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论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学生自身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就业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就业观教育、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和具体就业准备指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就业

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当今就业大军的组成部分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更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高职教育目前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高职毕业生在其中约占一半左右[1]。高职毕业生由于具有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等特点而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然而,在相对乐观的就业形势背后,高职学生的就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无职可就”和“用工荒”的矛盾,这种“找活难”、“找人难”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错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着职业特征不明、就业观念落后和自我定位不准的情况。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部分高职毕业生无业可就,这种现象日趋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来自高职学生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高职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原因。

一、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就业难

1.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为了学费使家庭负债累累,自身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因而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一般用来勤工俭学贴补生活,较少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除专业书以外,其他的书籍很少涉猎。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不高,与现实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麦可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最重要的五项能力是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和运用学习方法[2],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是离不开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支撑。

2.心理压力较大

目前国家和学校都有很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途径,但是这个覆盖面还是有限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受到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学校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挫折感和负面情绪,从而产生焦虑、抑郁、困惑等心理问题,担心受用人单位轻视和排挤,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就业压力。在经受挫折后,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求职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少数毕业生失落、精神压抑、心理负担沉重。

3.就业成本过高

毕业生找工作大部分是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或者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让学生减少外出的成本。但是很多用人企业,通过了网上的简历筛选,还需要应聘的学生到企业进行进一步的面试。学生来回面试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成本都较高。同时,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服装准备的费用、通讯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的学费很多是通过借贷解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经费,限制了择业的范围,为节约求职和面试的各项开支,不得不放弃一些求职机会。减小了就业成功的概率。

(二)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遭遇歧视

用人单位拒用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就明确提出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的条件。有些单位虽没直接声明不招女性,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往往首选的是男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面对比男大学生更多的壁垒。因社会偏见导致部分女毕业生成为就业队伍中的困难群体。求职时四处碰壁和受挫,常使一部分女毕业生丧失求职的勇气,或者表现为对就业体制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丧失了部分就业机会。

(三)高期望值心理

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培养的学生属于一线的高学历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从事基层工作。但是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学习到一门技能,对家庭有所回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因此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留在城市就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想去生产第一线,不愿从事基层工作。导致良好的就业机会错失,最终无法顺利就业。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教育对策

解决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做的工作很多,牵涉到的范围较广泛,应采取的措施也比较复杂,比如政府要更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与相关法律,用人单位要消除性别歧视,高职生个人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转变就业观点等等。但是,作为高职学院来说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做好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把就业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教育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最具操作性的措施。

(一)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对高职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清和掌握政策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并采取理性的就业行动。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供大于求是我国当前的就业趋势,就业难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使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其次,要使学生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就业观。使他们认识到去大企业、党政事业机关单位就业不是唯一出路,引导学生到到急需人才的中小型企业、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到农村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高职学生有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农村,他们熟悉农村的情况,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肯定是大有做为的[3]。要使学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对就业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尽可能找到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的平衡点,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

(二)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

结合学生入校后心理普查,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特殊学生心理档案,针对不同时期进行动态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解困,缓解学生在就业中的压力,排除心理危机,树立自信心,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殊学生群体也要树立信心,对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锻炼提升,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平台,比如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让学生参加院系的学生会组织,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从而增强对工作的自信心。

(三)女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勇于接受挑战

女大学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挖掘自身优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女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各级人才市场、信息网络、亲友团等多种途径,主动搜集关于就业的各方面信息,要把所学专业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结合在一起,做到“人职匹配”[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优势,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在遭遇挫折时能客观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和困扰,克服不良的择业心理,充分地做好职前准备,积极为自身创造就业机遇,勇敢的参与就业竞争,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做好具体的就业准备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要从传统的静态型向现代的动态型转变,从学生入学开始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市场,走进企业熟悉职业特征和自已未来的就业岗位,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特点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指导,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就业指明方向。其次,指导学生做好求职准备工作。学校教育学生秉承诚信的原则来做好求职简历,简历在美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突出个人特色。另外,面试也是就业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礼节、服饰等方面的规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顺应招聘人员的思路和心理,特别要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最后,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要赢得竞争,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鼓励他们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二和大三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健全人格,减少因经济贫困给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尽量降低“急功近利”的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竞争。同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保障。大四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针对部分心理负担重的学生,组织模拟招聘会,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面试的心理素质。

就业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及自身条件、就业观念等因素成为就业队伍中一个独特的群体,提高困难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5]。帮助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而且关系到其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对他们的关注之中,认真地分析他们各方面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服务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yzd/3822.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