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时期正宁县行政区划变迁,正宁县历史沿革,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山河成为正宁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正宁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关键字:历史时期 行政区 变迁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地处陇东南部,位于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省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县相邻,西接长武以泾河为界,北壤本省宁县。历史上迭称泥阳,阳周,罗川,真宁,正宁。
一、正宁县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据史料记载,正宁虽系偏远蕞尔小县,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中期,正宁境内已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据统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各乡镇,多达33处,有的文化层厚达3米。重要的有宫家川遗址、汉子村遗址、车家沟遗址等。从这些遗址中发现,既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器物,又有周代汉代的遗物的情况来看,先民们在各遗址处的生活就有跨越时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为后来正宁各处主要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宁行政区划建置的雏形,实际上形成于新石器时代。上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率有熊氏族部落在此活动,并留下千古驰名“黄帝冢”。
][1]。夏禹时,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2]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12页.][2],立邦国于北豳(治在今庆城县城),正宁属之。夏桀(履癸)年间,周部族先祖公刘建立豳国[ 豳国,又作邠国,其范围大致为北到庆城县,南到长武县,西到镇原县的屯字原,东到子午岭主要分解标志是北部的董志原边,西边的蒲河西岸,西南的蒲河、泾河,后期发展到南部的长武原。],正宁属之。商初,正宁仍归豳国所属。商末,周部族南迁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后来义渠戎人兴起于庆阳并建立义渠戎国[ 义渠戎国,为庆阳地区自公刘豳国之后又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正宁属之。自西周末年起,义渠戎国与秦国抗衡500余年。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秦占领义渠国的重要城市郁郅(今庆城县),并灭掉了乌氏戎。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在义渠地区置义渠县,同时在乌氏地区设乌氏县。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建立北地郡,郡址在义渠县,正宁县域西部划属北地郡。东部属上郡所辖。
(二)、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北地郡设立郁郅(今庆城县)、朝那(今镇原县西北)、泥阳(今宁县)三县。正宁县西部划归泥阳县管辖,东部仍属上郡。西汉一朝,沿袭秦制,先后在县域东南部建立三水(属安定郡)、独乐、阳周(属上郡)三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西部今宫河,周家地区归弋居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北地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 《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皇帝家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家,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北地郡为威成郡, 阳周为上陵畤。但延续时间很短。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惟宫河、周家仍归弋居县管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县,地域并入泥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因庆阳北部地区屡次被匈奴和西凉马超占领,在今正宁永和塬设立西川县,属安定郡。因子午岭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详。三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三国时期,正宁归魏管辖。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首领刘聪率军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未置县。公元319年汉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安定郡。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后赵打败前赵,正宁归后赵,属安定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前秦立国于长安,置雍州(在今镇原县)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后秦赶走前秦,在今庆阳市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北朝时期,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北魏在今宁县城置安定县,兼置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宁县平子镇;在榆林子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2县均属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归定安县辖。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独乐2县属华州。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2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2县均属之。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2军均为驻军机构,非政府机构。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豳州为宁州。北周元年(公元557年),废显州,阳周、独乐2县改属宁州赵兴郡。
(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更阳周为罗川,属宁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大业二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属之。大业八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陕西省彬县),罗川属关内道宁州。次年,从宁州辖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豳州,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域划归定平县辖。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宁州为彭原郡。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底”,派使臣在罗川县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宁”之意,改罗川为真宁,属彭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彭原郡为宁州。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定平县划归宁州。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设邠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五代十国时期,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五州并存,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划归宁州。从此,宫河、周家两地久归宁州辖。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宋代,真宁历属永兴军路宁州、陕西路宁州、环庆路宁州、庆阳军节度宁州、兴宁军节度。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真宁属庆原路宁州。山河及今宁县太昌、早社3镇归宁州管辖。元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宁州,山河、太昌、早社3镇及定平、襄乐2城归宁州直辖。明前期沿袭旧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经邑人赵邦清提请,朝廷改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真宁县。直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析陕西行省甘肃布政使司置甘肃行省,真宁属甘肃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清世宗“胤禛”讳,更名真宁县为正宁县。正宁之名始见史册。
(五)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11年-现在)
民国初,正宁县治仍在罗川,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甘肃省陇东道;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属泾源区行政视察员公署;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县长李剑泉被饥民所杀,县治迁至山河。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2年4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寺村塬建立了陕甘边区的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寺村塬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在正宁县成立了南区革命委员会。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下革命火种,留下珍贵足迹。1949年7月27日,正宁县解放,8月8日,县政府机关进驻山河城。从此,山河成为正宁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正宁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宁县,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建置。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