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节奏打击乐器,有着很长的历史,看似简单,其实是特别需要花力气去挖掘。小军鼓是最基础的入门打击乐,也是最困难的,具有最丰富的表现力以及用特殊的方法形成的独特魅力。本文是从组曲《砸核桃》入手,对小军鼓的演奏技巧以及在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乐器的了解及演奏乐器的理论研究,从而把小军鼓在艺术上的音乐表现力地诠释的更细微,希望能对大家的演奏和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乐器 演奏技巧
中国远古时代开始,“鼓”便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象征物,也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带有神秘色彩,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几乎每一朝代都有专职人员管理,如周代“鼓人”掌管鼓类,汉代设“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时期有钟鼓司等等。鼓“隆隆”的响声,如同天上的雷电轰鸣,具非常强烈的节奏感,渗透到中国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当中,例如在祭祀、宴乐、仪仗、军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和生活行为中,“鼓”都发挥了艺术和实用的功能。
“小军鼓”,又称为“小鼓”,属于鼓类乐器,是西洋打击乐器中的一种。它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等部分组成,没有固定音高,但声音的频率比“大鼓”高。鼓皮多用复合材料制成,底皮绷有多条响弦,音色清晰、明快,有沙沙的声音,别具特色。双槌交替敲击时,发出清晰的音响,不同力度的处理,可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它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不同硬度的鼓槌还可以改变音色,表现力非常丰富,多存在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
早在14世纪,瑞士步兵(佣兵)团就把“边鼓”与“短笛”配在一起使用。那时鼓的高度与直径差异不大,鼓皮厚,鼓槌也较粗,发音沉重,色彩也不明亮;19世纪,鼓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形状较扁,常以黄铜做鼓声,杆或螺旋来绷鼓皮。17世纪早期,就能用螺旋或杠杆操纵响弦的紧张度,但20世纪先进的机械装置出现,才让响弦能立即离开鼓面,避免其他乐器引起的不需要的共振,并产生特殊效果。19世纪,军队演奏小鼓还是按“口授”的传统方法,后来管弦乐队演奏小鼓时才需要乐谱。管弦乐队中,最早采用小鼓的是法国古提琴演奏家马雷(Marin Marais)的歌剧《阿尔西厄尼》(Alcyone,1706)、罗西尼的歌剧《鹊贼》(La gazza ladra,1817)。但是它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管弦乐队乐器,直到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其他19世纪末的俄罗斯作曲家采用小鼓。
除了管弦乐中会用到它,军乐队中也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因此又叫“小军鼓”。独奏、重奏、合奏、轮奏等等的承上启下、垫挂加花、加强节奏、增加色彩、相互作用、配合连接都离不开小军鼓。诸多的功能,使得一首首完美无暇的音乐作品展现在观众和听众面前。
作为纯粹的西洋打击乐器,小军鼓采用一线记谱,并没有固定音高。其中带有“响弦”的发出“沙沙”的声音,而没有“响弦”的则发音清脆。小军鼓非常灵活,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力度演奏各种节奏,因此在管弦乐队或者军乐队中,它主要都是作为一种节奏性的乐器使用的。节奏是什么呢?彭吉祥的《艺术学概论》中说到:“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谈到小军鼓的丰富表现力的时候,不得不研究它的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单击、双击、三击、弹奏、滚奏、蒙奏”等。单击即一根鼓槌击打鼓面,一般右手开始单击鼓面,然后左右手交替演奏,演奏者根据乐曲的速度、力度与节奏的变化,用手腕控制改变。演奏小军鼓时,用手腕敲击,手臂要平稳,同时注意速度、力度的变化;双跳是非常好的基本功,更是考核优秀鼓手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军鼓的双跳练习是建立在双击的基础上,再逐渐加快速度的。但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槌落在鼓上的位置一致,敲击出来的音色才会统一,也训练了手在敲击时的稳定。
说到小军鼓的演奏技巧,就不得不提“滚奏”。滚奏是演奏技巧中较高级的部分,是用渐强或渐若的力度变化进行的演奏,用它可以营造不同的音乐气氛,如恐怖、紧张、阴森、险恶等等,还能生动形象的展现军队的行进和战斗场面等等。滚奏概括的说就是在鼓上快速连续的演奏出同一个长时值的音符,有着“延续长音”的作用,是演奏小军鼓较为常用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需要手腕和手指的控制,并依靠鼓皮的弹性相组合练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在实际的练习过程非常困难。
《砸核桃》是小军鼓艺考中常被抽到的组曲,也是小军鼓演奏技巧运用的较成熟的一首曲子。作者在采用独特的乐曲结构,以小见大,以灵动的节奏和鲜明的音色展开乐曲小品,鼓点高低强弱,或张或驰,以多种演奏技巧交错宣泄演奏者多变的情绪,艺术手法极具创造性,并以律动的节奏演绎卓越的匠心,演奏技巧炉火纯青,非常值得借鉴。那想要达到高超的演奏技巧,该如何去练习小军鼓呢?归纳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单击法。了解了小军鼓的几种握槌法之后,就可以开始小军鼓的基础练习。通过左右手的交替练习,稳定节奏和均衡双手力度,并逐渐加速练习提高手指的灵敏度,更多的实践为将来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倚音练习。分为“单、双、三、四”倚音的练习,即在主要音符前加“单、双、三、四”个很短促的装饰音,但原则上它们并不占主要音符的时值,只是装饰主要音符;三是滚奏练习。滚奏,最具小军鼓代表性特色,双槌极快速而均匀地交替敲击,发出清晰的音响,处理出各种特别的效果,如轻、重、缓、急等等。不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来改变音色。滚奏练习是学习小军鼓最基础、也是最为复杂的技巧之一,需要持之以恒的长久训练过程,也是每一个打击乐学习者的必修之课。
首先:腕击小鼓两下之后抬腕垂直向上;第二:抬臂向前至水平部分,手肘向上,鼓尖向下,鼓槌向上竖直;第三:鼓槌转向下再次腕击时,手肘、手臂恢复原姿。此练习开始时不要着急先要放慢速度准确均匀的敲击,此时每一槌都要有意识的去打,严格遵守左两槌右两槌的打法,开始不要追求敲的快,两手的敲击点一定要对称落下,这关系手部在鼓上做移动时是否平稳,以及音色是否统一。节奏开始稳定后,可以尝试提高速度来练习,但是不能太快,只能循序渐进地加快。鼓槌左右各跳两次,练习要改变以往双槌交替击奏的习惯,达到极快、极密。更值得注意的是:起初训练时切记急躁、图快。这种技巧表面上看很简单其实很难练习。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小军鼓“力度”也就是“表情记号”的练习。“pp、p、mf、f、ff、sf 及<(渐强)、>(渐弱)”等是在实际演奏当中经常会碰到的表情记号。除了科学规范的演奏时,每个人会因为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理解力及自身力度的大小处理出的力度强度都会不大一样,所以“如何做出适量的强度增加及减弱”是乐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颇为重要的一环。这方面的训练必须是从慢速开始的,尝试着做出“尽可能小声”到“尽可能大声”的效果练习,或者以“4连音”为基础,以“4/4拍”为小节单位,练习“8小节”,“6小节”,“4小节”,“2小节”,“1小节”等为反复单位的强弱练习,或者再做一些不同力度的练习。如从“ff>f>mf>mp>p>pp”,然后再从“pp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