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生态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如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繁荣,科学技术再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类不能只知道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界,还要懂得适时地对自然进行补偿,保护自然,走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如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繁荣,科学技术再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这些发展引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代价直至人类的命运。能源的巨大耗资、生态的急剧恶化,也迫使人们对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忧虑。人们开始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出路。在此,人们注意到在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体现着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和驾驭自然力和自然资源,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节约人类自身劳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与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计和构思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

人类要想在生产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那么,必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环境。我们要学会克己,要遏止人类无止境的欲望,给后辈子孙留下一些资源,让生态环境有自我恢复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它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实践中要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去指导我们实践。

在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蕴涵着先进、科学的文明思想和成果。游牧生产是古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人类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体现。从蒙古民族的火葬习俗中可以看出他们保护草原、爱护土地的意识行为。他们不会去用过多的土地,而是用最为节俭的方式。蒙古民族在蒙古包外进行点火时也十分谨慎,一般点火所用完之后要用湿土灰烬掩埋,这是以禁忌的方式在客观上是防止草原大火的最好措施。蒙古族祭火习俗中的祈祝思维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最大特征是将人的意志与自身相关的生活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企图通过某种形式来达到所期盼和憧憬的目的。这种思维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与理念为思想基础的。祈祝思维昭示游牧先民告别了非理性思维的巫术时期,开始走向理性思维的新时代。在蒙古族民歌里有强烈的反映:“热力可达上苍,热量可穿地母,脸如锦缎闪闪,身体亮光璀璨,……那发明火的火神嘎力罕娘娘啊,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我们向你敬献黄油和肥肉,祈求你赐予吉祥和福分,让我们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他们还用“焚草为肥”的方法来保护自然,因为初春焚草有利于野草生长。

党的十七大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当前建设的主要任务,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同等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时刻遵循自然规律,要懂得节约资源,要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这才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也必然包蕴着生态文明的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文明。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大。人类应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事关生存的高度,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思想来作为自然恢复的导向,为了人类有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全球生态安全我们应从根源上制止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现代文明体现为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对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荒漠化的治理,节能减排,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无一人愿意生活在充满污染,身边时刻伴随风险的这种环境中,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统筹基本国情,兼顾城乡差异,南北差异,建设生态文明决定的,这既意味着经济的增长,也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思想的解放,是人类朝向正义和自由的进步。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并吸取现代科学技术营养,营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民族个性的生态保护观念,这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蒙古民族游牧生态文明是蒙古人优良文化传统,它成为当今世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遗产和财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且自身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和使用价值。大力弘扬游牧民族生态文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对我国当代可持续发展有着具大的现实意义。人类不能只知道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界,还要懂得适时地对自然进行补偿,保护自然,走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蒙古民族创造的生态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答案,并一直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正确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无疑不是包括所有人类文明在内的永恒主题。自然界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然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弥补。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若相反违背了规律,破坏了环境,那遭到惩罚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在长期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中,蒙古民族逐渐地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有着合理的措施。在适当的利用和开发的同时,会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无论从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还是具体行为方式等方面,他们都把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放在事关生存的高度,将自身与所处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把利用与保护资源,索取与再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直以来都在调适与适应,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古朴的生态文明。

蒙古人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当今人们改造自然和索取自然的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时代的首要的本质特征。而人类作为自然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由此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在严酷的游牧生活里人类应妥协于自然力,在理性的游牧生产里我们应当顺应自然力。蒙古民族是北方草原的集大成者。他们在长期的对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为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特色草原生态伦理观。草原游牧文化长期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并开创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河。

在生物圈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着,有着平等的地位。我们不能像人类中心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视自然为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继续存在的权利和应有的价值。伦理是双向的,我们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责任。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把平等、义务等观念贯穿于自身行为中。蒙古族生态保护观念的表现形态可从其世界观传统习俗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充分挖掘出来。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4372.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