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文化不断发展。但正因如此,我国却也面临着比其它国家更为严峻的资源匮乏与经济增长的压力,环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超乎每一个人的想象。环境与经济发展常表现为矛盾统一体,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资源、环境被过度开发和消耗,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与浅析。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环境 保护 生态 思想

一、引言

自从进入到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提高,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到今天,人类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自然给予人类的最严重考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每个人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念,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俨然已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

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 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实践,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于稠密、居住环境质量差、水体污染、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等诸多“城市病”。

近几十年来,随着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文化不断发展。但正因如此,我国却也面临着比其它国家更为严峻的资源匮乏与经济增长的压力,环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超乎每一个人的想象。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诸如这类问题都很突出。城市规模的增长已经超过了适宜的能够容纳城市增长的规模。在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和密度建设起来,很少考虑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马路建筑铺天盖地,污染的迅速蔓延,几乎每个国家都能找出这样的城市。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人类对城市的掠夺式开发已经快到了极限。

除了我们肉眼可见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之外,不可乐观的还有人们的心理状态。当问及一个人对城市的印象时,他们更多谈到的是高档的小区和昂贵的汽车,而不是亲切的街道和热闹的广场;如果你问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想法,他们更多谈到的是孤独、冷漠、对犯罪的恐惧,或者是焦虑与诱惑,而不是公园、参与性、快乐、美好或者愉快。他们可能会说“城市”和“生活质量”是两个互不协调的概念。在其他的发达国家,这种冲突促使城市居民把自己隔离在私人领域中,贫富之间更加疏远。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蓬勃兴起的城市有许多都面临这种失衡,在短期效益的驱使下快速地发展,然而却缺少特色,并且伴随着环境更为快速地恶化。我们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且难以驾驭的结构,人们很难回忆起从前的使人愉快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社区。人类与环境的矛盾空前激化,远远超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危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安全,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必须予以重视和应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三、中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起源

1、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思想渊源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2000年前,是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人类社会在思考如何持续发展的过程产生了比较丰富的认识成果。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源头活水和核心理念,是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发展文化的一条主线。就“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而言,这一思想大致发迹于《周易》中蕴涵的人天地所生,人的生命和利益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等思想。《周易》以“仰视府察象天地而育群晶,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的生命直观方式,认识到自然法则是不可违逆的。人的行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必须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基础。

2)、海纳百川

中国佛教的生态思想,则是汇入中国传统发展文化的重要支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首先是“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佛教的自然观与人们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自然观有诸多不同之处。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表现,此法不仅包括了地球上有生命的动物,也包括植物及各种无机物质。它们都因佛性而成为自然。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其明确定义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的山川、草木、大地等都具有佛性。禅宗更是强调大自然的万物都是佛性的表现,包含有无穷的禅机。

其次是“众生平等,珍惜生命”的生命观。佛教对生命的理解十分广泛,其基本基调就是众生平等、生命轮回。佛家的“众生平等、珍惜生命”的生命观发展到当代,其基本观点就是“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敬畏生命”是不仅对人类,更是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再次是“净土”的理想生态观。净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佛教的理想生态观。净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弥陀佛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是所有修佛弟子都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2、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即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任何观念的形成都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并因客观现实需要而产生。

可持续发展是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碰到了发展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它是人类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

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出深刻的分析。在对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报告首次明确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四、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其目标是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不影响后代人继续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念,健全城市规划与市民行为准则,控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持生态平衡,建立高效率、低能耗的良性运行机制。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城市的潜能,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着稳健、高效、优质、创新的方向演进。

世界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环境保护方面,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国家之间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慢慢地开始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的关系,这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告诉我们,我们决不能再继续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能再继续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作为实践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及其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对面临的现实和困难进行全面审视后形成的。

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是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人们应用辩证思维把事物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一种思想即是所谓的系统思想。系统思想包含了两个基本观点:整体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全面地看问题;联系的观点认为各种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随着我国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全球环境运动的不断涌起,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也随之增多,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个人、社会各类组织,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大小、规模、范围不等的环保社会活动频繁,公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深度和频度大大增加。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与条件,来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21世纪议程》和《环境保护纲要》中都有关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的规定,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新闻媒体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环境宣传、舆论监督,各地公众为维护自身环境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积极举报投诉各类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五、结语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资源的消费和环境的破坏是社会发展的代价,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的过程,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继续大量耗费资源和环境,走粗放式经济增长的道路,已经不可能支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正面临着实现从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技术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阶段向主要依靠节约资源技术来支持经济增长的阶段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王芳,2008

2. 《环境保护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17地市的实证分析》,付冷冷、刘春波、于翠平,2011

3.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张坤民,2010

4.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卓光俊,2012

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初步实施研究》,崔海伟

6.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邝元成,2008

7. 《我们城市的可持续未来——介绍理查德·罗杰斯著作 一个小行星上的城市 》,黄剑

8. 《论可持续发展观》,陈启杰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7240.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1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