作为特殊探究的证据,来比较他们的有用性。
水平七 从史料产生的环境来判断其可靠性和价值。
水平八 表明一份不可靠的材料仍然是有用的。
水平九 表明理解一份材料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其所提出的问题。
水平十 解释历史证据具有可争议的性质,表明理解根据史料作出的判断可能是暂时的。
从这一水平目标,我们不难看出,水平一到四旨在强调学生从一份或多份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或者做出一些历史推论的能力水平;五到七,则旨在强调,让学生从一份或者多份史料中评述或者判断其有用性及可靠性;九到十,则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的提升阶段,需要学生在学习史料中充分发挥历史思维能力,对问题本身进行探讨。
2007年,英国颁布了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史料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历史课程中,学生们查找资料,评价其有用程度,从而得出结论。为了做到这些,学生们需要去研究和详细审查资料,并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这些能力在成人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没有像1991年的课程标准一样将其专门细化为成就标准之一,但强调把史料的运用深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中,使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更加深入,它不再是条条框框的水平要求,而是在学习中的一种自觉的应用。
(二)我国史料教学的要求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差异
不同点:从英国历史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要求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运用有明确的层级,在不同层级上,需要应用的程度,反映出相应的历史思维状况;而在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这些能力要求,只是用相对模糊的词语概括出来,比如,学会、掌握、养成习惯、比较、概括、阐释等词语,让学生不知道究竟需要从史料中提炼出什么,需要进行哪些思考;对于教师而言,界定不规范全面,在教学中就难以把握,所以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标准。
三、英国与中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在考试中的运用及差异
(一)英国史料在考试中的运用
以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的历史试题为例。试题内容包括四部分:客观题、半客观题、自由反应题、结构型试题。而结构性试题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2、根据背景介绍,提供一系列材料,而这些材料的来源渠道多样,与此同时,这些材料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可以是可靠的;可以是有用的,也可以是无用的。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内容会涉及以下的几个方面: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鉴别、推断和验证;对具体史料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做出判断;综合各种材料得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说法等。
(二)我国史料在考试中的运用
自从1989年高考采用史料解析题以来,史料题就逐渐成为高考题目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我国的考试中对于史料运用方面,也有我们自己的能力要求。
以我国上海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为例,其要求就是:“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具体要求被分为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在我国历史考试中,史料的运用,可以说,几乎是渗透了各种题型,例如选择题,史料解析题,以及材料分析论证题等,可见,这些题,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历史思维等。
(三)差异
不同点:英国在考试中,对于史料地选取,是开放的,史料有真实的,可能也有虚假的,有有用的,有无用的材料,需要学生自己鉴别,这需要对具体史料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做出判断;而我国的史料,在考试的应用中,相对单一,就是把材料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出设计者,需要学生发现的有效性信息,并总结出答案。但是,近年来,试题的编制者,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我国在历史考试中,对于史料的运用,也变得多样,更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
四、对我国史料教学的启示
(一)需要明晰对于史料运用的标准
凡事在有一个标准的情况下,才好进行实际操作,不论是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如果我国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运用史料,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能力要求,就可以使教师有重点地培养,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史料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考试需要,做机械地训练,而是真正地从史料中感悟到历史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需要教师提高发掘史料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在当今可能最实用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这方面能力地培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更好地理解史料所反映的问题。
(三)运用史料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也只是一种证据而已,就像英国课程标准中的水平要求一样,需要让学生判别史料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其辩证地看待史料,不能全部都相信,如同朱熹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记住,一则史料反映一则史实,这样一一对应,就又将陷入“填鸭式”教学中,也就与我国的新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基于这样的考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敢于对史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有些荒诞,但在这些荒诞的想法中,或许就存在着一些合理的因素,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告诉学生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纠正的,让学生有兴趣去研习史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sjx/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