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世纪,意大利以圣母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比起以往要有所增加,并且圣母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教人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应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对这一时期的圣母形象在绘画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圣母形象在这一时期的演变过程,分析圣母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证明圣母形象深刻的宗教意义和持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圣母形象;意大利绘画;人文主义思想
Abstract
Key words:
引言
早期的基督教受犹太教的影响,不允许绘制神像,只能通过《圣经》里面的语言想象上帝的样子。这样就会插入很多个人的主观愿望,每个人心目中上帝的样子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词语的形象表达可能都不一样,对于传播以及普及基督教思想造成了障碍。因为在社会的底层,有很多人是不识文字的,而他们却更可能成为虔诚的信仰者,他们需要借助于图像来代替枯燥的宗教理论。为了满足这一部分人的要求,达到向更多的人宣传基督教的教义的目的,教会开始使用图像代替语言进行传播。于是,在教堂里面开始出现了以《圣经》里面的故事为题材的宗教画。耶稣是主要的绘画对象,而相对来说,圣母在那一时期并未被人们所重视,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只是作为耶稣的陪衬而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大多数是耶稣基督的图像。
直到13世纪,圣母开始进入画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14、15世纪,在意大利关于圣母的绘画作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耶稣基督的。这一时期的圣母如果继续与耶稣基督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不再是作为陪衬品而存在,也往往占据着画面中的最重要的位置,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13—16世纪的圣母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摆脱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形象。画面中的圣母表情生动、自然,身体曲线柔美,更加人性化和世俗化,符合人们心目中对理想女性的特征追求。艺术家们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借助于绘画这一物资载体,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阐述的淋漓尽致。
从13—17世纪意大利绘画中圣母形象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也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对于艺术世界的影响。所以,以13—17世纪的圣母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圣母形象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与典型性,既有助于找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对了解这一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艺术世界的变化。
一、圣母形象在绘画中的地位
任何宗教艺术都以服务宗教为目的,所以圣母在绘画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圣母在宗教中的地位。早先圣母只是作为耶稣基督的母亲被提及过,并没有专门的描述。有关圣母的生平和众多的故事主要是在《圣母伪经》中后来被补充的。这表明在2—4世纪时期,圣母的地位很低,所以有关圣母的绘画作品才会比较少。
