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在开放式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历史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存在形式过去性、认知结构多样性、思维方式灵活性、学科联系交融性等特点。中学生认知能力具有直观形象性和简单逻辑推理性等特点,即从感性到理性。历史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能力特点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践行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矛盾并非无懈可击,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智在用法”。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直观形象是形成历史概念和掌握历史规律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注重运用直观形象,不仅可以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媒介,但是,教材展现的常常是一段又一段冗繁冗长的文字,文字作为抽象的载体,不仅没有办法使学生触及历史的“庐山真面目”,而且容易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从而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概念化的史实和抽象化的史论难以接受,但是,容易被直观形象的语言感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描述历史人物和叙述历史事件,恰当的使用比喻,适当的使用幽默,注意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复杂抽象的教材语言加工成为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人物的角色之中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和史论的理解,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呆板印象,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幅又一幅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影像,从而降低了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袁腾飞讲历史》的高点击率……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趣味性外,不置可否,主讲老师的语言艺术也是使节目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思考氛围,才能使学生尝试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毛泽东的论述深刻的阐释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是,直观形象的语言不能代替学生感性认识的全部内容,再直观形象的语言也远远比不上刺激性的视觉和听觉对于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更加具体和鲜明。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客观需要,借助除语言外更加多样化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呈现历史情境,勾勒历史脉络,形成历史概念,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并使学生得到思想教育。
比生动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胜枚举。在教学活动中常常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之中的插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一个新的特点是补充了丰富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插图,涉及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历史地图、历史示意图、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文献,有的是绘画、有的是照片、有的是拓片、有的是漫画。多姿多彩的插图展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直观形象的历史信息,作为教材文字的补充说明,更有利于诠释、拓展、深化教材的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如:讲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经过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58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单明了的勾勒出来“丰岛→平壤→大东沟→大连→旅顺→威海卫”的战争路线,再生动的语言表述也远远比不上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更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影像
高中历史的史实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代或多或少有所涉猎,学生感觉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再华丽的文字、再鲜活的语言,再精美的插图,可能也没有办法再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热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影像,更为直观形象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又模棱两可,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意跟随影像深入学习,然后可以自觉的纠正错误和弥补疏漏,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应该是男女老幼尽人皆知的史实,可是能够客观还原抗日战争梗概的却为数不多。大部分的学生简单的认为抗日战争仅仅是共产党领导游击队打鬼子,而教材在介绍抗日战争的时候,首先讲授的是“全民族的抗战”,学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可以适当节选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桥段,伴随影片之中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民族危机凝聚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合作抗日。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必须肯定,可是学生根深蒂固的认为国民党是反面形象,教师可以适当节选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之老兵不死》的桥段,通过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仵德厚老先生的讲述,重温台儿庄战役的激烈与悲壮,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从而更进一步的升华到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两段直观形象的影像,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又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之中学有所获,可谓事半功倍。
三、将抽象复杂的教材内容加工成为直观形象的图示
将抽象复杂的教材内容加工成为直观形象的图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重点与难点,提炼教材之中的有效信息,使教材的内容简约化、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认识到历史纵向的发展规律和横向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讲述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生对于经济结构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如图所示:
学生可以清晰的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仍占主导;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冲击了小农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洋务经济虽然破产,但冲击了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未占主导;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了小农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国情一目了然,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需要“农村包围城市”?答案跃然图示之上。
又如:近代中国专题复习,可以将必修一、二、三涉及的知识整合如图所示:
学生可以非常容易的掌握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及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知识脉络,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历史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背景之下的历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样化的直观形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历史情境,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逐渐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逐渐具备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意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美好愿景。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sjx/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