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

服饰民俗是指以衣服和装饰为内容的民俗文化,它是人类对自身本能的一种高度理论性的发展和文化的体现,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据先秦文献记载,生民之初是没有服饰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那么,服饰制度确立于何时呢?《周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下治”的说法,认为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始制衣服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含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随之建立是不可信的。任何一种制度包括服饰制度在内,都是为维护某种社会秩序服务的,它只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黄帝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未进入阶级社会,何谈贵贱与等级?殷商时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伴随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阶级等级制度便告形成。适应当时等级制度的需要,服饰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的《诗经》是反映我国古代生活、礼仪、婚姻、岁时节日与信仰等民俗的画卷。其中有关服饰的描绘,就有96处之多。《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服饰制度业已建立。《诗经》中关于服饰的描写的诗篇,较全面的反映了周代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内涵,展示了周人的服饰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
一、 周代服饰的质料
《诗经》中所反映的服饰习俗,从衣服的原料看,有毛、麻、丝、葛、皮、草。这些衣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文明和纺织文明。
“上古……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翬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诗经》时代皮毛仍很重要。用皮毛制成的皮衣为裘。周人穿裘,毛是朝外的,继承了上古衣皮习俗的的特点。周代有狐裘、羔裘、虎裘、狼裘、犬裘等。《诗经》中反映的主要是羔裘和狐裘,其中狐裘更为珍贵。从羔裘来看,“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召南·羔羊》这里指羊羔之皮做的皮袍。“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风·羔裘》“羔裘豹祛”《唐风·羔裘》“羔裘逍遥”《桧风·羔裘》从中可见羊皮袄是当时冬季很常见的服饰。从狐裘来看,“锦衣狐裘,颜如渥丹”《秦风·终南》因其毛在外,所以在其上又加以锦衣等。贵族平时居家,裘上不加锦衣,庶人之裘,外不加锦衣。“狐裘以朝”“狐裘在堂”《桧风·羔裘》可以看出,大夫平时穿羔裘,进朝穿狐裘。狐裘又分为狐白裘、狐黄裘、狐青裘。其中狐白裘为上,为天子所服。“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小雅·都人士》狐黄裘为诸侯所服。诸裘之中,大裘最尊,为天子祀天的祭服,以黑羔皮为之,示其质朴。
“无衣无褐,何以足岁……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豳风·七月》“不绩其麻,市也婆娑”《陈风·东门之枌》褐为粗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绩,绩麻,纺麻,用以制成衣裳。“衣襟褧衣”《卫风·硕人》,褧衣即是用枲麻一类的纤维织成的布制成的。葛布也是当时重要的衣料“为絺为綌,服之无斁”《周南·葛覃》,絺,为细葛布。“蒙彼绉絺”《鄘风·君子偕老》绉絺,为比絺更精细的葛布。以丝为原料的衣服随着桑蚕之事的盛行应运而生。“硕人其欣,衣锦褧衣。”《卫风·硕人》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品。“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锦衣,就是用彩色的经纬丝织出的多彩织花的丝织品而制成的衣服。在周代,无论是麻、葛织品的布,还是丝织品的帛,作为服饰质料,只供奴隶主贵族享用,而贫苦百姓却只能衣褐。
《诗经》中还反映当时人们穿草衣的习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传》云:“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雨。”《仪礼·既夕礼》记载说:“稾,车载蓑笠。”郑注:“蓑笠,备雨服。”《说文》:“蓑,草雨衣,秦谓之草。”蓑是用草编制的防雨草衣。可以看出,“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是描绘了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笠帽,披着蓑衣,记录了周代穿蓑衣的情况。直到现在,这种习俗在某些农村还可以看到这种防雨用具。
二、 周代服饰的式样
中国传统的服饰主要包括头衣、体衣和足衣。《诗经》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谓当时服饰的基本色调。
