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邓拓先生在《中国救灾史》中曾言到“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在与灾荒不断斗争、不断发展的历史。灾荒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会有较强的向心力而成为一个整体 ,这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团发挥作用,这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向心力。总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其对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也施加着自己的影响,人类的某些活动成为了自然灾害产生的诱导因素。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地和发展地之一。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频繁而严重的区域,史书上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层出不穷。而明后期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明政府政治上的腐败、后金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明代后期河南地区是当时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终明一代,河南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这些自然灾害对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地迫害和影响,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卖妻鬻子、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其中水旱灾害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明显,并对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的转变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除却自然因素外,人类生产、生活也对灾害的产生有一定影响。透过研究水旱灾害与基层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我们对水旱灾荒与明代河南地区的基层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而且也能使我们对灾害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使我们对水旱自然灾害与明政府覆灭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当前,自然灾害仍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大关注。2008年南方地区的冻灾及汶川地区的大地震,无一不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因而对于灾荒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其迫切性。同时,在国家将中原经济区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今天,研究明代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创造未来。通过梳理明代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基层社会之间的联系,为现行的灾难预防以及地方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借鉴,更好的实现把河南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目标。探究明代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产生的社会原因、自然原因,论述水旱灾害与人口、社会、经济和国家的基层统治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吸取其教训,探求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所在。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灾荒这一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故而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其尤为重视,古代文献中关于灾害现象的记载也较为详细。正史中的《灾异志》、《五行志》与《天文志》,以及各个地区所编写的地方志中的《河渠》、《灾异》、《祥异》等目中对灾荒现象也有描述。关于明代河南地区的水旱灾害,《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多有记载。明清时期河南地区所编写的地方志中的《灾异》、《河渠》、《祥异》等章节对明代河南的灾荒现象记载尤为详细,明清时期所写的笔记对河南当时的灾荒也有一定涉及。
近代对灾荒这一问题较为科学的研究首推20世纪30年代邓拓先生所写的《中国救荒史》 ,该书是我国灾荒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对以后学者从事灾荒史的研究具有启迪意义。陈高佣先生在1940年完成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天灾人祸资料统计的大型分类统计专著,该书以中西历对照,以年表的形式把从秦王朝开始,直至清代2000余年间的天灾人祸进行了记载,是研究灾荒史的必备书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灾荒史的研究队伍之中 ,对历史时期的灾荒问题展开了越来越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体例各异,内容各有侧重,但大都对灾荒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自然科学的恢复和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灾害史的研究,前辈学者成果斐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研究成果。具体到明代河南地区的灾荒研究,相关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关于灾荒的资料汇编类资料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为学者进行相关的灾荒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 分两部分对史料进行汇编,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历代自然灾害的记载,其中所收录的皆是自然灾害相关的史料,分为旱、水、虫、雹、风、疫、地震邓八项内容;李国祥、杨昶主编的《明实录类纂 自然灾异卷》 把《明实录》中有关灾荒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文海先生和夏明方先生主编的《中国荒政书集成》 辑录了宋至清末出版的各种荒政著作,主要以稿本、初刻本或通行本为底本,并适当选编了一些散在的荒政文献。这些救荒文献,为人们了解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重大灾难的实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极为详尽的珍贵资料;来新夏先生主编《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集•灾异志》 收集了中国古代方志资料中有关灾异现象以及赈济制度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相关学者进行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周致元先生主编的《明代荒政文献研究》 通过对明代11部荒政文献的研究,总结出了明代的一些救灾思想以及当时的备荒制度和救灾制度建设的一些情况,对于当前的救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具体到河南地区而言,温克刚先生主编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河南卷》 对河南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各类气象灾害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收录,还对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进行了探讨;河南省水文总站编写出版的《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 和《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 对历史时期内有关河南各种灾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参考和引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正史;由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河南水旱灾害》 虽然对历史时期内河南地区的水旱灾害研究较少,但其以一个较为全面的视野,对水旱灾害的原因、影响、救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河南省地震局和河南省博物馆联合编写的《河南地震历史资料》 对历史时期内有关河南地震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有关地震的相关碑刻进行了整理。这些资料汇编,为学者研究明代河南灾荒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
二是关于灾荒研究的相关专著也层出不穷,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如孟昭华先生的《中国灾荒史记》 和袁祖亮先生主的《中国灾害通史》 分别按朝代分期对中国古代灾荒的概况、灾害产生的原因、灾害的特点、灾后救治、救灾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后来学者从事灾荒史的研究十分有益;由李文海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灾荒与饥馑》 、《灾荒史话》 等书对近代中国的灾荒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描述,为后来学者进行有关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文海和夏明方主编的《天有凶年 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 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对清代灾荒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清代官方救济制度与实践、清代基层社会与民间救荒机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王边的《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和预测》 利用考古资料和先关的文字记载史料,系统的分析了历史时期以来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对其未来的预测;具体到明代的灾荒研究而言,鞠明库的《灾荒与明代政治》 探索了明代时期,灾荒与中央、地方政治之间的相关影响。
