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表述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的世界,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城市对国家、地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之间为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开展的竞争,已逐步演化为以城市为主要层面的竞争。[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世界银行于2000年5月在华盛顿专门举办了“城市竞争力”的全球会议,国外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如Douglas Webster (1998)指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所具备的比其他城市生产和销售更好的产品,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区域自然禀赋、经济结构、制度环境与人力资源四个方面,突出考察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Porter (1993)指出,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他特别强调产业政策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意义。Linnamaa(1999)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6个要素决定,即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网络中的成员,他强调政府的作用。[ Markku Sotaraura& Reija Linnamaa,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 :Some Reflection Tampere and Oulu ,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Cities at the Millenium,London,England,19998,pp.12-19.]我国也于2001年10月18日在《经济日报》首次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主要对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后一些城市研究所、社科院以及大学都公布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同时联合国于2002年也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统计报告,在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杭州、南京、宁波、无锡、苏州位列其中,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属于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但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并且他们本身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或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上海市原市委书记俞正声、知名经济学者
郎咸平曾强调长三角的发展需要产业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姚先国等人也指出,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力资本短缺;二是适应我国目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没有充足的各类人才支持,城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是很难健康稳定的,提升自身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各城市、各产业、各领域之间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和争夺愈演愈烈,足见人才资源对城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城市想在重新洗牌中位列优先名次的保障。世界银行在2000年《增长的质量》报告中提出影响增长和福利的素质有三类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富基础与发展资源,并且在这三种资源中,只有人力资源是可以被不断挖掘并且永不枯竭的。人力资源的储备为经济追赶做软实力准备,经济学家们早已证明人力资源开发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罗默曾创建过一个模型,该模型说明可积累性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却是非竞争性、可部分排他的R﹠D投入。一国R﹠D中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决定了人均资本报酬的递增率,后者与表示时间偏好的贴现率成反,比与人力资本在R﹠D中的边际报酬率成正比。经济学家卢卡斯也证明“越是平均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长时间来看其越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构造了一个国际自由贸易和产品创新并存的动态均衡模型,他们在模型中证明:“一个国家对产品创新和R﹠D投入的人力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其成为传统产品的进口国和异质工业品的出口国的趋向越大,并且随着其在R﹠D投入中的人力资本密集程度上的优势保持和领先,那么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便会上升。”[ 姚先国,朱海就,倪云虎,陈建军.人才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7.]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他们无疑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和拔尖创新人力资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攀升的同时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使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如果从就业岗位供给来看,若我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保持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5年内预计总共可安排约6000万人就业。但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09年、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分别达到611万和630万。按照现有的招生规模和扩张速度计算,未来5年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将达到4000多万。因此能够推断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将非常严峻。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近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也被认为是直接导致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被外界称之为“黑马”的三位一直以来从事工作找寻(job search )和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的经济学家Diamond、Mortensen以及Pissarides的重要原因。[ 李锋亮.大学生求职的准备、行为与收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3.]特别是在中国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摩擦性失业”或更通俗的说为“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很多雇主在寻找合适的劳动者的同时很多劳动者却在找寻合适的工作岗位中处于失业的状态。
研究现状
现在,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美国有专门从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也逐渐多了起来,如Douglas Webster(1998)将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区域自然禀赋、经济结构、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4个方面,同时突出考察了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Porter在同年指出,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特别强调产业政策对提升竞争力的意义,Linnamaa则提出了经典的城市竞争力六要素理论,其中分别是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环境的质量、制度和在网络中的成员。[ 雷亚萍.人力资本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与实证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3-4]在国外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至今也没有对城市竞争力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与城市竞争力问题自身就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是离不开的,并且研究者大都将视角集中在产业、环境、政策及政府的作用上,而将城市竞争力与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相对较少。我国各城市政府都在全球化的这个大背景下认识自身的处境、优势和不足,调整和制定城市新的竞争制胜战略以争夺最大化的利益,争取最快速的发展。
随着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入,怎样才能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城市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考虑这两个问题,特别是在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兴起以后,基本上取得了一个共识:增长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本上的差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人才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源泉(Spender&Grant,1996)。当前城市要想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克服困难,脱颖而出,各政府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优势和不足,必须将人才资源作为将来竞争的主要发力点,大学毕业生应该作为知识型人才最直接的来源,国家、区域及各个单位与企业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培养,但是虽然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将城市竞争力与就业联系的研究相对较为空白,特别是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这是颇具讽刺意义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要对就业问题在统计口径以及量化方面最难统一的缘故。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总结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行政区域吸引力,考虑到资料搜集的可行性,以及城市竞争力的相异与相似点,以长三角的五个城市杭州、南京、宁波、无锡、苏州为例。 从就业政策、自然环境、经济产业、文化氛围等竞争力因素进行考察。不同竞争力的城市在吸引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因素与影响大学生城市就业倾向因素相关性如何?大学生作为“理性人”,具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理性冲突和巨大的行为倾向。而城市的发展需要吸引大量的人才,只有知道哪些因素能够拉动和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才能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出台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奠定坚实的实证基础。
本文通过查找大量丰富而详实的统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长三角五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与就业情况,通过对江浙的五个城市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之上,对这五个城市各三大产业及从业人数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运用的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19。
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比较对比,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进行对照,以找出它们相似或相异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将长三角五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对其中具有的对大学生就业的共性举措进行了分析,为地方政府提出的就业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四)研究框架
(五)本文创新点与章节介绍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意探讨城市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城市竞争力中的产业竞争力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二是根据有基本统计数据和有代表性两个原则,选取了长三角五个城市: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至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等,实证的准确性,这也是本文在写作中的一个难点;二是有关城市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作用存在争议。本文章节安排如下:
二章节为提出问题篇。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问题表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等。
第二章为综述,是关于城市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的一般性研究,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这一章为下面的分析及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准备。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实证分析及解决问题篇。第三章以前人理论为基础,通过竞争力与城市价值收益的讨论,界定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具体探讨支撑城市竞争力的两大支柱——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构成的影响。在对大学生就业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中的就业影响进行初步讨论。第四章则首先对长三角五个城市的数据整理,运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城市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实证分析与比较,进一步验证,另外对五个城市的具体就业政策进行分析。第五章是解决问题阶段,针对上文,本章针对数据给出了结果分析。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城市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提法来源于国家竞争力,因此,学术界对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更为深入。国家竞争力涉及的层面较多,综合性很强,因而其内涵和外延较难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表:
表2-1 国家竞争力概念或评价的有关研究[李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
研究机构或研究者 国家竞争力概念或评价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 一个国家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能力。
美国竞争力研究会 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比其他国家更好的产品、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yzd/1253.html