周代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古时有弁和冠,弁和冠自天子至于士皆可戴。到周代冕与弁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仪式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进行,而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齐风·南山》冠用缨系在颔下打结,以固定冠。缨在頷下的下垂部分称緌。“有匪君子,充耳琇莹”《卫风·淇奥》冠的两旁有丝绳垂到耳边,当耳之处系着一块玉石,称充耳。冕为黑色,上覆一长方形木板称为延,前后均缀挂成串的五彩圆玉称为旒。天子十二旒,每旒十二玉,前后共二十四旒,诸侯之冕九旒、九玉;卿、上大夫七旒、七玉;下大夫五旒、五玉;士三旒、三玉。“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商颂·长发》商汤赐予下国之君穿旒用的大球和小球。弁分爵弁、皮弁、韦弁,用布制成的爵弁用于祭祀,为文冠。“丝衣其紑,载弁俅俅”《周颂·丝衣》这里的弁为皮弁。皮弁用白鹿皮制作,缝合处称会,每缝均嵌以五彩小玉石,称綦。天子十二会,十二綦,下依次递减。“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卫风·淇奥》是对綦的描写。韦弁用韎韦制成,又称赤弁,其形制同皮弁。皮弁、韦弁皆为武弁,用于田猎或征伐。
体衣已有上衣下裳之分。“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豳风·七月》“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豳风·东山》“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秦风·无衣》“衮衣绣裳”《豳风·九罭》从中可以看出,这时上衣下裳已有明显的区分,不仅颜色多样,而且还有装饰。上衣用于保护身体的上部,裳即下衣用于保护身体的下部。邪幅和芾也属于这种形制。关于“芾”,周锡保指出,历来解经者都认为芾之施于服饰,是象征太古时代蔽膝的含义。把这种蔽膝作为保存古制而施于衣裳的外面,并用于礼服中。后又把蔽前与蔽后相连就形成了后来的下裳。芾,在《诗经》中出现较多。“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小雅·采菽》“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曹风·候人》“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小雅·斯干》“朱芾斯皇,有玱葱珩”《小雅·采芑》等中都有提到芾。佩芾是有等级规定的,天子朱芾,诸侯佩朱黄或赤芾。邪幅,就是裹小腿的布幅。郑玄《笺》云:“邪幅,如今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小雅·采菽》可见蔽膝、裹腿是《诗经》时代常见的服饰,是上衣下裳的体现。《诗经》时代上衣下裳的形制已基本成型,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服饰,在《诗经》中都有所表现,主要有深衣、冕服、衮衣、佩巾、罩衣、袍衣等。“蜉蝣掘阅,麻衣如雪”《曹风·蜉蝣》其中的麻衣即为深衣,分无采饰的缌服和有采饰的朝服。深衣是衣与裳相连的服饰。孔颖达《疏》云:“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朝之礼齐备,夕之礼简便,所以朝用玄端,夕用深衣。与玄端相区分的冕服为古代统治者的礼服,有衮冕、玄冕等。《诗经》中还有一种叫做“巾”的服饰。“缟衣綦巾”《郑风·出其东门》其中的巾为佩巾。《毛传》:“綦巾,苍艾色,女服也。”是指佩巾为女服,类似现在的围裙。“亲结其缡”《豳风·东山》中的缡为佩巾的带。《诗经》中还反映了一种称为“罩衣”的服饰。这种罩衣为诸侯和贵妇人所用。“蒙彼绉絺,是绁袢也。”《鄘风·君子偕老》是指穿上用细葛布制成的罩衣。此为卫宣公妻子宣姜的服饰“硕人其欣,衣锦褧衣。”《卫风·硕人》“衣锦褧衣,裳锦褧裳。”《郑风·丰》中的褧衣是指用枲麻植物一类的纤维织成的布制成的罩衫,为女子出嫁时穿在外面的服饰。袍衣也是《诗经》中表现出的一种服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中的袍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的长衣。这种服装存在于特定场合,非平常生活所穿。需特别指出的周代的衣领分为交领和直领两中。交领较为常见。交领因其领下连至襟,而襟又于胸前相交而得名。常见的为右衽即左襟掩右襟,于右腋下系结。异族或死者的衣服为左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中的衿即为周代的交领。直领指衣领左右两襟相对直下。
足衣指鞋袜。鞋袜在《诗经》时代已是人们常用的衣着了。“葛屦五两”《齐风·南山》“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魏风·葛屦》中的葛是一种植物,其纤维可已制成葛布。葛屦为用葛布制成的鞋。用葛布制成的鞋为单底的鞋,用于夏天。《毛传》:“葛屦,服之贱者。”“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笺》云:“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鞋的材质有葛布的,也有皮的。《诗经》中还有另一种鞋称为“舃”。“公孙硕肤,赤舃几几”《豳风·狼跋》毛传:“赤舃,人君之盛屦也。”《周礼·天官·屦人》谓:“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舃、黑舃、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舃有三等,王有赤舃为上,次有白舃、黑舃。舃与屦的不同在于,舃是复底,屦是单底。“赤芾金舃”《小雅·车攻》《传》云:“舃,达屦也。”《疏》云:“达屦,言是屦之最上达者也。此舃也而曰屦,屦通名。以舃是祭服,尊卑异之耳。”这里的意思是舃是鞋子中最上等的。《周礼·天官》“舃止于朝觐祭祀时服之,而屦则无时不用也。”治理指舃指有在朝觐祭祀等场合才能穿,而屦则用于日常生活。《诗经》中所反映的鞋有贵贱之区分,亦有对其质地美、款式美的追求。无论是屦还是舃,均有綦、絇、繶和纯。綦为鞋带,连于踵;絇为鞋头上的装饰,状如鼻翘起,有孔,可以穿系鞋带;繶为鞋帮与鞋底相连出嵌进的绦;纯是鞋口的镶边。周代的袜子多为熟皮所制,穿着时要用带儿系上。按照周礼,臣面君要脱袜后方可登席,以表敬意(古以跣足为敬)。