早期人们认为圣母是神圣而纯洁的,圣母的职能是与上帝进行沟通,因此,为了体现圣母的纯洁和庄严,圣母往往是面无表情,僵硬呆滞的。早在3世纪罗马圣普里西拉墓室中,就已经出现了圣母影像《圣母子与先知》(图1)。在画面中主要看到圣母,耶稣基督和先知,先知预知有一颗星即将诞生,而这颗星就是拯救世人的耶稣。同一时期,在普里西拉也发现了圣母图《圣母子、先知、信徒》(图2),圣母偏离了画面的中央,被一个弧形的东西给罩住了,位于中央的是位在进行祷告的女信徒。到了4世纪,圣母玛利亚所代表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体现母子亲情的一部分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情感。玛利亚作为世俗的女子,本应该具有生育和哺育的能力。但是,基督教为了强调禁欲主义,提倡独身,主张圣母是处女受孕,不需要世俗的性行为,要保证她作为童贞女不能被污染,维护宗教的神圣性。这一时期的圣母拥有男性渴望的母爱和贞洁,这种美是很安全的,并且没有诱惑力的,这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相呼应。
图1《圣母子与先知》公元3世纪 图2《圣母子、先知、信徒》公元3世纪
5世纪以后,圣母在教会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在罗马有了第一座献给圣母的教堂,在教堂的拱门上还绘制了《圣母与耶稣的生平》(图3)。在画中,为了表现圣母的神圣与纯洁,圣母没有面部表情,僵硬而呆板的,被一些国家尊称为“上帝之母”。
图3《圣母与耶稣的生平》 图4《玛利亚女皇》
6世纪在罗马出现了《玛利亚女皇》(图4),画中的圣母形象开始向世俗的皇后靠拢,她头戴皇冠,身穿长袍,怀抱圣子,威严的坐在宝座上面。六世纪晚期,描绘圣母的绘画作品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描绘耶稣基督的相比还是甚少的,圣母只是作为童贞女的象征,为了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而存在。
图5《基督与圣母玛利》,1130—1132年,马赛克.罗马
图6《宇宙的主宰基督、圣母、圣婴、圣徒》 图7《宇宙的主宰基督,万民的母亲玛利亚》
其实在11世纪以前,圣母在绘画中的地位都是没办法跟基督相提并论的。11世纪以后,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圣母是沟通上帝和人间的桥梁,使圣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在很多描绘耶稣基督的绘画作品中圣母玛利亚作为陪衬出现在旁边,基督位于画面的正中间的位置。例如在《基督与圣母玛利亚》(图5)中,画面讲究对称性,基督的左右两边各有四名圣徒,圣母位于左手边,伸出手指向基督,告诉世人基督是大家膜拜的对象。在《宇宙的主宰基督、圣母、圣婴、圣徒》(图6)中,耶稣位于最高的位置,且形体被画的最大,就像宇宙的统治者,相比之下,圣母则要小的多。在《宇宙的主宰基督,万民的母亲玛利亚》(图7)中,画的是基督还在圣母的腹中的景象,腹中的基督已经有一个成年男子的形体,整个画面主要是耶稣的画像占据着,为了不让圣母高于基督,在圣母的头上还加了个基督的头像。
总而言之,在4—12世纪,基督教中主要是以基督为主要描绘对象,圣母的地位非常卑微,仅作为基督的陪衬而存在,而圣母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见证基督的神圣性。基督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和大部分的位置。
二、 圣母形象在绘画中的变化
13世纪以后,圣母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甚至超过了基督。在西蒙•马蒂尼的《下十字架》(图8)中,耶稣受难时承受的痛苦是通过伸出双手迎接基督的充满了哀伤和希望的圣母来表现的。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2世纪的《上十字架》(图9),在画面中圣母只是占据了十字架的一侧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耶稣基督的母亲的痛苦来表现基督的痛苦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人性的复苏,人们之间充满了关爱。
图8《下十字架》,西蒙•马蒂尼 图9《上十字架》,1175年,木板蛋彩画
木板蛋彩画,132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13世纪以后像这种描绘圣母的题材就多起来,这些绘画主要以圣母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与中世纪的圣母僵硬呆板、苍白消瘦,给人很威严的感觉相比,13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在继承初期的手法的同时,又将圣母形象世俗化了一些,使圣母远离了宗教一步,更靠近世俗生活。
13—17世纪是圣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无性受孕的神话在这一时期被打破,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审美标准渐渐接近世俗化。人们不再强调宗教的世俗化,而是在宗教题材中不断加入人文主义的思想。同时为了使基督教思想更靠近世俗生活,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身边的真实人物来作为画圣母图像的参考。而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普遍崇拜丰满、成熟、温柔的妇女形象,所以画出来的圣母图像大多具有这些特征。