三是有关河南地区灾荒的研究关论文较多。有对灾害本身进行研究的,如马雪芹的《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 对明清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的现状与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李风华在《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社会因素》 中分析认为,民国时期河南地区的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即有帝国主义压榨的结果,也与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化有关系;苏新留在《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 中认为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该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有对灾后的荒政进行研究的,如叶依能的《明代荒政论述》 对明代的换证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余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刘旭东的《明代河南灾荒与荒政研究》 对明代河南地区的灾荒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论述;彭鹏的《<赈豫纪略>与明代万历年间河南荒政》 以钟华民的《赈豫纪略》为例,对万历年间河南地区的灾后救济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有对灾荒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如张九洲的《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 对光绪初年发生的大旱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郑传斌、苏新留《明代河南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对河南流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救荒不力以及救荒失误是流民产生的重要原因;苏新留《明代流民成因新探—以明代河南为中心》 认为河南流民除部分来自本地外,大多是北方地区流民汇聚河南,并最终流向荆襄地区。文章通过对河南流民运动的考察,发现明代流民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明政府的救荒政策的周期性失误;牛建强在《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发表的《明代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与河神信仰》 对河神信仰与黄河水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吴宾和党晓虹的《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对古代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文分析了历史时期内自然灾害的愿意,并对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王鑫红的《“丁戊奇荒”对河南的影响及各方赈灾》 分析了这次灾荒对河南当地造成的巨大破坏,并对官方、民间、外国传教士等的救灾行为进行了分析。
应当指出的是近年以来,社会史学研究的兴盛也对灾荒史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者从社会史学的角度上对灾荒进行了分析,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出版的《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 是一本研究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开创性著作。书中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对自然灾害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而且还以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大量自然灾害个案为切入点,分别就灾害的过程与规律、灾害与人口的关系、灾害中官僚系统与地域社会的作用、水灾与地域社会、灾害与社会风俗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讨论,对以后学者从社会史、政治史的角度进行灾荒史的研究具有很大影响。夏明方先生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从社会史学的角度论述了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社会在经济、文化、民生角度造成的影响,这为后来学者进行灾害与基层乡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关河南地区灾荒与乡村社会关系之间的论文也有所表现,如苏新留的《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 对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社会造成的经济、社会、人口后果进行了有益的论述;吴小伦的《清嘉道年间黄河水患与河南地方社会》 论述了嘉庆年间黄河水患的成因,以及其对河南地区城乡经济、民生、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具体到明代河南而言,刘森的《明代河南的黄河水患与地方社会——以归德府为例》 考察了明代河南归德府地区频繁的水患对土地关系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前辈学者对河南地区的灾荒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人们对河南地区历史上的灾荒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关于清后期和民国时期的河南的灾荒史研究较多,其他时期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其次,关于明代的灾荒研究虽有论述,但多集中于明代荒政和单一自然灾害的单一影响的研究;其次,从社会史学的角度对河南地区灾荒与基层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以上这些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结语
明代后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河南地区遭受频繁的水旱灾害,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在温饱和死亡线上,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探究明代河南水旱灾荒产生的原因,即有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在诱导灾荒产生和导致灾荒扩大化的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吏治腐败、仓储不足、农民贫困、策略失当、植被的破坏等人为因素使得水旱灾害造成的迫害更大。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双重作用,使得百姓深受其苦。
频繁的水旱灾害对河南基层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的人口在受灾之后死亡,或被迫逃荒。水旱灾害破坏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也使得当地百姓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身体素质的降低,农民为了生存,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农业经济在水旱灾害后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农村生态环境在频繁的水旱灾害打击之下,逐渐趋于恶化;水旱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品种的改变、农村居落和田地的荒芜、劳动力和农畜力的匮乏都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经济的有序进行和恢复。水旱灾害发生后,多会出现粮食价格的疯涨,这使得百姓更加贫困。城镇经济在水旱灾害后也受到打击,影响了商品交换的进行,限制了城市职能。河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更为明显,又不同于寻常百姓。社会冲突、迷信思想的泛滥、民变都是水旱灾害发生后极易出现的社会问题。
明政府虽然有着相对完善的救灾措施,民间的自我救助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明后期河南地区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加上明政府财政的窘境,这些都限制了救灾的作用。而水旱灾害的频繁也是混乱的社会状况、明政府财政窘迫的诱导原因之一。总之,频繁的水旱灾害对河南基层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这些又反过来限制了政府的的救灾行为和财税收入,使国家陷入一种窘迫的的状态。缺乏足够的国家财力,相应的灾荒预防和灾后救灾就无从谈起。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水旱灾害对河南地区民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在明后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更为明显,本文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水旱灾害与明后期河南地方社会的相关关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国家储备是国家在灾荒救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加上资料的相关整理存在一定困难,文章中存在在很多不足,有待于以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lishi/1180.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 【历史论文】浅谈民间手工艺

