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伴随大学生毕业生逐年增长的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焦点问题而显得日益突出,工科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影响着整个就业市场。本文从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和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工科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字: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在新时期下对就业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希望,同时也是在告诉广大的大学生要进一步的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毕业时才能“做得起”一份“高质量”的工作。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必须紧紧跟上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步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出能够切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结构合理的“人才产品”。本文根据工科院系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科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着力探讨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以及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成功就业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从而体现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大学校园作为我国的主要人才储备库,担负着指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任务,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就选择了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工科作为我国大学的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其所培养的学生更注重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以知识和技术改变生活,实践动手能力强,习惯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逻辑思维较强,创业愿望强烈,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满足工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较的差异点应该更详细的说明)
(工科大学生的竞争优势结束后,对其竞争中存在的劣势也应加以阐述)
二、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机械、电子、电气、建筑等工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名保持在前几位,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最好插入近年就业数据图,以数据事实说话)
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呈逐年递增趋势,可一方面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仍然表示就业并不容易,一份满意的工作要面临很多竞争;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苦于招不到符合企业要求的职员。有数据显示,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距在加大。
究其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 用人单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科院系在适应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改革创新的能力不够造成的。很多工科院系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存在滞后和雷同现象;不能面向工程实际,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工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工程师的素质与能力。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融为一体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综合素质, 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领导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身心素质等人格特征。所以,工科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下争取主动,取得成功。
三、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不能摆正位置看待就业问题。(未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急于一次到位,可能错过宝贵的就业机会)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有偏见,歧视暂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中,有无工作经验是一项硬性指标,直接阻断了毕业生的求职路)
(三)学校培养计划还存在缺陷,重理论轻实践仍是主要问题。(为何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会让用人单位有一种实践能力差,不能快速融入工作的感觉?)
四、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社会人才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 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应把专业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定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就业范围与层次,关系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学校应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工科院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竞赛或就业模拟实践,搭建学生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和改进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践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得到社会承认、检验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对于打造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主体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实践作风,形成初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理解创新的社会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生产企业中的实习活动在逐渐削弱,原因很多(列举2到3种原因,如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但究其根本,终归还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明显的效益,甚至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不仅是使用人才,更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减少税收、提供便利条件等一系列的优惠手段,激发企业为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作贡献的主观能动性。以企业为依托,寻求与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较高的中型企业联姻,针对本地、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扎实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创立一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企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内外结合、校企互动”的合作模式。企业不仅可以获得部分税收优惠,也可以通过实习考察选拔所需人才;对学生来讲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为将来求职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学校也减轻了实践教学的压力。
(四)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就业应计长久……)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立足于指导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工科院校应尽快推行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同时,学校应不断改进工作理念和方式,增加和扩充就业指导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克服就业目标短期性和就业取向功利性,使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时能够更加理性。
四、结语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多趋势,各地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最难就业季”。而另一方面,许多公司企业又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头痛不已。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要丰富毕业生的知识构架和实践能力。还要正确引导,让大学毕业生从思想上树立起积极、正确的就业理念。以政府相关单位、学校等为纽带,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充分发挥顾问和参谋的职能作用,为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遇,以达到使之就业后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yzd/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