(一)突破传统的束缚
13世纪后半期的艺术家奇马布埃在宗教艺术中加入现实的想法,使圣母的面部表情不那么呆板僵硬而是丰满而富有活力。在他的《圣母荣登宝座图》(图10)中,圣母渐渐更像人间的母亲,从外貌上看,变得更加真实生动富有美感,整个面部表情都变得柔和了许多,线条快活有力,富于生气。和齐马布埃一样画《圣母荣登宝座图》的还有14世纪时期的杜乔和乔托•迪•邦多内,杜乔绘制的圣母图用绚丽的色彩将圣母的衣服画的非常柔和而鲜亮,充满了奢华的趣味,迎合宫廷贵族的兴趣爱好。他的弟子们也力图呈现华丽优美的风格,但却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不真实。在乔托•迪•邦多内的《圣母荣登宝殿图》(图11)中,圣母被天使所环绕着,体型庞大,与后面的背景拉开一段距离,看起来非常接近现实中的人。同时身体稍稍向左倾,这种不对称性增加了圣母形象的生动性。
图10《圣母荣登宝座图》,奇马布埃 图11《圣母荣登宝殿图》,乔托•迪•邦多内
(二)世俗化圣母的雏形
图12《圣母子和天使》 图13《圣母与圣婴》
图14《圣母加冠》
15世纪的艺术家菲利普•利比曾以自己美丽的妻子作为模特,画出来的圣母更加逼真生动,在《圣母子和天使》(图12)中,圣母柔和的面部表情,略带忧郁的眼神,仿佛就是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带有感情的女子,看起来非常柔软的衣服,让人忍不住想要触碰。1465年绘制的《圣母子》(图13)中,圣母脸色红润有光泽,还有少女般光滑雪白的肌肤,略带忧郁的眼神似乎在沉思。利比的另一幅出色的圣坛装饰画,圣安波罗修大教堂主圣坛的《圣母加冠》(图14),是在《圣母子与天使》之后的十年里绘制的。人物的安排,是从画面底部的一群相对于侧面来说画的莫名其妙小的圣徒戏剧性地扩张开来的。这座教堂的保护圣徒圣安波罗修和佛罗伦萨的保护圣徒施洗约翰占据了作品的两侧。在上方的弧形窗处,玛利亚由天父,而非基督,亲手加冕。整幅画透出一种欢快的迹象,白色的百合花突出了浓重色彩刻画的装饰外观。
图15《受胎告知》 图16《拿石榴的圣母》
图17《圣母颂》
15世纪另一位画家波提切利的绘画作品首创谈话式,在《受胎告知》(图15)中,天使伽百利在传达上帝的旨意而圣母则双手放在胸前,接受旨意。在波提切利的《拿石榴的圣母》(图16)中,圣母拥有柔和而优美的曲线,清秀的脸庞,给人以柔美的印象。通过眼睛、脖子和手脚的变化使得圣母看起来既高贵又柔美。圣母肃穆的表情中稍带忧郁,她怀中的圣婴也是异常宁静含蓄,一副庄严神圣之色,圣母子周围的人物表情各异。波提切利的《圣母颂》(图17)给人以空间感,怀抱圣婴的圣母在天使的环绕中与远处的风景想呼应。
(三)盛期世俗化的圣母
达芬奇最早的一幅圣母图是《班瓦圣母像》(图18),画中的圣母就像是世俗的母亲正在和坐在膝上的孩子嬉戏,圣母的笑容亲切而自然,具有温柔慈爱的女性特征。同时他的《岩间圣母》(图19)中的圣母与耶稣保留着一段的距离,母子间有一定的疏远感,这种圣母给人展现了一种含蓄的美,特别的吸引人,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上流社会的崇拜。圣母身后岩石的深色表面烘托出圣母的灿烂光彩。在《圣安娜与圣母子》(图20)中,圣母脸上的微笑被淡淡的忧伤所取代,可以看出圣母在内心深处作为一个母亲要献出自己的儿子救世的深深的矛盾。
四、结语
13世纪到17世纪,以圣母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明显比以往要多,并且表达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时期的圣母摆脱了中世纪僵硬呆板的形象,身体比例更加符合人体结构,具有较强的体积感,视觉上也更加接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到后期出现了夸张的手法,使圣母形象脱离了轨道,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圣母形象的关注越来越多,圣母的表情变得更加生动自然,富有人情味。
虽然圣母形象较之前有较大的改变,但都脱离不了以圣母为主要题材。说明画家在画画的时候还是要受到教会的制约,只能借助于改变圣母的画风来表达人文主义的思想。圣母在基督教中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表面上是圣母不断被神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宗教信仰更加人性化的过程。人们对于圣母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的信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人文主义的觉醒,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环境。圣母形象的演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和画家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