    摘要:民间手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独有的特色的一门艺术。它的种类颇多,分类依据也各式各样。最为常见的有刺绣,竹编,草编,漆画等。由于各地区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

    历史论文 2014年12月22日
  • 【初中历史论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变革,同时也是历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认…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13日
  • 二三十年代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北京

    “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历史论文 2014年10月12日
  • 【历史论文】浅谈我国教育督导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搞政教合一,把教育看作重要的统治工具,封建帝王往往直接过问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督导工作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7日
  • 【历史论文】关于新时期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体现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千年的发展,经过了历史的洗涤,已经成为了当今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宝库。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可以说我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自身的历史。在时代…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15日
  • 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记忆的构建和传承

    绪论选题背景  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概念,他提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一群人对于过去的记忆。”与哈布瓦赫同时代的艺术…

    历史论文 2014年10月19日
  • 【历史论文】浅谈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摘要: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说似乎是两种素不相关的艺术,文章从音乐与绘画的直接联系,音乐与绘画的间接联系说明了音乐与绘画二者的联系。再者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

    历史论文 2014年12月10日
  • 【历史论文】浅谈西汉汉武帝

    摘要: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汉武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伟人…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7日
  • 【历史论文】浅谈工笔画的历史教学

    摘要:工笔画作为我国民族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等经典作品,唐宋时期达到辉煌,产生了阎立本《步辇…

    历史论文 2015年1月5日
  • 【历史论文】浅谈西方钢琴音乐的风格特色

    摘要: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音乐当之无愧是其最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之一,音乐不仅描述了人的思想感情,更是成为了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艺术的方式之一,这也使音乐成为人类除了语言之外不…

    历史论文 2014年11月2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