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审计,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鉴于社会经济所存在的可变性和复杂性,对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审计风险。因而,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提高审计风险的意识,积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的防范与控制的作用。本文从审计风险含义,成因入手,对如何审计风险控制做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审计风险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引起企业经营风险的变大,更对审计这一职业的依赖也随之增加。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如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因深陷安然财务丑闻而倒塌等审计失败案件蜂拥而至,一些知名企业被爆出财务数据造假,而损失重大更严重到破产。由此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基本定义
对于审计风险,国内外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出来了探讨,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上述三种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只是对审计风险的界定范围略有不同,但实质并无太大的区别。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时审计后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的组成因素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此式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由各个审计风险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某一账户中,财务报表和有任务类别在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的情况下重大错报和漏报产生的可能性就称之为固定风险。在审计风险中,固定风险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审计风险的产生正是因为固定风险的存在。固定风险同审计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有风险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对财务报表的实施影响越小,则固有风险越低
控制风险则是因为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不完善或者是有缺陷造成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及防范某项错报和漏报在其开始报表上产生的可能性。因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着控制风险的高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审计单位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错报和漏报即使在审计人员按照预定的审计程序,仍然未能及时发现的可能性称之为检查风险。无论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实际大小如何,都对检查风险不产生任何影响。检查风险的产生伴随着整个审计工作的始终,其中各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检查风险的产生。因此,检查风险且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自身的努力得到控制,从而来降低检查风险
由此可以得出,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共同作用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检查风险,且控制风险不受固有风险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客观实际与审计结果不一致,而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审计人员工作失误等原因。换句话说,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以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是有可能存在的,并且审计风险将会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出现的多元化而日趋上升。
2、审计风险的隐蔽性
由于审计人员无法准确的求得审计风险使,它作为一个不确定因素所存在于审计工作中,这是由于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但在审计工作中那些潜在的审计风险暴露出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造成的失误但并没有形成责任,这就不会存在审计风险之说了,在这一期间它是潜在存在的,只有被审计单位要求审计人员对其失误负责并赔偿,潜在的审计风险才会展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对审计责任的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潜在风险。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的认识和分析审计风险,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正确得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这就表明了审计风险是可以铜鼓控制来降低,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促进我们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降低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恐惧,通过对风险领域的识别,运用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和避免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
4、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尽管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和预期风险的偏差所体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产生出来的,审计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都有可能会造成风险。所以,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什么样审计风险,并最终会影响大体的审计风险。从总体上来看,可能产生风险有:财务状况不佳、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丢失、对项目的错误评价、虚假注释、流动性强、经济萧条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来看,是由多个因素形成,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三)审计过程中风险的三种表现形式
1、评估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以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依据并受内、外部各因素共同影响和控制。具体来讲,当审计人员接受某个项目后,在大体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面貌的前提下,采取一定审计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项目可能存在风这就是评估审计风险。它主要受审计单位自身的各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规模越大、性质越复杂、它可信赖度就越低,所以评估审计风险就越高。
2、可接受审计风险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审计项目完成后,对允许出现的重大舞弊程度,也就是审计的把握程度的相对数,也可以理解为控制后的审计风险,它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
(1)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
(2)会计师事务所所承受的风险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所承受的风险能力主要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经济实力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因而,会计师事务所所承受的风险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高。
(3)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
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
3、终极审计风险
通常审计人员在结束审计项目后实际产生和实际承担的风险定义为终极审计风险。而终极审计风险往往由审计程序上的设计与执行情况左右,可以看出若是终极审计风险越小,那么反映出来的审计程序设计与执行情况就越好,但是理论上终极审计风险和可接受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应该保持一致,然而因为大量主、客观因素甚至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会影响审计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从而导致终极审计风险可能大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科学又合理的规划并执行其工作,使得终极审计风险能够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波动。
简单来说,评估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审计人员在对承接某审计项目做出决定的时候,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相比较,再根据审计项目所需要的成本以获取收益来决定项目的取舍。由于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该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它小于或等于原先划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可接受审计风险决定着终极审计风险,但它与可接受审计风险并不完全相同,终极审计风险是检查风险、控制风险、固有风险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这项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已经逐步成为了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对维护经济市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之所以愿意通过花费来聘请审计人员,是因为审计结论能够提升企业可信度,并且能提供可靠的信息来降低企业的投资决策的风险。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所形成的经营体系越来越复杂,且带来的风险就越高,对于高风险企业的审计必然会对审计人员审计带来更大的风险,这无疑是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面对金融形式的增多,很多企业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会计需要核算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多,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范围和内容随之扩大,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正确的评价造成了不便,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之所以那么井井有条,是受到法律条款的管制。审计职业作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不例外。由于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发挥审计其作用自然受到法律环境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法制化程度越高,对审计工作保护得越好。我国虽然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审计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来对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由于现行的法律中还是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再加上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更新,企业一并发展,旧问题还没有及时解决,新问题又出现,而有关法律滞后,从而造成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没有法律保护及控制,最终导致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有限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经营业务增加,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很难跟上脚步。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活动也是变得更加复杂,经济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现代技术的产业化,都导致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以及纰漏的复杂程度大大超出了审计人员的传统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的范围,这类变化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因此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合格程度提出了又一次的挑战。另外还有审计本身所存在的着一定的风险,譬如:职业道德的低下使得风险水平上升,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的工作失误,审计过程中的收集资料不充分,以及其对收入的纯粹追求,伪造报告的审计风险等。
4、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是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有效的发现与掌握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错误和舞弊。相反的则会使得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提高,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中由于差错和舞弊所产生的审计风险。如企业内部个别部门做真假两份账,偷设“小金库”,里应外合,没有清晰的线索的话审计人员就很难查清真相的风险。

5、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使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为必要前提。由于每个企业的财务收支是极度敏感的项目,稍不注意就极容易泄露公司财务状况,所以不论是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不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进行查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职业也面临强劲的竞争,最终的会导致利益的下降,若要使得利益不降的话就必须保持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不变。所以就需要保持审计的各项事宜,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所以,审计的力量重点要合理分配到每个重要的项目上,放弃部分审计人员鉴定的不必要审计程序,而审计人员本身也愿意去承担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抽取全部业务的局部进行审查。即使对抽样理论研究已经很完善,但若要在审计中合理应用,即便其本身的极具代表性,可很多地方的误差往往就存在于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kjlw/2478.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21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