三、 周代服饰的配饰
服饰是一整体的配合,它不仅仅包括头衣、体衣、足衣,它还包括系带、佩玉等有关附件。佩戴习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审美的进一步发展。
从《诗经》时代的系带来看,周代贵族穿上衣时腰间的系带有两种,一种是大带,一种是革带。“淑人君子,其带伊丝。”《曹风·鸤鸠》大带用丝制成。天子和诸侯用素丝带,不同的是天子的丝带有朱里,诸侯的丝带无朱里;士用练带,并饰以黑边。用大带束衣,要在腹前打结,余下的部分下垂,称绅,故大带又称为绅带。“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小雅·都人士》可以看出大带垂下的部分。用以系韍及佩服的革带由皮革制成。韍即蔽膝,用韦制成,呈长方形,上窄下宽,天子用纯朱色,诸侯用黄朱,大夫用赤色。
从《诗经》时代妇女头上的配饰来看,主要又副、笄、珈、瑱、揥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鄘风·君子偕老》《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释名》:“王后首饰曰副。副也,覆也,以覆首也。”副,为贵族妇人的首饰。笄是用以插定发髻或弁冕,安发之笄男女皆有,冕弁之笄只有男子有。这里则指女子插在发髻上的笄。六珈是妇女发笄上所加的金玉装饰物。此诗中描写了女子头上的佩戴:“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瑱为冠冕上垂在两侧用以充耳的玉饰,亦名充耳。象揥为象牙制成的簪子。诗中女子美玉充耳垂在两边,象牙簪子插于发间,可谓美丽之极。
从《诗经》时代身上的饰物来看,当时有佩觿、佩韘、佩玉等习俗。“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卫风·芄兰》中的觿是用象骨制成的小锥,为贵族成年人的佩饰。韘是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以钩玄的一种用具,用骨或玉制成。佩韘,是已经成年的象征。当时佩玉的习俗最为常见。“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这里是说女子身上挂着佩玉,走起来腰身婀娜而有节奏。《卫风·竹竿》“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郑风·有女同车》这里是说恋爱男女在外游玩,身上的佩玉相击发出的响声。“朱芾斯黄,有玱葱珩。”《小雅·采芑》中葱珩是爵位高的人佩戴的饰物。“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大雅·公刘》中玉、瑶是腰带的饰物。琫是刀鞘口的玉饰。这里形容公刘腰带上的美玉宝石琳琅,佩刀上的玉鞘闪闪发光。“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小雅·瞻彼洛矣》中的有珌释形容刀鞘玉饰的精美花纹。这里描绘了周王腰间的佩刀的刀鞘玉饰。从中可以看出佩玉是当时的风俗。根据人的等级不同,所佩之玉及系玉的丝带(组绶)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玉佩是当时贵族重要的佩饰,不仅是玩赏的东西,也是一种人格的象征,更是一种身份的昭示。人们也常以玉作为相赠之物。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王风·丘中有麻》中琼琚、琼瑶、佩玖皆为玉饰。从《诗经》中所描写的饰物来看,当时人们的审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四、 周代服饰的纹饰和色彩。
关于服饰的纹饰,周代服饰有九章纹,分为上衣五章,下裳四章。“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豳风·九罭》画有卷龙的上衣称衮。服饰的章纹也有等级之分,天子、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九章皆可服用;士服藻、火;大夫除藻、火之外,又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
关于服饰及织物的色彩,《诗经》中许多地方都有涉及,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莫赤匪狐,莫黑匪乌”《邶风·北风》“青青子衿”《郑风·子衿》“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豳风·七月》等等。周代有五色、六采之说。青、赤、白、黑、黄为五色,加玄即为六采。一说青与白相配、赤与黑相配、玄与黄相配,此为六采。又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从中可以看出,周代对色彩的搭配非常讲究。周代上衣用正色,下裳用间色。正色即为青、赤、白、黑、黄;间色是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颜色为绿、红、碧、紫、駠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中正色和间色颠倒过来的服饰搭配是不合时宜的。“缟衣綦巾”《郑风·出其东门》中写女子衣着白绢制的上衣(缟衣)搭配淡绿色的佩巾(綦巾),这种淡雅的装饰给人一种庄重大方的感觉。“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唐风·扬之水》中描写女子身着带有红色领子(朱襮)的白衣(素衣),衣领上又用不同的彩线绣上了花,颜色搭配鲜明宜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染色工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据史记载已有石染和草木染两种。“韎韐有奭,以作六师。”《小雅·瞻彼洛矣》毛传:“韎韐者茅蒐染韦也”。茅蒐,一种草名,可以作为深红色的染料。这应当为我国有关染色技术最早的记录。

结语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史实中。《诗经》中对周代服饰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及礼仪制度。《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先秦民俗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上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的大综合。它保存了较为翔实的历史、文化史料,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原始性文献。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传递了农业文明更传递了社会文明。上述对《诗经》中周代服饰的初步研究,我们可窥一斑。服饰习俗必然根植于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特定时期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大综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诗经》时代的服饰,从质料到式样,从佩饰到色彩和纹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中国服饰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以宗法社会礼制为基础的观念正式形成。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2946.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26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

  • 【历史论文】没骨画的历史渊源

    摘要:没骨画,是中国画中一种直接用彩色或水墨塑造物象而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的绘画方式。“没骨”便是指没有轮廓线不以笔墨为骨,而是重视弱化线条强化色墨的表达形式,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没骨…

    历史论文 2014年12月9日
  • 明后期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

    绪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邓拓先生在《中国救灾史》中曾言到“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在与灾荒…

    历史论文 2014年10月12日
  • 【历史论文范文】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水权制度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如何分配使用及归属权,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水权。水权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前进逐步建立发展而来的。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水权没能在古代得到…

    历史论文 2014年12月3日
  • 【历史论文】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规划探讨

    摘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现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

    历史论文 2015年1月22日
  • 【历史论文】浅谈文化发展与创新

    摘要:历史与文化并存,发展与创新并进,一直是我国针对文化发展与创新方面秉承的原则。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为传统传统的资本,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社会发展如此之迅速的今天,依然能够…

    历史论文 2014年12月16日
  • 【历史论文】浅谈彝族文字的历史状况

    摘要: 彝族文字与汉族文字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遵循的是从符号到象形,再到表意与表音,并且彝族文字在朝着自己的特色不断的发展着并走向成熟,已经是成为了汉藏语系中藏缅语族古老的一个分…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4日
  • 【历史论文】浅谈西方钢琴音乐的风格特色

    摘要: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音乐当之无愧是其最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之一,音乐不仅描述了人的思想感情,更是成为了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艺术的方式之一,这也使音乐成为人类除了语言之外不…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9日
  • 我所知道的“民国范儿”

    摘 要:自民国成立以来,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当一时之杰,为中外所瞩目,他们在当时所作出的种种震惊世人的举动,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民族气节,直至今日仍为人们所乐道。陈丹青就此提出了“…

    历史论文 2014年10月25日
  • 【初中历史论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变革,同时也是历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认…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13日
  • 【历史论文】浅谈西汉汉武帝

    摘要: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伟人…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7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